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水浸与赤霉素处理对荆条种子萌发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义强  宋桂龙  郭宇 《种子》2012,31(3):10-13
研究了水浸时间(1、2、3d)及水浸处理后再进行0.8‰赤霉素(2、4、6h)综合处理的方法对提高荆条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处理方式对荆条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水浸3d处理显著提高荆条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达到70.00%、65.33%和22.01,水浸1d效果不明显;水浸后再进行赤霉素处理对提高荆条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作用明显,尤以发芽率变化最显著,表达发芽活力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单纯水浸处理相比变化不明显.综合处理中以水浸2d后赤霉素处理4h的荆条种子发芽效果最理想,发芽率达到最高值,为87.33%,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及单用赤霉素处理,发芽势达到64.67%,发芽指数达到20.00.  相似文献   

2.
几种化学药剂处理对蔬菜劣变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GA3(赤霉素),硫脲,NKO3,H2O2不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浸泡处理菠菜、茼 、芫荽劣变种子,结果表明,GA3对3种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过高的浓度会抑制种子萌发;0.2%有硫脲对菠菜、芫荽种子萌发效果较好,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3%和30%,茼蒿以0.5%的浓度为适宜,发芽率比对照提高31%;KNO3处理3种种子均以0.2%效果最好,菠菜、茼蒿、芫荽的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4%,12%,14%;H2O2处理只对菠菜种子有效,浸泡5,10min,发芽率分别提高18%,20%。发芽势也有所提高。测定浸出液电导率、紫外吸收表明,各有效处理相对电导率及紫外吸收均比处理低,表明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均导致无机离子和核酸、蛋白质等有机和的渗出减少。说明药剂处理种子对细胞膜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田宏  邵麟惠  熊军波  张鹤山  刘洋 《种子》2016,(10):83-86
以江夏扁穗雀麦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扁穗雀麦种子发芽和休眠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新收获的扁穗雀麦种子几乎不发芽,风干种子发芽率最高为4%,存在严重的休眠现象.随着种子干燥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逐渐增加,发芽开始时间提前.贮藏63d种子萌发出现急剧变化,发芽率达51.33%,与前期处理差异显著(p<0.05);78~81d发芽率超过85%,休眠解除,发芽开始时间提前至第6天.不同成熟期收获的扁穗雀麦种子在解除休眠后发芽特性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成熟度高的种子在贮藏3个月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3号为材料,利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浸丰和使百克浸种药剂处理种子,研究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和细胞膜透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浸丰药剂含量在增加至两倍以内对种子的萌发、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增加至四倍时,种子发芽受到抑制;使百克药剂含量在四倍以内,对种子的发芽影响不显著,但对种子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通过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两种浸种药剂处理均导致种子细胞膜的透性上升,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明显,主要是药剂浓度过高后干扰(或抑制)种子的生理代谢,导致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造成药害.  相似文献   

5.
《种子》2018,(11)
刀叶金合欢种子种皮透性差,常规处理种子萌发率低。为获得更高的种子发芽率,采用浓硫酸6种不同拌种时间、4种不同水温处理种子,浸种24h后置床催芽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刀叶金合欢种子的种子膨胀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浓硫酸拌种时间长短和浸种水温高低处理关系密切;2)水温是影响刀叶金合欢种子膨胀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的主要因子,浸种处理水温越高,其种子膨胀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越大;3)浓硫酸不同拌种时间对提高种子膨胀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起重要作用,经浓硫酸不同拌种时间处理下的种子,其种子膨胀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处理;4)浓硫酸拌种5min+100℃水温烫种处理,其种子膨胀率、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为14.8%、76.4%和2.55%,在本试验中表现最好,种子发芽势则以浓硫酸拌种1min+100℃水温烫种处理最好,达到66.8%,以上与其它处理相同因子比较,差异性也达到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6.
双氧水对黑皮冬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皮冬瓜种子经不同浓度的双氧水预处理后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经0.5%和1.0%的双氧水处理可显著促进黑皮冬瓜种子的萌发,提高种子活力。尤以0.5%的双氧水处理效果最佳,能显著地提高黑皮冬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速度和发芽整齐度。  相似文献   

7.
高玉尧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5):189-193
为明确橡胶草人工育苗合理播种期和播种技术,设置了不同温度梯度和冷热预处理,研究了其对橡胶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橡胶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影响显著,在5~35℃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2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5%、79%、14.17及33.87,而且该温度下种子发芽所需时间较短,发芽速度最快;冷热预处理对橡胶草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而对活力指数的影响显著,5℃处理8~20天或35℃处理6~18 h的种子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橡胶草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5℃处理8~20天或35℃处理6~18 h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特性。  相似文献   

8.
赤霉素对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赤霉素对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上海同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75%的赤霉素结晶粉对猕猴桃种子进行处理,在猕猴桃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用赤霉素处理的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尤其是发芽势明显增强,两次实验4次重复平均发芽数在播后第20天(发芽势记载日期)比对照高38.3%~80.1%,在播后第19天高67.2%~140.4%,同时萌发的时间缩短,比对照早2~4d;不同浓度处理之间的发芽率随着浓度的增加也有增效作用,浓度越大,发芽率越高,在播后第19天的发芽率在39.3%~56.5%之间,第24天的发芽率在94.3%~99%之间.  相似文献   

9.
磁处理对水稻种子活力及光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  郑世英 《种子》2009,28(11)
通过不同的磁场强度与时间处理水稻种子,研究磁场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光合指标的影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净光合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经过磁场处理的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绝大多数经过磁场处理的水稻种子发芽的幼苗净光合速率、细胞间隙C0:浓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对照.说明磁场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光合指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赤霉素处理和机械处理对光叶红花苕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处理促进发芽效果最好,发芽势达92.00%;发芽率达94.00%;发芽指数达25.84;浓硫酸处理次之,以98%硫酸处理60 min效果较好,发芽势达77.33%;发芽率达86.00%;发芽指数达42.55;赤霉素处理种子,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由于机械处理操作难度大,因此,实际生产中用98%硫酸浸种60 min来提高种子发芽率较好.  相似文献   

11.
磁化NaCl胁迫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l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溶液经不同磁化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表现为酶带增多,酶带加粗;对酯酶同工酶影响不太明显。结论: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磁化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软叶刺葵种子进行不同的化学催芽处理,结果表明:20%过氧化氢和浓硫酸浸泡5min、0.3%亚硝酸钠和0.2%的硝酸钾溶液浸种24h后,发芽率显著升高,发芽速度显著加快,尤以亚硝酸钠和浓硫酸处理效果为好;200~1000mg/L赤霉素和20~100mg/L激动素溶液浸泡24h也能显著促进种子萌发,但催芽效果与其溶液浓度有关。成熟种子轻度脱水,发芽率有所上升,但含水量下降至17%以下,发芽率急剧下降;当含水量下降10%以下,发芽力完全丧失,表明软叶刺葵种子很可能是中间型种子。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水稻种子H_2O_2流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为快速无损伤鉴别水稻种子活力方法提供依据。以粳稻日本晴、籼稻金农丝苗为材料,采用高温高湿人工老化方法处理种子0,7,10 d获取不同活力水平种子,测量3种类型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电导率、H_2O_2含量、CAT活性等性状,并利用非损伤微测系统(NMT)测量种子的H_2O_2流速。结果表明,老化处理造成水稻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和CAT活性降低,而电导率、H_2O_2含量及外排流速增加;老化处理10 d,老化程度加重,趋势更明显。H_2O_2流速与种子发芽率表现极显著负相关的线性关系。种子的H_2O_2流速大小及方向反映了种子内部的氧化还原平衡和细胞膜的状态,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H_2O_2流速可以作为水稻种子活力判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单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时间对种子发芽率,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40d收获的玉米种子其发芽率最低,未达到国家玉米良种发芽率85%的标准;授粉后45~60d收获的玉米种子其发芽率为89.7%~97.3%.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55d收获的玉米种子其发芽率最高.随着玉米收获期的推迟,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SOD、CAT和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而MDA含量呈下降变化.授粉后50d、55d和60d收获的种子萌发过程中SOD、CAT和POD活性都显著高于40d、45d收获的单交种,而其MDA含量都显著低于40d、45d收获的单交种.研究表明玉米单交种的最佳收获时间为授粉后55d.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子脱水耐性的形成及其与贮藏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个水稻品种ZR02、株1S/ZR02和金23A/ZR02的F1代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种子的脱水耐性与贮藏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常规水稻ZR02与杂交水稻株1S/ZR02和金23A/ZR02的F1代种子的脱水耐性形成较为一致,7DAA种子开始有萌发能力,缓慢脱水能明显提高成熟度不高的种子的萌发力。自然风干慢速脱水和硅胶快速脱水至相同含水量(0.11g/g(DW))时,前者提高种子萌发力的幅度更大。3个水稻的成熟种子在室内开放贮藏或硅胶干燥贮藏3个月后再经历15d的老化处理,然后进行萌发试验的结果表明,常规水稻ZR02比杂交水稻的种子更抗老化;两个杂交水稻的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抗老化能力也有差异,皆以17DAA种子的抗老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了不同成熟期Y两优689杂交水稻种子的活力、可溶性寡糖含量和小分子热激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根数、根长、苗高、苗重发现,授粉后19~34d的种子生活力与活力均较高。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授粉后10~22 d,种子含水量从48.2%下降至23.9%;鲜种子棉子糖与果糖含量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水苏糖和葡萄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授粉后10~19 d,小分子热激蛋白64SHsp18.0和Os03g0267200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此后相对表达量下降。水分、棉子糖、水苏糖和蔗糖等物质含量,鲜种子及干种子的千粒重,以及64SHsp18.0和Os03g026720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与种子发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农业用水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世界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尤其影响着水稻的生产。育出具有耐旱特性的水稻品种从而经济地利用水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前人的研究表明野生稻Oryza属中有许多种具有耐旱性,如果水稻栽培种也具有耐旱性,那将会更能适应环境节约用水,大大地提高水稻的收获面积及适应性。Oryza meridionalis 和Oryza australiensis具有耐旱特性,试验旨在通过远缘杂交将野生稻Oryza meridionalis 和 Oryza australiensis的耐旱特性转移到栽培稻Oryza Sativa。用Oryza meridionalis花粉对Oryza sativa共2419朵小花进行杂交授粉,并对杂交获得的18粒F1代未成熟种子进行了胚胎拯救,最终仅有一粒F1种子发芽并发育成植株,并获得一粒F2代种子,其杂交率为0.46%,萌芽率为50%,F1代杂种的结实率为0.024%;用Oryza australiensis花粉对Oryza sativa共1848朵小花进行杂交授粉,并对杂交获得的48粒F1代未成熟种子进行了胚胎拯救,有11粒F1种子发芽并发育成植株,全部不育,其杂交率为0.60%,萌芽率为31.1%。同时,还对F1代杂种的形态学和农艺学特性进行了观察,最后还讨论了提高杂交率的方法及伪杂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形态结构、发芽试验、环境因子和处理方法对美女樱种子生物学特性、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女樱种子为直立型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存在7 d的休眠期.15/5℃全黑暗条件下用草炭做基质萌发效果较好.不同处理可提高美女樱种子萌发率,其中以清水浸种3 h后用0.1%的H_2O_2处理5 h效果最好,可高达73.8%.  相似文献   

19.
‘砀山酥梨’花柱可授性及蜜蜂授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半离体培养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研究了‘砀山酥梨’花粉萌发特性和柱头可授性。通过对‘酥梨’的最适授粉时间以及7种授粉处理坐果率的研究,探讨其授粉特性。结果表明:开花后每天酥梨柱头活性最佳的时间是11时至15时,柱头最佳授粉时间为开花后第4~5天;‘酥梨’花粉最适萌发温度为25℃,花粉管生长最有利的温度为22~25℃,在相同温度下,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7种授粉处理‘酥梨’的花朵坐果率中,没有昆虫授粉的‘酥梨’坐果率为0.48%和0.44%,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坐果率分别为2.83%和13.05%,‘酥梨’ב雪花梨’组蜜蜂授粉的坐果率为32.95%,新鲜花粉和商品花粉坐果率分别为70.2%和13.05%。由此可见,‘酥梨’是异花虫媒果树,蜜蜂可以在‘酥梨’柱头活性最高时进行授粉,从而提高‘酥梨’的坐果率,同时通过对‘酥梨’花器官生理活性和坐果习性的研究,为‘酥梨’的授粉和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香料烟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时遇到的制种问题,对授粉环节中有关杂交制种效率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开花期设置不同授粉次数和不同授粉时间,调查单株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花期授粉对结果率和结实率有不同影响。在授粉杂交的成功率方面,60%的烟株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只杂交1次的方法结果率较高,且工资成本较低;40%的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杂交3次,每次间隔3~5d的方法平均单株可采收种子量最高,但制种效率低于前者;20%的烟株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杂交4次的方法比较费工,制种效率较差。在同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人工授粉杂交,结果率差异不大,但在16:30~18:30这个时间段授粉,千粒重较高,且蒴果种子量多,平均单株可采收种子量明显增加。因此,选择在40%的烟株中心花开放后开始杂交,杂交2次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花朵利用率,可以获得较高的单株种子产量,而且授粉用工量适中。授粉时间则应选择在16:30~18:30,不仅结实的种子较饱满,而且蒴果种子数量多,单位面积种子产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