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竹山县是湖北省高山名优茶区,茶叶产业是当地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本文介绍了竹山县茶叶现状,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茶叶产业发展的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夷陵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茶区生态化建设,并将茶Camellia sinensis O.Ktze.杉Cunning lanceolata(Lamb.)间作、茶栗Castanca mollis-sima Blanco间作等作为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主要经营模式来抓。近10年来,投入上千万资金扶持茶区生态化建设,目前已成林的混交茶园达0.33万hm2。茶区邓村乡从1990年开始营造  相似文献   

3.
茶袋蛾在我省茶区的出现,虽属少见,但有蔓延成灾的趋势。它主要以茶树叶片为食源,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据调查,新县沙窝乡茶袋蛾发生严重区,造成茶叶无产量,严重挫伤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再则,有些茶区竟用化学药剂喷撒,使茶叶残存余毒,降低了茶叶质量。现介绍茶袋蛾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东茶区茶叶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东茶区属我国淮北茶区 ,由于温度低、湿度低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在全国茶区划分中被划分为次适宜茶区。所以本区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都不能单一的模仿江南茶区 ,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山东绿茶也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色泽墨绿、条索紧秀、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滋味醇厚等特点 ,并有多个品牌在国内、国际名优绿茶评比中取得好成绩。近几年来 ,我们在全国各地参加了多次名优绿茶评比 ,在日常工作中也检验了大量的各种绿茶产品 ,发现虽然我区绿茶在外形上逐渐地有了自己的特色 ,干茶颜色较以往有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和州委、州政府"生物富州"的战略决策,在积极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依托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将林产业放在全州六大产业之首加以培育扶持。在巩固和提升橡胶、茶叶、木材加工等产业的基础上,把发展林下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森林花卉等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茶叶在北方栽培面积迅速增长,而北方气候不如南方温暖湿润,如何种好茶叶,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北方茶区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我们于1998年在青岛市开始了冬暖式温棚果茶间作和露地果茶间作试验,以后几年还陆续进行了茶树与多种农作物间作形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茶叶产业是宜宾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宜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目前宜宾茶叶产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宜宾茶叶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最大产茶国,茶叶资源丰富,全国近20个省份种植茶叶,涉及茶农人口8000多万,茶业振兴与乡村振兴、茶农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近年来,全国广大茶企积极投入脱贫攻坚阵营,依托产业带动茶乡致富,对茶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茶乡要美,茶业要强,茶农要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紧紧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而我国茶产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大而不精,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全民饮茶时代的到来、脱贫事业进入攻坚拔寨时期,顺势而为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信阳茶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信阳7县2区茶叶生产状况的调查,利用9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气候整编资料及局地农业小气候观测资料,在对信阳绿茶产区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茶树栽培环境和茶园地理特征将其细分为淮南丘陵茶区、豫南山地茶区两种类型,并对茶区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信阳茶区茶树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适宜,降水量适中且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日光散射辐射的比例高,云雾天数最长可达160 d,光、热、水气象要素同期协调递增,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过渡气候条件,是造就“信阳毛尖”名品绿茶质量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信阳毛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重问题,迫使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必须实施转型升级。产业生态化是实施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泛绿色设计为产业生态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开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理念。探讨了大庆油田运用泛绿色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实施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工作,现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从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优势和茶叶发展历史角度出发,讨论了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生态茶园是西双版纳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浅谈云南省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永全  苏祝成 《林业调查规划》2003,28(3):107-109,113
到2001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17.07万hm^2,茶叶产量达8.16万t,居全国第四。茶叶总产值8.72亿元,居全国第十。然而与全国比较,其单产、价格、名优茶产量等均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交通不便,信息落后;缺少文化背景;市场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实力弱,科技水平低;缺少新产业突破口。今后发展对策: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建立茶叶市场,引导产业升级;发展优势产业,加速名优茶工程;东西优势互补;创立名牌效应;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茶油深加工项目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树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林树种,通过采用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的方法对茶油深加工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投资风险小,且具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促进茶油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间接保护生态公益林,并对广西生态与工业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席险峰  张强 《经济林研究》2007,25(2):110-113
分析了湖北省恩施州现有茶树品种推广的现状,结合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该州茶树品种良种化的对策:即在推动恩施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选择优良茶树品种,合理规划种植,以茶树良种的推广为基础,通过品牌的打造,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从而推进恩施州茶叶产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云南农垦茶业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提出应抓住机遇,巩固和提升茶叶产业,创立品牌,发展有机茶等,促进茶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茶园间种泡桐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善庆  竺肇华 《林业科学》1990,26(6):561-566
前言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地区。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茶树生长不良,茶叶品质下降。近二十多年来,世界主要产茶国家先后致力于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而提高茶叶品质的研究。我国早在唐代、宋代就有了茶粮间作、茶桐间作的记载。1959年云南普文农场在热带茶园成功地建立了橡胶与茶树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1970—1985年唐荣南、王融初分别成功地建立了湿地松与茶树、葡萄与茶树的人工群落。本试验试图选用强阳性、深根落叶阔叶树——泡桐与茶树间作,建立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改善茶叶品质,促使茶叶稳产高产,同时提供部分优质木材,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商洛已有300多年的种茶历史,已经发展到0.853万hm2,是我国最北部的茶区,具备生产优质名茶的区位优势;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品种混杂,投资少、规模小、产量低、品牌少、技术落后,使得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商洛茶叶未来的生产中必须注意适地适树、统一规划;强化市场意识,扩大生产规模;调整茶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投资力度,规范管理体制。把茶业作为解决区域“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最终实现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鸡公山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点产茶区之一。本文提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建设生态茶园,以期促进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降香黄檀和茶树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华安光照人林场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林+茶栽培模式,开展了茶园不同密度套种降香黄檀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造林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6%以上;2.5年生时,平均树高4.38m,平均地径5.16 cm,但不同坡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降香黄檀抗冻能力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套种密度为450~600株.hm-2比较适宜,不仅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使茶园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茶叶产业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面临着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尼等国强有力的竞争,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就这一问题,运用FAO的统计资料,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生产者价格指数、单产4个评价指标,测算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尼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茶叶在4个评价指标上基本处于劣势地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钻石”模型中国际竞争力的5 个决定因素,从要素禀赋、公司策略与竞争、关联产业、需求因素和政府行为5个层面提出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与建议。在对策与建议中,重点明确了政府在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职能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