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吐鲁番盆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3株双孢放线菌(Actinobispora),编号为HV4-5,5-4和HVS-8,经鉴定为两个新种。菌株HV5-8和5-4为自溶双孢放线菌(Actinobisporaautolyticasp.nov.),菌株HV4-5为新疆双孢放线菌(Actinobisporaxinjiangensissp.nov.),它们在气丝和基丝上均形成成纵对孢子和单孢子,胞壁为Ⅳ型。  相似文献   

2.
西藏亚高山草原土放线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常规方法了分布于西藏海拔4000-4680m之间6个亚高山草原土的放线菌数量与组成,并从分离纯化所得355株放线菌中选出98株代表菌株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放线菌分为9个属和2个未定属,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分别占土壤放线菌总数的52.7%和27.3%,钦氏菌属,孢囊放线菌属及孢链囊菌属共占14.1%;链霉菌属共分为12个类群,白孢类群,粉红孢类群及黄色类群分别占土壤链霉菌总数的49.  相似文献   

3.
1996~1997年从新疆各植棉区采集表现烂种、烂芽和烂根的病样1548份,共分离出1187个菌株,其中以丝核菌和镰孢菌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2.0%和42.9%;其次是链格孢菌和根霉;黑色根腐病菌、腐霉和毛霉等出现频率较低;丝核菌中立枯丝核菌占绝对优势,立枯丝核菌中AG4为优势菌群,已鉴定出5种镰孢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solani)、半裸镰孢菌(Fusariumsemitectum)、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和串株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前两者较常见。致病性测定证明,立枯丝核菌的AG4致病力最强,黑色根腐病菌次之,镰孢菌的致病力较低,链格孢菌、根霉和毛霉的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确定2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种属关系。[方法]采用改进的FRED法从小麦、大葱、油菜等植物中分离出的25株内生放线菌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可分为5个属,其中1株糖霉菌属,2株拟诺卡氏菌属,7株诺卡氏菌属,10株小单孢菌属和5株链霉菌属。[结论]25株供试菌株中,小单孢菌属所占比例最高。供试内生放线菌与相应菌属中已知菌株之间的进化距离集中在97.39%~99.92%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贵州农田杂草上的几种病原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贵州农田杂草上的8种病原真菌。它们是禾本科马唐Digitari adscendens(H.B.K)Henrard上的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e、酢浆草科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上的酢浆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oxalidis Goh & Hsieh、菊科钻形紫菀Aster sublatus Michx.上的紫菀壳针孢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参地中的10种VA菌根真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吉林省主要人参产区的5个参场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0种VA菌根真菌:1.穴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cavernata Blaszkowski;2.刺状无梗孢囊毒Acaulospora spinosa Walker & Trapple;3.束球囊霉Glomus fasciculatum (Thaxter)Gerd。& Trappe;4.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 (Nic  相似文献   

7.
采用6种不同的方法对湛江湖光岩地质公园的土壤进行预处理,用释稀涂布方法进行放线菌的分离.并对获得的放线菌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常规鉴定与抗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新鲜土壤经28~30℃风干10d的预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且有利于放线菌的分离。该法共获得23株菌落形态疑似不同的放线菌,经常规鉴定,4株菌株初步确定为诺卡氏菌属.2株菌株为小单孢菌属.17株菌株为链霉菌属。另外.有9株菌株具有抑制大肠埃氏菌活性;8株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获得3株菌株同时具有抑制大肠埃氏菌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该文报道了采自热带自然保护区内的煤炱科(Meliolaceae)寄生菌6个,它们都是丝孢纲真菌.其中2个种属狭孢菌属(IsthmosporaFLStevens),另外4个种属绒落霉属(SpiropesCiferri).这两个属及其种在国内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三个国内新记录种和一个云南新分布种。即生于落毛杜鹃(RhododendrondetonsumBalf.f.)叶上的双形孢单毛孢菌MonochaetiadimorphosporaYokoyama,生于滇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Schott.)叶上的萨卡多盘单毛孢菌Monochaetiasaccardiana(Vogl.)Sacc。和生于南洋杉(AraucariacunninghamiiSm.)茎、叶上的角豆树盘单毛孢菌Monochaetiaceratonia(SousadaCamera)Sutton,。在云南的一个新分布种,其寄主也是新记录种,该种是生于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decorumFranch.)叶上的盘革毛孢菌Monochaetiamonochaeta(Desm.)Allesch.。这些种分别作了描述,并以图示之。  相似文献   

10.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是产抗最多的稀有放线菌,为了探索塔里木河流域土样中小单孢菌物种多样性并筛选抗菌活性菌株,本研究通过可培养的方法以塔里木河流域采集的10份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6种不同的分离培养基,通过添加特定抗生素选择性分离培养小单孢菌,并对小单孢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表明:选用可培养方法从塔里木河沿岸采集的土样中分离鉴定出484株菌株,分属于3门5纲13目19科22属70种,其中小单孢菌属菌株424株,占87.60%,小单孢菌属的出菌率高。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解淀粉欧文氏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病原菌作为靶标菌对小单孢菌的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合antiSMASH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筛选出5株既具有抗菌活性又具有代谢潜力的小单孢菌。研究表明塔里木河沿岸含水量高的土样中拥有丰富的小单孢菌资源,通过向分离培养基中添加新生霉素、萘啶酮酸、放线菌素等抗生素施加选择压,可以有选择性地分离获得小单孢菌。  相似文献   

11.
海南野生阿宽蕉根际土壤产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海南野生阿宽蕉居群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具有较高酶活的产纤维素酶的放线菌,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从而探索阿宽蕉居群根际土壤产纤维素酶的潜力。从海南不同的野生阿宽蕉居群采集7份根际土壤,采用GA培养基和HV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分离放线菌,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对分离得到菌株进行产纤维素酶活性筛选,并对具有活性的菌株进行16S rRNA鉴定,以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7份野生阿宽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210株放线菌。其中, 55株菌具有纤维素酶活性, 12株菌表现出强活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属于放线菌纲下5个亚目6个科8个属,分别为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野野村氏菌属、疣孢菌属、戈登氏菌属、假诺卡氏菌属、拟诺卡氏菌属和球孢囊菌属,其中链霉菌属、小单菌属和野野村氏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X2303、 X2502和X2733与已知菌的序列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8.52%、 98.79%和99.11%,可能分别为链霉菌属、戈登氏菌属和疣孢菌属潜在的新分类单元。具有最高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X2407为链霉菌,其与Streptomyces iranensis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率最高,为99.64%,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所以,海南野生阿宽蕉根际土壤中存在产纤维素酶的放线菌资源,主要以链霉菌为主。阿宽蕉根际土壤中存在一些新的放线菌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2.
翅果油(ElaeagnusmollisDiels.)为胡颓子科落叶乔木,种子富含亚油酸及维生素E,根系具有胡颓子弗兰克氏菌(Frankiaelaeagni(schroter)Becking)的内生放线菌根瘤菌,为中国特有野生木本油料果树。在5~6月采用翅果油当年新梢,经生长素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1、5g/L处理,扦插生根率达70%~80%,生根苗接种固氮内生放线菌(胡原子弗兰克氏菌),明显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3.
济宁市土壤放线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济宁市采集土样,采用高氏1号琼脂和淀粉铵琼脂两种培养基分离放线菌,按国内外通用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土壤放线菌主要属——链霉菌属的类群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样品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要高于淀粉铵培养基上的。放线菌组成中,链霉菌占绝大多数,达放线菌总数的70%以上,其次是小单孢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链霉菌类群的组成较复杂,主要为白孢类群和粉红孢类群。  相似文献   

14.
小单孢菌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单孢菌科菌是一类分布广泛、生长缓慢但可产生多种抗生素的稀有放线菌。本文主要从分布情况、分类地位、分离方法和产抗生素等方面介绍了小单孢菌科的研究进展,并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对其典型菌属(小单孢菌属)的进化关系,以及该属菌株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还对小单孢菌科菌在分离新型抗菌药物及抗肿瘤抗生素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拟盘多毛孢属在云南的34个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的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tey.)真菌34个种,其中新组合种9个:(1)生于中粒咖啡(Coffea robusta Linden.)叶上的蕃薯拟盘多毛孢菌〔P.batatae(EII.& Ev.)G.C.Zhao & Li.comb.nov.〕;(2)生于蕃石榴(Psidium guajava L.)叶上的木防已拟盘多孢菌(P.coculi (Guba)G.  相似文献   

16.
全面综述了槭菌刺孢(M.acerina)真菌的分布与危害、分类与形态、生理与生态、致病性与寄主范围、侵染机制与抗菌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槭菌刺孢是菌刺孢属(Mycocentrospora)真菌的模式种,也是我国真菌新记录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引致多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病害.我国以前无该种真菌的记载和研究,近年来发现该菌侵染药用植物细辛引致叶枯病,造成毁灭性损失.  相似文献   

17.
牛世全  胡娇龙  达文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69-9570,9574
[目的]比较制备放线菌基因组DNA PCR模板的两种方法液氮研磨法及TE煮沸法.[方法]以从河西走廊盐碱土壤中分离鉴定的8属16株菌为材料,包括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Ⅳ23-3-4、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Ⅴ22-5-1、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ⅨX5-4-3、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Ⅱ23-4-1、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Ⅳ8-2-5、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Ⅱ8-4-3、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DA01305、链霉菌属金色类群DA03401、链霉菌属金色类群DA01408、链霉菌属蓝色类群DA09140、链霉菌属金色类群DA01308、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DA05213、链霉菌属蓝色类群DA11417、链霉菌属粉红孢类群DA04401、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DA04402、链霉菌属球孢类群DA04307.对两种方法制备的PCR模板进行16S rDNA的扩增,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得到比较清晰的目的条带,但TE煮沸法简化了放线菌基因组DNA PCR模板制备的过程,可用于高通量放线菌PCR模板的快速制备.[结论]该研究为大批量菌株的快速鉴别和系统分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龙眼几种新病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龙眼的6种新病害,分别是: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auciseta(Sacc.)Y.X.Chen]引起的叶枯病,壳二孢(AscochytslonganC.F.ZhangetP.K.Chisp.now.)引起的叶斑病,拟茎点霉(PhomopsisguiyuanC.F.ZhangetP.K.Chi,sp.nov.)引起的灰色叶枯病,盘二孢(MarssoninaeuphoriaeC.F.ZhangetP.K.Chi,sp.nov.)引起的褐斑病和两种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longanC.F.ZhangetP.K.Chi,sp.nov.)(LeptosphaeriaguiyuanC.F.ZhangetP.K.Chi,sp.nov.)引起的叶斑病,后5种菌为新种。新种有拉丁文描述,其模式标本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内。  相似文献   

19.
草莓根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草莓死秧在草莓种植区逐年加重,据1992和1993年2年调查统计,促成栽培草莓轻病区死秧20%~30%,重病区死秧50%以上,有些棚几乎绝收。经对病株采样、分离、鉴定目前已知有5种主要致病菌,它们是丝核菌属(Rhizoctoni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三毛孢属(Robillarde)、镰孢霉属(Fusarium)、枝顶霉属(Acremonium),经统计丝核菌属出现频率最高,为50.4%,其次为拟盘多毛孢属,出现频率为21.9%.  相似文献   

20.
对从长春地区某一肉鸡屠宰加工厂扦取的152个东鸡肉样品进行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析,对分离菌株用API Listeria试剂盒及其他方法进行了鉴定。经检验,152个样品中有16个样品(10.5%)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阳性,另有87个(57.2%)为L.inocua,L.welschimeri和L.gray阳性。为了比较OXA和PALCAM这2种选择培养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