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自兵 《农业考古》2012,(4):180-182
鸬鹚是动物界的游泳和捕鱼高手。据资料表明,它潜水深度一般在1-3米,最深可达十多米。潜水时间长可达70秒。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毫无疑问,鸬鹚的捕鱼能力是水鸟中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人类驯化它使之成为自己的捕鱼帮手。在人类的渔业史上,鸬鹚捕鱼以其成本低,收获丰富,降低人类劳动强度等特  相似文献   

2.
1.重庆研制成功高效捕鱼装置 一种高效捕鱼装置,日前在重庆市长寿县研制成功。据了解,该装置适用于人工放养、鱼资源可靠的各种类型池塘、水库及湖泊、滩涂、小河围养等水域捕鱼,不受水深、杂草、地形差等条件限制,既可捕中、底层鱼类,又可捕上层鱼类。整个捕鱼过程一个人就可  相似文献   

3.
金晶 《世界农业》2007,(11):70-70
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日前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人类目前在海洋大规模捕鱼的行为导致许多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鱼类及其他动物死亡,这种不计后果的捕鱼方式须要改变。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文物看我国鸬鹚饲养的历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鸬鹚属鸟纲,以鱼为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在南方多俗称之为水老鸦或鱼老鸦,在北方则习惯称之为鱼鹰。由于鸬鹚善潜水捕鱼,故渔民多训养代为捕鱼。据我国古籍文献所载,至迟在三国以后,鸬鹚即被我国人民普遍训养为捕鱼猎物。诚然如此,但鸬鹚作为捕鱼猎物使用的历史究竟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可喜的是1972年7月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主持发掘的黑龙江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探方 T5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骨雕鹰首,  相似文献   

5.
淡水电捕鱼工具性能研究与作用半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瑞  胡欣  杨志勇  陈寅杰  甚庆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986-11988,11990
[目的]了解我国电捕鱼工具使用现状,为国家制订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与导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地收集鱼具,测定电捕鱼工具可击昏鱼的作用范围、输出电压、波形,分析该类工具在性能上的演变,评价电捕鱼工具对水生资源的影响.[结果]现有电捕鱼工具以脉冲输出为主,直流输出为辅,没有收集到交流输出样品.现有电捕鱼工具的平均输出电压是1975年的1.6倍、1959年的3.0倍,平均击昏作用距离是是1975年的1.3倍,1959年的1.7倍;个别工具的输出电压达到1975年的4.3倍,1959年的8.0倍;可击昏作用半径达到1975年的2.3倍及1959年的2.9倍.研究结果还表明现有的电捕鱼工具通过提升输出电压、改为脉冲输出等方法,提升捕鱼效率、扩大作业范围,会引发鱼等水生生物资源的加速消亡.[结论]该试验分析方法及作用半径的评估方法,可用于电捕鱼工具对水生资源影响的评估,有利于推进我国农牧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植物药鱼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渔业生产历史的国家,在捕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捕鱼方法。如网涝、竿钩、枪叉、笱捕、手捉、捕,甚至利用动物鸬鹚、水獭捕鱼。对于历史上的这些捕鱼法,当今大大小小的研究文章多有提及,但对另一种起源很早、并在历史上长期流传的植物药鱼法,却因史料零散,似无人关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所谓植物药鱼法,即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分泌出的特殊物质致使水中鱼类昏迷或死亡来达到捕获的方法。这种捕鱼源远流长,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古的地理文献(山海经·中山经)…  相似文献   

7.
鹭鸶可以用作江河、水库中的捕鱼工具。一只鹭鸶有 2 0多年寿命 ,最佳捕鱼期最少也有 8~ 9年时间 ,故养鹭鸶捕鱼经济效益高 ,是一条致富门路。繁殖好鹭鸶是发展鹭鸶捕鱼的首要环节 ,其技术要求很高。1 掌握交配期 ,促使产好蛋母鹭鸶的上嘴尖有一刺手的谷白小点。一只养了 3年  相似文献   

8.
各地报刊文章选登新式捕鱼法1.机器人捕鱼日本制造的捕鱼机器人,开辟了海上捕劳自动化的新途径。这种机器人由电脑控制,完全能够承担放网、起网、渔获物分类等项作业,可供捕捞金枪鱼用。2.电子捕鱼英国生物学家希克利研究出适应不同鱼类的脉冲频率,可专捕某一种鱼...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志资料看我国史前的捕鱼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捕鱼是猎取自然界现成的水生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古老生产部门之一,是一种掠夺性的摄取经济。根据考古资料判断,人类的捕鱼活动大概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恩格期对人类这一生产部门的出现有过这样的论述“自从有了这种新的食物以后,人们便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岸,甚至在蒙昧状态中可以散布在大部分地面了。”在原始社会中捕鱼经济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前,采  相似文献   

10.
鸬鹚捕鱼和鸬鹚渔业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在于,鸬鹚捕鱼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老虎食生物一样是一种生存之道。而鸬鹚渔业是人类利用鸬鹚捕鱼的食性为自己的食物需求服务,它赋予了人类的思想和某些技术手段,并伴有一系列的物质工具和行为符号。在鸬鹚渔业中,人与鸬鹚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因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台湾高山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在开发台湾,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十七世纪以前,高山族的社会经济比较原始,狩猎与捕鱼还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入清以后,狩猎与捕鱼在他们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泉鑫 《农业考古》2000,(1):271-272
鸬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别名水老鸦、鱼鹰、 (音意)、乌鬼。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分布于中国、日本、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善于潜水捕鱼,我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据畜牧史学家张仲葛先生考证,把野生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中国为最早。早在秦、汉时代(公元前221一公元220年)的《尔雅》(大约是秦汉时人所作,晋郭模注)一书中以及东汉(公元25-220年)杨孚撰写的《异物志》里,均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使捕鱼的记载。《郸县出土东汉画像石棺图象略说》…  相似文献   

13.
新农 《当代农业》2014,(21):37-37
一是捕鱼前要注意清除鱼塘中的杂物,如树桩、树枝、铁丝网、白色污染物等。二是要注意因塘制宜。捕鱼前要做好鱼塘的排灌水,可以将水位降至1~1.5米,但捕鱼后要立即灌水增至2.5米以上,以增加水位保温。三是捕鱼时,应注意轻下网快起网。切记下网应先将鱼网理好,然后依次将底网、网衣、浮网沿塘边轻轻地放入水中,从两边同时拉网。拉网时,在鱼塘水面的前1/3~1/2范围内要缓慢前行.拉网至塘面的后半部时要迅速收网、起网,以减少鱼的碰网损伤与逃脱收量。  相似文献   

14.
虽然中国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率却年年下降。本文针对此问题。主要从捕鱼方式的不恰当性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危害,并指出合法捕鱼对于渔业发展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捕鱼前要注意清除鱼塘中的杂物为做好安全冬捕,一定要清除鱼塘中障碍杂物,如树桩、树枝、铁丝网、白色污染物等。二、因塘制宜捕鱼前要作好鱼塘的排水灌水;如鱼塘水位太深,不便拉网操作,可以将水位降至1~1.5米,但捕鱼后要立即灌水增至2.5米以上,以增加水位保温,使未达标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几种特殊的渔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古代除用网等捕捉鱼类之外,还创造各种特殊的渔具、渔法,有些至今还沿用:鸬鹚渔业我国关于鸬鹚的训养,并利用它的特性(爱吃鱼、会捕鱼),来进行捕鱼,早有文字记载。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的时候(约在公元759—768年之间)就写下了“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乌鬼指的就是鸬鹚。鸬鹚,是一种食鱼水鸟.经过人们的驯化,即能指挥其来捕鱼。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及:“《夔州图经》称峡中人(即今四川)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亦四川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相似文献   

17.
2016年6月5日,FAO《港口国措施协定》(全称《关于港口国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的措施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世界首个打击非法捕鱼的条约。作为对非法、不报告和不受管制(IUU)捕鱼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协定将对全球渔业管理、海洋资源养护、鱼品贸易等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古代人民在渔猎社会中,可能就用竹或草编制的器具开展捕鱼活动。这种竹或草编制的捕鱼器具,其名称经历一个筌、篊、扈、鱼梁和箔的异名过程,是有较悠久的历史的。战国时就有记载:“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据此可见,筌从竹,也从草(荃),是竹或草编制的;这种筌制作简单,使用后就被弃之,也算是“忘”吧?这是竹(草)制捕鱼工具的较早记载,也是箔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这几日,心情颇为郁闷,于是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捕鱼玩。带了蓄电池、电线、鱼饵、鱼网等捕鱼工具,心情仿佛突然回到了孩童时代,有一种雀跃的感觉,鸟儿的声音回旋在耳边,眼前是一片的青山绿水,郁闷的心情也随之一扫而光,与自然亲近的感觉真好。  相似文献   

20.
刘磐修 《农业考古》2002,(1):243-248
罩鱼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的捕鱼方法,《诗·小雅》云:“南有嘉鱼,烝然罩罩”。说明重少在西周,罩就已经成为常见的捕鱼工具。但关于罩的结构及具体的使用方法,古代文献皆语焉不详且无图录。1982年《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