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利用辽风谷4号植株特矮小、生育期特短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套种花生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谷子套种花生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套种的效益显著高于谷子、花生单作,谷子套种花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对套种两种作物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抑制土地荒漠化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花生种植模式对荒漠化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部主要花生种植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2020年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物候特征和作物光谱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现场采集土壤样本,应用化学实验方法,结合SPSS等软件构建荒漠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将土地荒漠化程度划分为无荒漠化、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4个等级,与课题组2015年该地区的荒漠化数据库进行荒漠化程度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农林复合模式、沙平地防护林-花生模式、砂质丘陵防护林-花生模式、沙平地-花生模式、砂质丘陵-花生模式5种模式对减轻荒漠化的能力依次降低。农林复合模式、沙平地防护林-花生模式、砂质丘陵防护林-花生模式均有使荒漠化逆向演替的效果,但演替程度逐渐降低,其中农林复合模式是最适种植模式,砂质丘陵防护林-花生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沙平地-花生、砂质丘陵-花生模式均有使荒漠化正向演替的效果,演替程度逐渐增加。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地进行荒漠化评价,旨在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荒漠化演替方向的影响,以期为改善不合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紫色土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和生态经济效益。【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当地梨树林地及其林下不同作物形成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紫色土区梨树-油菜-玉米(M1)、梨树-油菜-花生(M2)、梨树-小麦-玉米(M3)和梨树-小麦-甘薯(M4)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结果】M1、M2、M3和M4 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投结构相似,均以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为主,劳力和化肥能值占主导地位。M1模式的生产效率最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上最有优势,独自发展能力最强;M4模式对自然可更新资源利用程度最低,自然环境负荷程度最小,能值可持续性指标最大;M2和M3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自给率相近,但M2模式对环境压力小,更具有发展潜力。【结论】紫色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科技水平低下,应加大有机能投入。梨树-油菜-玉米模式是当前最优的一种模式,梨树-小麦-甘薯模式最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紫色土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和生态经济效益。【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当地梨树林地及其林下不同作物形成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紫色土区梨树-油菜-玉米(M1)、梨树-油菜-花生(M2)、梨树-小麦-玉米(M3)和梨树-小麦-甘薯(M4)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结果】M1、M2、M3和M4 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投结构相似,均以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为主,劳力和化肥能值占主导地位。M1模式的生产效率最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上最有优势,独自发展能力最强;M4模式对自然可更新资源利用程度最低,自然环境负荷程度最小,能值可持续性指标最大;M2和M3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自给率相近,但M2模式对环境压力小,更具有发展潜力。【结论】紫色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科技水平低下,应加大有机能投入。梨树-油菜-玉米模式是当前最优的一种模式,梨树-小麦-甘薯模式最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花生品种与辣椒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探索适宜云南的花生辣椒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辣椒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2∶2间作模式下效果更显著。在该模式下,花生品种为云花生3号,在株距为30 cm时,其LER达到1.76,复合产量达到19 954 kg/hm2,总净产值分别比花生、辣椒单作增加271%、215%。辣椒花生间作选用2∶2模式,并选用适宜的耐荫、耐密型花生品种,合理密植,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增产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高产高效的作物间作配套种植模式,改善红壤区的种植结构。[方法]设置花生/糯玉米间作、花生单作和糯玉米单作3种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不同模式对花生与糯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花生/糯玉米间作模式对花生和糯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产值效益最高的是花生/糯玉米间作模式,其次是糯玉米单作模式,再次是花生单作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丘陵红壤区的作物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土地生产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探讨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提出适合于辽西旱作农业区的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4种种植模式,通过研究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当量比等指标来分析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受玉米行比设置和资源竞争影响,玉米与花生间作中玉米和花生的产量较相对应单作产量有不同程度降低;在系统整体收益衡量下,2M:4P和4M:4P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0—1.24、1.12—1.16,表明间作具有优化利用土地的功能,同时,间作系统中花生的偏土地当量比(LER_P)达到0.41—0.57,显示出豆科作物花生弱化了与禾本科作物玉米搭配间作的劣势;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呈单作花生间作花生间作玉米单作玉米的分布特征,表明间作玉米可能会吸收花生条带的土壤水分,降低高耗水作物玉米对自身条带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来改善间作玉米土壤水分利用环境;2M:4P间作模式的水分当量比(WER)为1.12—1.23,4M:4P间作模式的WER为1.16—1.17,两间作模式的WER均大于1,显著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论】玉米与花生间作能够改善辽西旱作农业区作物土壤水分利用环境,提高农田土地和水分生产力。2M:4P间作模式在降雨较少年份(2015年)具有一定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而4M:4P间作模式在辽西降雨较多年份(2016年)具有一定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并且4M:4P间作模式在2015—2016年不同降雨变化干扰下的年际差异较小,具有稳产增产的抗气候变化干扰能力。综合分析认为,4M:4P间作模式更适合于辽西旱作农业区。  相似文献   

8.
张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33-15035,15038
在综合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于农林(养)复合模式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概念演进及特点的深入思考,认为"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这一表述较原有诸如"农林复合系统"、"农林复合经营"等概念更能准确表述其理论内涵,对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设计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淳化泥河沟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明了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特性(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和公正性)的概念及内容,结合淳化泥河沟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不同特性状况具体指标对该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给该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吴冬  任长宏  胡希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387-8390
对黑龙江二龙山农场区1050个土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了测定,为农场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黑龙江二龙山农场区农田土壤肥力较高,但是磷肥投入略显不足。基于此,提出"视壤施肥、比例施肥和实行培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淮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丘陵黄褐土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 ,养分状况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2 73个土壤样品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活性酸、有效P和K、有效B、Zn、Fe等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性较大 ,pH、有效N的空间变异性很小 ,有机质及有效Ca、Mg、S、Cu、Mn等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土壤有效N、K、Zn、P、B较为缺乏 ,Ca、Mg、Cu、Mn、S和Fe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3.
分别于2013、2014年8~10月对河北省廊坊市农田土壤进行初步调查,共选择该市23个农田样点,结合土壤理化分析的常规方法,通过分析p 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等指标进而评价该市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廊坊市农田土壤为弱碱性(8.33),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64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99 g/kg,碳氮比均值为16.79,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88.47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9.37 mg/kg。从种植的植物来看,各种蔬菜的农田土壤养分均低于玉米农田。从区域分布特征看,廊坊西部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的各项含量均略高于总体平均值,且差值较小,而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各项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4.
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用组合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或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持续性角度来讲,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完全可以满足当地人口增长的需要,并有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工业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根箱分室土培方法,研究了两个不同耐铝性玉米自交系在两种不同pH土壤根际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两自交系根际Al、P、Ca等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不同。酸性土壤根表附近土壤Al含量明显高于远根际区域,耐铝自交系根际土壤铝的含量显著高于敏感自交系。中性土壤上两自交系距根表0~4cm区域为一典型的P耗竭区,而酸性土壤上P耗竭区相对较小,在距根表0~2.5cm范围。酸性土壤上耐铝自交系距根系1~2.5cm区域P含量较高,对P的活化能力相对较强。酸性土壤根系附近Ca含量显著低于中性土壤。耐铝自交系根系对Ca、Mg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在酸性土壤的0~2.5区域形成一明显的Ca耗竭区。  相似文献   

16.
谢文杰  杨月  张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32-7133,7142
[目的]为研究溃坝事件对下游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襄汾"9.8"溃坝下游土壤与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对溃坝物覆盖地区和未覆盖地区的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溃坝物覆盖区土壤的物理性黏粒(0.01 mm)、田间持水量分别比未覆盖区土壤低15.2%、28.1%,达0.05显著差异水平,但紧实度未达显著差异;溃坝物覆盖区土壤的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比未覆盖区土壤低31.8%、35.3%,其中全氮含量达0.05显著差异水平,速效磷含量达0.01显著差异水平,pH、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均未达显著差异水平。[结论]P元素的缺失是溃坝物对覆盖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以冀西北坝上高原旱地栗钙土定位培肥试验为材料,研究了施用有机无机肥料对旱地栗钙土有机无机复合度、腐殖质结合形态、氧化稳定性、腐殖质组成和特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标志旱地培肥效果及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印度块菌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块菌是云南省重要的出口野生菌之一.云南昆明滇池周边地区土壤为富含磷的石灰岩土,属于云南省较早发现印度块菌的地区之一,是该省印度块菌的主要产区之一.作者于2003年11月调查研究了昆明滇池周边地区3个有印度块菌发生的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植被特征,以及块菌产量状况.结果表明,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特征等适宜印度块菌生长,无论是人工林、自然林或是天然次生林都可发生印度块菌,这为在造林过程中实现人工培育印度块菌提供了实际证据.在地表落叶层厚的土层中,该菌子囊果发生在落叶层与土壤的交界处,一般来说,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5位于落叶层中,而另外的3/5则埋在土壤中;在落叶层较稀的地方,如果土壤疏松层较厚,则印度块菌常发生在距土表6cm左右的疏松土层中;如果土壤疏松层较薄(〈3cm),印度块菌则生长在土壤结实层以上或单个子囊果体积的2/3在疏松层中,而另外的1/3在土壤结实层中.昆明滇池周边地区的印度块菌与云南松、华山松共生,属于外生菌根真菌.在所调查的样方中,华山松林下的印度块菌产量比云南松林的高,人工林的块菌产量比自然纯林的高.其产量与林地中云南松分布密度呈负相关,与华山松分布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小陇山林区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森林土壤容重变化在1.28~1.44g/cm3之间,排序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锐齿栎林;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在45.82%~51.7%之间,排序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各林分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及非毛管持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都呈现递减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排序为:锐齿栎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非毛管持水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各林分类型森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均值为2 801.0t/hm2,有效持水量均值为872.3t/hm2.林区森林土壤有效持水量均值低于1 000t/hm2,仅相当于87.2mm的降水,表明小陇山林区森林土壤持水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与稳定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土壤健康与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具有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高钙、微碱性等特点,造成其有机碳分布、积累与稳定机制有别于其它岩性发育的土壤。基于此,我们在过去10年研究中,建立了基于探地雷达技术的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及其有机碳分布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其群落、碳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对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探讨了喀斯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对岩性、坡位等立地条件的响应,明确了外源有机碳和无机碳(碳酸钙)输入对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积累的影响,从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角度明确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以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初步阐明了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机制,并研发了土壤垂直漏失阻控技术、桑枝原位快速腐熟技术等喀斯特区土壤改良的关键技术。其结果对于揭示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与稳定机制、评估喀斯特区土壤固碳的效应与潜力、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