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对不同浓度除虫脲经紫外光照射后的混合物可能导致小鼠肝脏细胞DNA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应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得出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尾距和Olive尾距4个指标.通过SPSS软件分析表明,其光降解混合物导致的彗星拖尾现象与空白组有显著区别,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呈现剂量-效应关系,表明不同浓度除虫脲经光降解后其混合物具有一定的致突、致癌性,且毒性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彗星试验评价硝酸镧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置了0、1、4、16、64、256mg·L-16个浓度的硝酸镧梯度溶液,运用彗星电泳测试技术,以彗星尾长、彗星率、尾距和Olive尾距来评价La(NO3)3>对蚕豆根尖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的彗星尾长、彗星率、尾矩和Olive尾矩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上升.一定剂量的稀土元素镧(≥1 mg·L-1)可以使蚕豆根尖细胞DNA出现损伤,在1~64 mg·L-1范围内随镧浓度的增加伤害程度加大,256 nag·L-1时,遗传物质损伤严重,彗星尾长、尾距和Olive尾距反而下降,说明硝酸镧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1,2,4- 三氯苯(1,2,4-TCB)对斑马鱼(Danio retio)肝细胞DNA 的损伤作用,采用不同浓 度的1,2,4-TCB 溶液(0、1、5、10 mg/L)对体外培养肝细胞进行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肝 细胞DNA 的损伤效应。结果发现,染毒2 h 后,与对照组相比,当1,2,4-TCB 浓度大于5 mg/L 时,各染毒组细胞 尾长、尾部DNA 百分率均极显著升高,即1,2,4-TCB 染毒引起了肝细胞DNA 的严重断裂;随着1,2,4-TCB 浓 度的增加,DNA 损伤程度加剧,细胞尾长、尾部DNA 百分率及尾距与1,2,4-TCB 染毒浓度呈明显的剂量- 效应 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残留的1,2,4-TCB 可导致斑马鱼肝细胞DNA 损伤。  相似文献   

4.
通过彗星试验比较研究了盐酸小檗碱对小鼠肝、脾、肾细胞的DNA损伤。设置6个不同剂量组(阴性对照组、7.5、15、30、60、120 mg/kg组)对小鼠进行30 h灌胃方式染毒,末次染毒6 h后小鼠颈椎脱臼处死。检测小鼠肝、脾、肾细胞的彗星细胞率、彗星尾长及尾矩。结果表明:(1)盐酸小檗碱可引起上述3种受试器官的DNA损伤,且随剂量增加,DNA损伤增加(P0.05),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2)比较同剂量组不同器官之间的彗星细胞率、彗星尾长及彗星尾矩,3个剂量组均为肾细胞脾细胞肝细胞,并存在器官间显著差异(P0.05)。一定剂量盐酸小檗碱对小鼠肝、脾、肾细胞造成了DNA损伤,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比较研究发现肾细胞对盐酸小檗碱致DNA损伤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除草剂炔草酯对家蚕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食下毒叶法对2龄、4龄和5龄家蚕进行炔草酯添毒处理,采用彗星试验检测血细胞DNA损伤情况,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并计算彗星拖尾率、头部和尾部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尾矩和Olive尾矩.结果显示,不同浓度(30、60、120、240、480 mg.L-1)炔草酯处理组的家蚕血细胞彗星图呈明显的彗星状.2龄、4龄和5龄家蚕的最高添加剂量组的彗星细胞率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8.3倍、5.3倍和6.0倍,彗星尾长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10.8倍、9.5倍和6.6倍,彗星尾矩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的96.7倍、86.8倍和22.5倍;2龄、4龄和5龄家蚕血细胞的彗星Olive尾矩与受试药物剂量间有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120、240、480 mg·L-1 3剂量处理组的血细胞彗星Olive尾矩,2龄、4龄家蚕和5龄差异显著(P<0.01).除草剂炔草酯对家蚕血细胞DNA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其损伤作用大小为低龄家蚕大于高龄家蚕,其中2龄家蚕相对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机氯类农药对土壤动物的毒害作用。[方法]对棘跳虫进行不同浓度的滴滴涕(DDT)暴露胁迫,同时采用彗星实验技术研究棘跳虫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棘跳虫死亡率与DDT浓度呈明显正相关;DDT对棘跳虫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1.83、24.28、17.15和13.93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1.39μg/L。不同浓度的DDT暴露均能引起棘跳虫细胞DNA的损伤,其最大损伤程度可达3级,且彗星尾长、尾距及彗星尾部DNA含量变化与DDT浓度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试验首次选取跳虫类作为指示动物,通过在细胞水平探究有机农药DDT对棘跳虫细胞DNA的损伤,为评估土壤污染物对土壤动物的毒害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粤香占和丰美占两种水稻为指示植物,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以及彗星实验,在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和DNA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重金属元素Cd、苄嘧磺隆(Bensulfuron Methyl,BSM)复合污染对水稻的毒理学机制。电镜分析结果表明BSM和Cd复合污染能够破坏水稻根尖的细胞结构,使表皮细胞破裂,核仁解体。对丰美占水稻进行彗星实验研究,并用CASP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增加,DNA的迁移程度逐渐增加,也就意味着DNA的受损程度逐渐增加。当Cd浓度为10mg·L^-1时,0.1mg·L^-1的BSM会使OliveTM等参数降低,这说明0.1mg·L^-1的BSM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d对水稻叶片DNA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要作者于1983─1989年对喹硫磷、抗蚜威、百菌清、氰戊菊酯在大白菜、甘蓝、番茄、黄瓜等蔬菜作物上的残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残留分析方法,初步澄清了上述农药在不同蔬菜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并提出安全性评价,为防止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毒性、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除虫脲在荔枝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药在荔枝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除虫脲在荔枝全果和果肉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除虫脲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13~2014年)两地(广东、广西)的残留试验,研究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除虫脲在荔枝果肉和全果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84.8%和82.7%~84.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4.3%和3.2%~4.2%,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上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5~4.9 d;以125.0~187.5 mg/kg剂量、施用3~4次,采收间隔期为7和10 d时,荔枝果肉上的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全果上的残留量分别为0.05~0.23和0.01~0.05 mg/kg。【结论】除虫脲在荔枝上防治荔枝蒂蛀虫时施用剂量以125.0 mg/kg为宜,施药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10 d。  相似文献   

10.
以体外染毒法对星豹蛛雌、雄成蛛进行过氧化氢和甲醛染毒处理,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蜘蛛血细胞DNA损伤效应,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并计算受损伤细胞率、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能引起蜘蛛血细胞DNA断裂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浓度之间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同浓度的甲醛能引起蜘蛛血细胞DNA损伤,其中在10ümol/L时引起DNA断裂,在25ümol/L、40ümol/L、55 ümol/L时引起DNA交联,而在70ümol/L时引起血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来检测其对泥鳅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在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6.66、32.86、28.92、27.39 mg/L,安全浓度(SC)为7.92 mg/L。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处理6 d的最高浓度,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达到最大,分别为6.417‰±0.631‰和65.417‰±5.080‰。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选取彗尾DNA含量、尾长、尾矩3个指标作为检测DNA受到损伤的认定标准,结果处理6 d的16.00 mg/L浓度达到峰值,单细胞彗尾DNA含量为43.06%±2.54%,尾长为268.00 pix±8.49 pix,尾矩为89.31±1.82。试验结果为乙氧氟草醚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阿维菌素、苦参碱、灭幼脲以及阿苦合剂、阿灭合剂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处理后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44 2×10-6、137.241 5×10-6、20.173 6×10-6和0.651 9×10-6、0.883 5×10-6,单剂杀虫活性的高低次序为阿维菌素>灭幼脲>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68.204 4,具有增效作用,而阿灭合剂的共毒系数为61.325 8,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环境中存在的最典型的全氟化合物之一,能在高等动物体内蓄积,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物。采用自然土壤培养法,通过28d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PFO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SOD、CAT、GST三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FOA胁迫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浓度的PFOA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尾矩和慧尾长度这两个指标对PFOA的胁迫最为敏感。PFOA胁迫也能引致蚯蚓抗氧化特异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CAT、GST和SOD三种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在浓度为1mg/kg时蚯蚓SOD基因表达水平被诱导上调,浓度为5mg/kg和10mg/kgSOD表达量呈现剧烈下调的趋势,GST基因在10 mg/kg浓度组有明显下调,CAT基因表达在5 mg/kg 浓度组基因表达水平最低,SOD基因的表达对PFOA的胁迫较为敏感。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和三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监测PFOA 对土壤生物蚯蚓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曲霉毒素B_1致雏鸭肝脏细胞DNA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1)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不同染毒水平(3,30,300μg·kg-1BW)染毒后,在不同时间点导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情况;(2)探明AFB1染毒剂量及染毒时间与雏鸭肝细胞DNA损伤之间的关系,为AFB1遗传毒性提供研究模型。【方法】96只雄性北京鸭雏鸭,随机分为16组,每组6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至6组为低剂量(染毒)组、第7至11组为中剂量(染毒)组、第12至16组为高剂量(染毒)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雏鸭分别灌胃25%DMSO水溶液,0.25,2.5,25μg·mL-1溶液各1mL,对照组于灌胃1h后,各剂量染毒组分别于灌胃染毒1、2、8、24、48h用彗星试验检测肝细胞DNA损伤。【结果】试验表明,雏鸭对于AFB1导致的肝细胞DNA损伤非常敏感,肝细胞DNA损伤程度与AFB1摄入量以及摄入时间有关。经口染毒2h左右DNA损伤达到高峰,所有染毒组在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Olive尾矩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AFB1染毒剂量增加,DNA损伤程度加深、持续时间延长。【结论】(1)AF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效应非常强,低剂量(3μg·kg-1BW)AFB1暴露就能够引起雏鸭肝细胞DNA发生显著损伤。(2)经口染毒AFB12h后雏鸭肝细胞DNA损伤达到高峰,此时DNA损伤程度与AFB1暴露之间的量效关系最为明显。(3)雏鸭是研究AFB1遗传毒性的一个良好动物模型,彗星试验能够反映AFB1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毕东苏  钱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6-8308
[目的]研究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监测以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g2+、Cr(VI)以及两者的混合营养液培养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的藻母液,观察Hg2+与Cr(VI)对藻类生长繁殖的毒性效应。[结果]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对Cr(VI)表现相当敏感,当Cr(VI)浓度超过1mg/L时即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Hg2+浓度较低时,藻类对Hg2+不是十分敏感,当Hg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毒性愈来愈强,而Cr(VI)毒性效应则相反。当离子浓度小于10mg/L时,Hg2+对藻类的毒性低于Cr(VI),大于10mg/L时,Hg2+毒性超过Cr(VI)。Hg2++Cr(VI)混合离子对藻类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但只有当浓度超过4mg/L时才表现出来。[结论]重金属离子对藻类的毒性不但与藻细胞本身有关,还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除虫脲(DFB)在人工胃/肠液和肠道菌群及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为合理开发DFB口服制剂提供试验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将DFB与空白人工胃液(pH为1.3,不含酶)、空白人工肠液(pH为6.8,不含酶)、人工胃液(pH为1.3,含胃蛋白酶)、人工肠液(pH为6.8,含胰蛋白酶)、SD大鼠(雄性)肠道菌群或生物样品分别共孵育不同时间后,检测DF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DFB在空白人工胃液和人工胃液中孵育0~2 h剩余百分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剩余百分比略有下降,但剩余百分比都在90%以上,总体呈现稳定趋势。在空白人工肠液中孵育,剩余百分比随着时间增加显著下降,孵育6 h后剩余百分比为82.97%;在人工肠液中孵育6 h, DFB的剩余百分比为77.41%。DFB在SD大鼠肠道菌群中孵育12 h发生部分降解,但DFB的剩余百分比在90%以上,总体呈稳定趋势。DFB在肝、胃、大肠等生物样品中孵育6 h后,DFB的剩余百分比均在90%以上;而在小肠生物样品中孵育6 h后DFB的剩余百分比为84.06%。  相似文献   

17.
三唑类农药残留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唑类农药具有高效、广谱、低毒、残效期长和内吸传导性强等特性,对作物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上。但是三唑类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在作物体内的残留积累,由此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综述了三唑类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e 1-benzoyl-3-phenylurea insecticide diflubenzuron is a potent inhibitor for the conversion of (14)C-labeled glucose to (14)C-labeled chitin in isolated abdomens of newly emerged adult milkweed bugs (Oncopeltus fasciatus Dallas).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24 diflubenzuron analogs in this in vitro chitin-synthesizing system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ir toxicity to fifth instar nymphs of this species. These insecticides act quickly and directly within the integument to ultimately block the terminal polymerization step in chiti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灭幼脲和氟啶脲对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幼虫的毒力及其与5种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发现,在3龄幼虫中,酯酶抑制剂TBPT对灭幼脲增效显著,SR值为8.58,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增效6.04倍,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增效4.22倍。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增效2.23倍,DDT脱氯化氢酶抑制剂DMC的增效作用最小,SR值为1.14,而在6龄幼虫中,以DEM对灭幼脲的增效作用最显著,SR值为6.4,其次为TBPT(5.93)>TPP(3.47)>DMC(1.49)。说明斜纺夜蛾对灭幼脲的解毒途径主要是水解作用,其次是氧化作用。就氟啶脲而言,5种增效剂无论是对3龄幼虫还是6龄幼虫,其增效比(SR)值和增效差(SD)值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仿火箭电泳应用于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寻求另一种可行的电泳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仿火箭电泳方法应用于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验单细胞水平上的DNA损伤,并与传统的电泳方法比较,分析其优劣势。[结果]在细胞DNA未受损状态下,2种电泳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而在细胞DNA受到损伤时,传统的电泳方法下一些细胞的慧尾发散出现漂移,仿火箭电泳方法得到的慧尾图像集中且未发生偏移。[结论]仿火箭电泳方法较传统的电泳方法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