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查明慢性氨氮胁迫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程度,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个氨氮质量浓度[0.016(对照组)、7.22、14.43、28.86、57.72 mg/L]下,体质量(38.6±0.2) g的"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F_(20)幼鱼在30 d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经过30 d慢性氨氮胁迫,组间试验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呈现随氨氮质量浓度升高而递减的趋势,对照组和7.22 mg/L组间差异不显著,并且这2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14.43、28.86、57.72 mg/L组两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0~10 d和10~20 d时段,对照组特定生长率最高;在20~30 d时段,7.22 mg/L组特定生长率最高。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7.22、14.43 mg/L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在30 d和20 d时高于对照组,28.86、57.72 mg/L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10 d时,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在20 d和30 d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呈现出随氨氮质量浓度升高而显著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氨氮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氨氮胁迫质量浓度超出其耐受阈值后,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均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0~18℃下,将初始体质量(130.2±10.5)g的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饲养在流水水泥池中1×1×0.8(m3)的网箱中,每箱20尾,投喂喷淋活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液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 CFU/g(CK对照组)、8×1011CFU/g(H组)、4×109CFU/g(M组)和2×107CFU/g(L组)6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蜡样芽孢杆菌对银鲑生长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添加蜡样芽孢杆菌饲料的银鲑增重率(WGR)、肝体比(HSI)、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效率(PER)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银鲑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血清葡萄糖(GLU)、血清总蛋白(TP)含量与血清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蜡样芽孢杆菌M组CHO、G...  相似文献   

3.
拟微绿球藻粉对大菱鲆幼鱼生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拟微绿球藻粉替代鱼油对大菱鲆幼鱼血清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组)、8%、16%、24%和32%的鱼油,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82.64±0.32)g的大菱鲆幼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37d。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全鱼粗蛋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全鱼粗脂肪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与全鱼具有相同的趋势;肌肉和肝脏的花生四烯酸含量随着饲料中拟微绿球藻粉含量的增加而上升,而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呈下降的趋势;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替代16%试验组达到最大值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替代16%试验组和替代24%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替代16%试验组达到最低值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16%~24%替代水平上,可提高试验组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其血脂水平,而大菱鲆幼鱼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变,保持了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将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分别放置在22℃、27℃(对照组)和32℃的不同水温梯度下胁迫48h,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时间(0、12、24、48 h)下银鲳幼鱼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指标和免疫指标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22℃试验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仅在22℃试验组出现显著波动(P0.05),其余组变化不显著(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22℃试验组在24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32℃试验组0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丙二醛(MDA)22℃试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显著下降,24 h下降到最低值,随后维持最低值,32℃试验组MDA含量则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照组也出现了显著性变化(P0.05)。血清中,SOD 22℃试验组的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2℃试验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直线上升,对照组也出现了波动;CAT和T-AOC 22℃试验组均变化不显著(P0.05),CAT 32℃试验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T-AOC 32℃试验组显著下降,对照组CAT和T-AOC都出现波动;GSH-PX和MDA32℃试验组出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GSH-PX 22℃试验组含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DA 22℃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波动现象。免疫指标中,溶菌酶(LZM)活力的变化不显著(P0.05);免疫球蛋白M(Ig M)各试验组活力均呈现显著性变化(P0.05)。不同温度组之间在同一时间也会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脏中,T-AOC 32℃试验组在48 h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0.05);MDA除起始时间0 h外,其余时间段不同温度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而SOD、CAT、GSH-PX则不同温度组在同一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除了免疫指标中的LZM不同温度组在同一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在同一时间段不同温度组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的肝脏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并对其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苗种生产和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变化对银鲳幼鱼产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对吉富罗非鱼免疫酶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循环水养殖为对照组,研究了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对初始体质量为(24.17±2.49)g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试验时间30 d。结果表明,生物絮凝构建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呈现先上升后快速下降的趋势,氨氮质量浓度最高(60.98±7.23)mg/L,亚硝氮质量浓度最高(117.34±15.50)mg/L;实验组罗非鱼的肝胰脏、头肾、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溶菌酶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罗非鱼特定生长率、肝体比、丰满度、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增重率比对照组要高27.88%(P0.05),表明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中吉富罗非鱼没有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且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罗非鱼的生长要优于循环水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2%棉粕酶解蛋白肽(以下简称蛋白肽)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蛋白肽对(48.56±1.39)g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蛋白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用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了黄霉素(4 mg/kg)和3种植物提取物(皂树皂甙150 mg/kg、茶多酚50 mg/kg、水飞蓟素100 mg/kg)的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56 d后,测定各组鱼生长性能,并于实验结束时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黄霉素组相比,3种植物提取物组间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皂树皂甙能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ALB)的含量(P<0.05);茶多酚能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P<0.05),降低血清尿素氮(BUN)含量(P<0.05);水飞蓟素能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含量(P<0.05),降低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8.
蝇蛆既是优质饲料蛋白质又是新型免疫增强剂。为探明蝇蛆蛋白混合物对美洲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水温为25~28℃时,将750尾初始体质量(95.0±5.0) g的美洲鳗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50尾鱼,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5%、10%、15%和20%蝇蛆蛋白(由蝇蛆蛋白混合物折算而来)的饲料,投喂养殖60 d后,测定美洲鳗鲡血清中溶菌酶、补体3、补体4、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免疫指标的变动情况及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美洲鳗鲡的死亡率。试验结果显示:美洲鳗鲡血清中补体3、补体4含量随蝇蛆蛋白混合物添加比例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补体3以15%添加组含量最高,补体4以20%添加组含量最高;血清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蝇蛆蛋白混合物添加量的增加先升后降,除5%添加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以15%添加组活性最高,碱性磷酸酶以10%添加组最高;谷丙转氨酶活性也随蝇蛆蛋...  相似文献   

9.
选取体质健康、均重为(180±28)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42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投喂添加1%、3%和5%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益生菌制剂(BSCP)的基础饲料42 d。结果发现,大西洋鲑投喂1%–5%的BSCP后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升高的趋势,5%组蛋白质消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肠道和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中5%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肝脏免疫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血清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仅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BSCP可以显著提高大西洋鲑的生长性能,提高部分消化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西洋鲑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其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3%。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0~12℃下,将体质量(224.14±26.73)g的白点鲑Salvelinus pluvius和体质量(152.12±7.46)g的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饲养在直径1m、水深0.7m的玻璃钢材质圆桶中,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草药(大黄、黄芪、连翅、黄苓和丹皮)进行投喂,在投喂0d、7d、14d、21d和28d时从鱼尾柄腹侧用肝素处理的容器抽血采样,测定血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肠道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蛋白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鱼血液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时的亚东鲑血液T-AOC活力和SOD活力显著高于0d(P0.05),MDA含量和CAT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7d和14d的亚东鲑血液AKP活力和AC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d时NO浓度和LZM活性与0d差异显著(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在14d时在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的白点鲑血液T-AOC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DA含量和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1d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KP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7d、14d时ACP活力和NO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1d时LZ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 d时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摄食含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对白点鲑、亚东鲑血液的抗氧化性、非特异性及消化酶指标有促进作用,投喂14 d时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选取体质健康、均重为(180±28)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42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投喂添加1%、3%和5%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益生菌制剂(BSCP)的基础饲料42 d.结果发现,大西洋鲑投喂1%-5%的BSCP后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升高的趋势,5%组蛋白质消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肠道和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中5%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肝脏免疫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血清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仅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BSCP可以显著提高大西洋鲑的生长性能,提高部分消化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西洋鲑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其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3%.  相似文献   

12.
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和比肠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中比肝质量下降速率最大,饥饿21 d的比肝质量比对照组下降85.033%。饥饿期间,蛋白酶活力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亦为先升后降,饥饿1 d,前、中、后肠、幽门的淀粉酶活力呈不同程度上升,之后,除胃和幽门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脂肪酶活力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将270尾均质量约500 g的大西洋鲑随机分为5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以3次/d、2次/d、1次/d、1次/2 d、1次/3 d的投喂频率饱食投喂56 d,以研究投喂频率对大西洋鲑生长性能、消化率、激素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降低,大西洋鲑质量增加率和摄食量明显降低,1次/2 d试验组和1次/3 d试验组质量增加率较3次/d试验组分别显著降低50%和75%,摄食量显著降低53%和72%。饵料系数、死亡率、皮质醇和抗氧化指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饵料系数和皮质醇2次/d试验组最低,1次/3 d试验组最高,较其他组分别高1.2~2.1倍和0.38~4.78倍。血浆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之呈相反趋势,2次/d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好;各试验组消化率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2次/d和1次/3 d试验组值较高。试验结果表明,500~900 g大西洋鲑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在此基础上提高或降低投喂频率均会对大西洋鲑造成应激,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21.0±1.0)℃,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的3种中药组方及其琼脂新型制剂配成的6种试验饲料,研究不同中药组方对体质量约41 g鲤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方1各组的质量增加率显著升高(P<0.05);3种组方琼脂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普通组(P<0.05);组方1琼脂组...  相似文献   

15.
选取体质量(74.52±1.03)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20mg/kg(试验Ⅰ组)、40mg/kg(试验Ⅱ组)和80mg/kg(试验Ⅲ组)植物甾醇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81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0、80mg/kg植物甾醇可提高团头鲂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P0.05),其中40mg/kg组效果更佳,对肌肉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对肌肉粗脂肪含量有一定提高(P0.05);添加40mg/kg植物甾醇显著降低了81d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40mg/kg植物甾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定向选育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刺品系子三代(G3组)和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C组)[(50.04±0.02)g/头]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池塘环境中,比较了两个群体在3~10月连续养殖周期内生长指标和关键经济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生长指标方面,3-4月G3组和对照组刺参的相对增重率(RWGR)、平均体重、排粪率(DR)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升高的趋势,且两组刺参差异不显著(P>0.05),但G3组一直高于对照组;G3组和对照组刺参相对增重率(RWGR)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7月高温期,两组刺参的相对增重率和平均体重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排粪率(DR)降为零,刺参进入夏眠状态;8-10月两组刺参相对增重率(RWGR)、平均体重和排粪率随温度下降呈上升趋势,且10月份三项指标均存显著差异(P<0.05)。在经济性状方面,经过3-10月一个周期的连续养殖,G3组在棘刺数量、出皮率和成活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数据表明,经过定向选育的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比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生长速度提高27.6%,成活率提高17.5%,棘刺数量保持在40个以上且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7.
以初始体质量为(33.52±0.17)g建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成添加0.0%(对照)和0.5%(试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等能(35%CP、17 kJ/g)饲料,采用5种投喂方式:连续8 w投喂对照饲料(Ⅰ);试验饲料2 w间隔投喂(Ⅱ);前4 w投喂试验饲料,后4 w投喂对照饲料的间隔投喂(Ⅲ);前4 w投喂对照饲料,后4 w投喂试验饲料的间隔投喂(Ⅳ);8 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Ⅴ)。养殖试验结束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试验。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组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w间隔投喂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4 w间隔和连续8 w投喂的饲料组(P<0.05);前4 w间隔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8 w连续投喂组(P<0.05)。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分别在急性胁迫后恢复0和1 h时达到高峰,血清HSP70在胁迫后恢复1~12 h都保持较高水平,然后下降,胁迫后恢复48 h达到胁迫前的水平。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期,血糖迅速升高幅度最小的是2 w间隔投喂组,最先恢复到胁迫前状态的是2 w间隔投喂组和前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胁迫后恢复期,各投喂组的血清HSP70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48和72 h时,后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和连续8 w的投喂组的血清HSP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1.80±1.07)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分为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μ/kg(对照组和热应激1组)、300μg/kg(热应激2组)、600 μg/kg(热应激3组)吡啶甲酸铬(以Cr3+计)的试验饲料,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温(2...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40±0.02)g的虾苗240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料中添加0.04%复合酶制剂,试验为期10周.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著变化(P...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主要脂肪和蛋白质水平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Salmo salar)成鱼脂肪相关代谢酶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采用3×2双因素随机实验设计,设置3个脂肪水平:18%、21%、24%(分别以F18、F21、F24表示),2个蛋白质水平:38%、48%(分别以P38、P48表示)。组合为6个实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实验在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实验鱼初始体重(650.0±45.50)g,实验期56 d。结果表明:(1)工业化养殖实验鱼的脂肪需求较国外深海网箱养殖明显降低,蛋白质需求相近。P48F21组增重率显著最佳,较其他各组提高22.23%~125.86%(P0.05);P48F24组饲料系数显著最低,较其他各组降低16.24%~30.00%(P0.05)。(2)单因素高脂肪显著提高肝体比(P0.05),高蛋白极显著降低肥满度(P0.01);P48F24组肝体比较其他各组显著提高10.92%~28.16%(P0.05),P48F18组肥满度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10.24%~12.31%(P0.05);并创新提出了600~900 g大西洋鲑形体营养调控初步方案。(3)单因素高、中脂肪显著提高肝脂肪分解酶(HL、LPL和总酯酶)活力,高蛋白显著提高LPL和总酯酶活力;P48F21和P48F24组饲粮显著提高肝脂肪分解酶活力,其中LPL活力比P38F18组分别提高46.51%、48.84%(P0.05)。实验处理主要对肝脂肪分解酶产生作用,显现了两组优良饲粮改善生长性能的脂肪生理代谢机制。(4)单因素中脂肪极显著增加肌肉和肝IGF-I基因表达量(P0.01);高蛋白极显著增加肌肉GH、IGF-I及肝IGF-I基因表达量(P0.01);GHR基因表达量,随脂肪或蛋白水平升高均有显著下降特征(P0.05)。P48F21和P48F24组试鱼肌肉GH、IGF-I及肝IGF-I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肌肉和肝GHR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初步的新发现是,GH和IGF-I与GHR存在相互制约的负相关内在调控关系,以自身控制鱼类生长和生殖活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可控状态下。本研究初步确定,P48F21和P48F24组是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成鱼的主要营养素优良组合饲粮,其中以显著降低脂肪水平和饲料成本的P48F21组合饲粮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