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植物MAPK级联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为了研究荞麦属MAPK基因序列变异以及种间进化关系,对荞麦属8个野生种共25份材料的MAPK基因进行特征引物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荞麦属植物种间MAPK基因PCR扩增片段序列较为保守,8个野生种共25份材料中多态位点为125个,不变位点为680个。其中,12份野生苦荞MAPK基因片段序列多态位点S仅为32个,说明荞麦属植物种内MAPK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聚类分析发现野生甜荞与左贡野荞被聚为一类。野生苦荞、毛野荞、大野荞、金荞麦、细柄野荞和硬枝万年荞被聚为一大类;其中,细柄野荞和硬枝万年荞被聚在一起,其次与金荞麦聚在一起;毛野荞与大野荞被聚在一起。研究结果可为荞麦属植物MAPK基因功能以及种间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野生荞麦资源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3个州和3个地区共60多个县的野生荞麦资源进行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发现了分布于四川不同生态坏境条件下的野生荞麦资源有8个种、2个变种和2个亚种,明确了四川野生荞麦资源有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四川西南和四川北部),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四川3个州和3个地区共60多个县的野生荞麦资源进行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发现了分布于四川不同生态坏境条件下的野生荞麦资源有8个种、2个变种和2个亚种,明确了四川野生养麦资源有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四川西南和四川北部),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荞麦属不同种间植物脱落酸不敏感基因(ABA-insensitive,ABI)序列变异差异与亲缘关系,试验选用7个荞麦野生种,包括野甜荞、野苦荞、左贡野荞、毛野荞、大野荞、金荞麦、硬枝万年荞共30份种质材料,提取苗期幼嫩叶片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获得荞麦ABI基因,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发现,7个野生种共30份种质间ABI基因片段的多态位点数占20.28%,其中,14份野苦荞间ABI基因片段多态位点数占1.86%,5份野甜荞间多态位点数占1.81%,说明荞麦属植物种内ABI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对扩增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左贡野荞与毛野荞种间遗传距离最大,硬枝万年荞与金荞麦种间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苦荞与大野荞、金荞麦和硬枝万年荞亲缘关系较近,与毛野荞亲缘关系次之;左贡野荞与野甜荞亲缘关系近;不同地区野苦荞和左贡野荞分别被单独聚为一类,说明生长环境对荞麦ABI基因序列变异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3种多年生荞麦植物中的23个居群的菜用品质进行评价,采用蒽酮法测定各植株顶端不同季节及不同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1)多年生荞麦顶端幼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并随节位数降低而减少;2)春季含量最高,与夏秋两季的差异水平达极显著,夏秋两季之间差异不显著;3)3种荞麦中,大野荞、毛野荞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差异不显著,硬枝万年荞可溶性糖含量最少,与大野荞的差异显著,与毛野荞的差异不显著。结论:筛选出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8个多年生荞麦居群,其顶端3个茎节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0.23%~15.37%,春季适宜采摘顶端3~4节食用,夏秋季采摘顶端1~2节食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大野荞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栽培荞麦的关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甜荞(Fagopyrumesculetun)和苦荞(F.tataricum)为对照,对大野荞(F.megaspartanium)不同收集系合计24份栽培和野生荞麦种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草转氨酶同工酶酶带共8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为3~6条,甜荞和苦荞分别有3条和4~5条,其特征谱带分别为GOT-2和GOT-1。而大野荞有3~6条,18个大野荞收集系可分为3类:类I,含甜荞特征谱5GOT-2,不含苦荞特征谱5GOT-1,绝大多数大野荞收集系(W1~W8、W10~W13、W15、W17、W18)是这种类型;类Ⅱ,含苦荞特征谱5GOT-1,但不含甜荞特征谱5GOT-2,仅包含原产湖北和湖南的收集系W9和W14;类Ⅲ为既含苦荞特征谱5GOT-1,也含甜荞特征谱5GOT-2,包含的大野荞收集系为原产湖南的W16。试验所用的3个荞麦种类(甜荞、苦荞、大野荞)几乎都含有谱带GOT-4和GOT-5。结果显示,大野荞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考察队对四川及藏东南荞麦资源的详细调查结果.考察队共调查了40个乡镇的120个村,360余个村小组,共获得荞麦资源88份,其中苦荞资源64份,甜荞资源20份,野生荞麦资源4份.当地少数民族认知有价值的荞麦资源分别是长锥大粒型资源、短锥皮薄型资源、抗病资源、抗虫资源、抗旱资源和抗寒资源等.  相似文献   

8.
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荞麦,为双子叶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9个品种。栽培种有甜荞(F.Esculentum)、苦荞(F.tarfaricum)和有翅荞麦(F.emrainatum)3个种。荞麦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常作为避灾多种、增加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填闲复种作物。  相似文献   

9.
云南野生荞麦资源地理分布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1998~2002年7次,对云南6个地、州50多个县、市,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荞麦野生种、亚种和变种存在着地理分布多样性和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发现F.x的植物学形态性状与已命名种不尽相同,可能为一个新种或新的变种(待鉴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省甘洛县24个乡镇的荞麦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考察,搜集了分布于甘洛县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荞麦属植物种类5个种、2个变种.初步明确了甘洛县荞麦属植物的种类、生长特性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1.
树冠圆满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冠是树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指标———树冠圆满度不仅客观地反映了树木占有生长空间的状况及竞争能力,而且对树木的生长过程和树木的形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树木直径、树高较小(或年龄小)时,其树干材积也较小,而树冠圆满度较大,随着直径、树高的增加,其树干材积随之增加,但树冠圆满度逐渐变小。所以,树冠圆满度与直径、树高及树干材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指数(R)基本上在0 80以上,而形数与树冠圆满度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猪场空气细菌数量与猪高热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01年入夏以来,浙江、上海等许多地区的猪群中流行以持续高热、气喘、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综合征",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其主要病原依然未被确定.为了研究空气中细菌含量与该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浙江省几个不同规模、不同发病情况的猪场的空气细菌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该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猪舍内空气的细菌含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孙淑芬 《北京农业》2011,(3):208-209
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水库为通榆县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分析向海水库发展的现状,认为要加强对向海水库的管理,因地制宜,通过向海这一品牌发展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完备的合同必须具备四方面条件: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的理性;无外部负效应;零交易成本。但这些条件均不具有现实性。合同法的功能就是纠正合同的非完备性,使之趋于完备。在此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合同法》的立法目的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5.
从犯的原因力是指成立从犯所必需的因行为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犯罪行为之间产生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从犯是否成立,要经过一般性判断、具体性判断和排除性判断三个环节。一般性判断主要考虑是否具有成立从犯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具体性判断涉及事前判断与事后判断、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排除性判断主要考虑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和刑法总则中的但书。  相似文献   

16.
"营改增"工作已于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分析了"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并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对"营改增"的变化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处境尴尬,与和谐社会构建极不协调。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自身原因,又有历史原因、制度原因。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创新就业制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网络环境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实现资源共享、完善馆藏结构、开展多元化服务、提高馆员素质等应对措施,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日渐提高,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日渐失去比较优势,东部的这些产业急需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大开发还是启动内需政策的需要:中央投资于西部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牵引投资效应将是巨大的;西部大开发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使西部走出“发展中的陷阱”,才能使西部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只有进行西部大开发,才能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软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