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水土流失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该文提出了水土流失系统物质和能量容量的概念,分析了它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过剩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讨论了九雨的潜在势能、径流势能以及坡面系统物质所具有的势能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水土流失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因子间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分析式研究了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和系统容量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降水总量和坡长、坡面度仍是一种线性关系且降水增量与坡长坡面宽度的增量是同步,水总量和坡度的关系是一种余统;关系;降水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水土流失系统容量和径流势能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总结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现状,结合目前水分能量平衡在不同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监测的研究应着眼于水分能量平衡角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喀斯特地区水分能量野外观测初步实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土流失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惠锋  陶冶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263-265,269
回顾15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历程,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水土流失治理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安全保障的要求。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水土保持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通过对当前我国水土流失区域基本国情的深入剖析,明确今后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在网状加筋土支挡结构物建设的计算方法及工程设计方面空白的现状,作者设计了大型模型箱进行了长尺寸加筋的拉拔试验,内容涉及单根条带式、整体条带式和网状加筋式拉拔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后得出两种加筋方式的拉拔特性规律。以期能为今后公路边坡水土流失治理中网状加筋土支挡结构物建设的计算方法的确立、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形成等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CSLE模型需要的参数、参数的计算方法、成果数据的统计及整编要求,设计开发了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软件,可实现土壤侵蚀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的自动化计算、数据批量处理及成果数据自动整编等功能。该软件在新安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已得到应用,显著提高了模型侵蚀强度计算和成果整编的效率,同时提高了工作和产品的质量,可为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开展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手段,也有助于推进全国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的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机翼形量水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渠道量水设施对灌区节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具有结构简单、水头损失小、量水精度较高、流量计算公式简明的渠道量水设备,是灌区迫切需要的灌溉管理应用技术之一。该文提出了一种仿真机翼形状的渠道量水设施,在U形渠道中通过12种量水槽收缩比进行了系统的组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量水槽过流顺畅,水头损失小,试验数据资料表现出极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2=0.9988。应用量纲分析法建立的流量公式具有量纲和谐性,拟合的具有指数形式的流量计算公式简明实用,流量计算平均误差小于3%,临界淹没度可达0.92。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导式传感器径流流速测量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研究中,坡面径流流速是径流计算、土壤侵蚀预报中不可缺少的水动力参数,目前尚无广泛应用的径流流速测量仪,研究快速的径流流速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互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Lab VIEW的径流流速的测量系统,并采用自制的电导式传感器,研究了两传感器间距对测量系统的影响,测量了5个泥沙含量水平下的径流流速。结果表明:测量系统适用的泥沙含量范围为0~250 kg/m3,测量误差为4.5%;若以染料示踪法测量的流速作为标准值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测量误差为3.81%。  相似文献   

9.
一个农牧果系统的能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一个由农、牧、果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实体模式进行试验研究取得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评价了系统的某些生态特征,并提出了改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泛滥、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和生态失衡,这与我国当前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有很大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水土保持的管理、投入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以及水土流失产生的严重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水土保持的制约因素: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并提出系统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蓄水量盈亏值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黑龙江省33个站点近20年的农田土壤水分田间实测资料,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蓄水量盈亏值的时空变化规律:整个生长季全省0~50cm各层土壤蓄水量盈亏状况总体呈现东盈西亏规律。春、秋季东部盈余较大,最大盈余与亏缺之差值较大;夏季不仅呈现东盈西亏规律,且亏缺区域面积增大,程度加重,最大盈余与亏缺之差值缩小。土壤深墒相对稳定。土壤蓄水量盈亏值的垂直变化依据土壤质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元谋干热河谷微区域集水造林试验区不同水分处理下石榴的水量平衡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和坡面汇集径流是集水系统植树带的水分输入,其中降雨占输入的90.2%;坡面汇集径流量占水分输入量的9.8%。蒸散是水分输出项,整个生长季内,不同水分处理的土壤水分均有盈余,但不同水分处理间的蒸散量和土壤水分盈余量存在差异,土壤含水率为10.08%,11.63%,13.23%,14.79%,16.85%和19.14%的总蒸散量分别占系统水分输入的44.5%,60.8%,67.0%,82.0%,85.4%和87.0%;土壤水分盈余量分别占系统水分输入的55.5%,39.2%,33.0%,18.0%,14.6%和13.0%,表现出蒸散量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水分盈余量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2)石榴的生长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相关。土壤含水率的增加有利于石榴的生长发育。对于元谋干热河谷而言,土壤含水率控制在14%~15%的供水较好,这时,在节水的同时又对石榴的生长未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西水土流失对防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 3 5 2万km2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和水库淤积 ,加剧了洪涝灾害程度。鄱阳湖承担着长江巨大超额洪水的调蓄 ,但湖区面积已由 2 0世纪 5 0年代初期的 5 10 0多km2 萎缩到现在的 3 95 0多km2 ,容积缩小了 72亿m3。本省境内的“五河”流入鄱阳湖内的水量达 14 0 0多亿m3,是该湖容积的 4倍多 ,可见搞好水土保持对长江防洪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措施已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应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长江和本省新世纪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GARBF神经网络的耕地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调整耕地管理措施、合理施用磷肥、减少磷素流失、降低水体非点源污染,该研究以高州市为例,在全市各区镇共采集了664个耕作层(0~20cm)土样,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的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optimized by geneti calgorithm,GARBF)神经网络和普通克里金法(Ordinary Kriging)等方法,分析了县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在不同采样尺度下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成因。结果表明,高州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存在半方差结构,半方差函数曲线与指数和球状模型曲线拟合较好;5种采样尺度下(训练样点数分别为100、200、300、400和500)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均表现出弱的结构空间相关,在较大范围内空间自相关性较差。GARBF神经网络空间插值能力在整体上要有优于基于邻近点RBF神经网络和普通克里金法。300样本下GARBF神经网络空间插值结果表明,高州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的盈余现象比较严重,并且盈余有效磷的流失对该地区水环境会产生严重的威胁。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土壤属性空间估测、合理施肥以及降低水体非点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日光温室蔬菜的氮素平衡及施肥调控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寿光日光温室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4个生长季的试验,分析整个生产体系中氮素的平衡及0―180 cm土层硝态氮动态,并对氮素优化管理条件下日光温室番茄的生产力、氮素盈余与损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施氮管理相比,综合利用灌溉水带入氮素和根层土壤无机氮的优化氮素管理技术能够保证番茄产量,同时减少73%的氮肥施用,但节肥主要集中在春茬作物生长后期及秋茬作物生长前期。自休闲至番茄第一次追肥前土壤硝态氮的大量积累与频繁灌溉导致了整个生产体系氮素大量损失,建议通过种植填闲作物或者施用高C/N比作物秸秆等可能的方法来控制土壤氮素转化,减少该时期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6.
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淋失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稻田灌溉大型淋洗柱试验,在污染河水灌溉条件下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两种主要类型的稻田土壤--黄泥土和乌珊土的氮磷淋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溉淹水初期,不同形态氮素的淋失量均比较高,并达到峰值,以后淋失量逐渐降低,说明淹水初期淋失的氮素不是来源于灌溉河水,而是主要来自土壤氮.到淹水后期,NO3--N和NH4 -N淋失量接近零值,但仍能观测到可溶性有机氮淋失现象,这表明可溶性有机氮是污水灌溉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而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在灌溉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观测不到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的淹水后期,发现土壤磷素有淋溶损失现象,这可能是利用富营养化的河水长期淹水后,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土壤不能继续固持多余的磷素所致.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盈亏分布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马成泽  周勤  何方 《土壤学报》1994,31(1):34-41
几种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四年不施肥,土壤有机碳亏缺主要来自松结态有机无机复合体及缩合程度较低的腐殖质。因此,四年间土壤供肥能力明显降低。仅施化肥保持高产,土壤有机磷亏缺不多,亏损主要来自稳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由于残体“自然归还”的补偿,松结态碳尚有盈余,因此,对土壤复合体和供肥性能的不良影响较轻。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均呈盈余平衡。土粪与化肥配合,盈余碳几乎在松结态与稳结态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田磷养分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从农田养分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磷平衡的计算方法、我国农田磷平衡的时空变异特征、不同作物农田磷平衡状况、磷平衡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农田磷平衡研究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我国农田磷平衡表现为整体盈余,且目前盈余程度仍在加剧;但不同区域间变异较大,部分农田磷亏缺,不同区域及不同作物间磷平衡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不同研究者对于我国农田磷平衡的总盈余量、单位面积盈余量以及空间变异特征所得结果差异较大,不宜直接对比;而对时间变异、不同作物种植类型农田磷平衡以及土壤磷累积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为保持土壤磷养分库的稳定与提升,基于我国磷平衡研究现状,探讨了我国未来在磷平衡评价指标、改善磷平衡技术措施方面的几个研究方向,并提出政策措施引导、客观舆论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Soil phosphorus management and water quality: a UK perspective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Abstract.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P reaching surface waters appears to be derived from agricultural land; apportioning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particular farming systems is not straightforward. The majority of farms in the UK operate on the basis of an annual agricultural P surplus, the size of which varies across different farm types. Particularly high values (>20kg ha-1)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 lower values (<10kg P ha-1) with arable farms. The geographical divide between the predominance of arable cropping in the east and livestock enterprises in the west of the UK should result in an uneven patter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 surplus. The expected cumulative effects of this surplus should be a noticeable increase in total and extractable soil P concentrations, but this is not readily apparent. While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l plots sugge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vailable soil P and that present in drainage waters, extrapolating this information so that it can be useful at the scale of a whole catchment is difficult. The loss of P from agricultural land is controlled by factors which are independent of the size of the annual P surplus. The pattern of P cycling, together with the dominant loss pathways, differ greatly between livestock and arable farming systems. Proportioning the contributions that either increased soil erosion arising from chang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r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a P surplus have had upon P loss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施蔬菜习惯"大水大肥"的传统管理模式,不仅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所导致的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等资源浪费和环境的负效应问题,重点研究双氰胺(DCD)在设施蔬菜生产体系中的硝化抑制效果及其影响机制,并筛选出了适用于设施黄瓜生产的最优水氮管理方案。【方法】采用田间原位跟踪法,对温室黄瓜追肥期间土壤N2O排放量、氨挥发损失量、无机氮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N2O气体样品用密闭式静态箱法采集,用Agilent GC6820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氨挥发样品用密闭室法采集,硼酸溶液吸收,标准硫酸滴定法测定。新鲜土样用1.0 mol/L KCl浸提,滤液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H+4-N和NO-3-N含量。【结果】在不同水氮条件下[传统水氮(T)的施氮量为N 988.6 kg/hm2、灌溉量为758.8 t/hm2;推荐水氮Ⅰ(R1)的施氮量为N 709.4 kg/hm2,推荐水氮Ⅱ(R2)的施氮量为N 746.9 kg/hm2,灌溉量均为531.2 t/hm2]。加施DCD后,推荐水氮Ⅰ、推荐水氮Ⅱ处理N2O的排放通量分别显著减少了42.1%和64.1%,但氨挥发损失分别显著增加了34.3%和40.4%;0—1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与N2O排放通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铵态氮与氨挥发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传统水氮处理在0—60 cm土壤剖面均检测到大量的硝态氮,前两次追肥后尤为明显。在减氮基础上加施DCD有助于减少硝态氮的累积,对0—30 cm根区硝酸盐淋洗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0—30 cm土壤-蔬菜体系中,传统水氮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加施DCD后,推荐水氮Ⅰ、推荐水氮Ⅱ处理的氮素盈余和氮素损失率均有所降低。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推荐水氮Ⅱ+DCD的处理增产23.3%,经济效益增加25560yuan/hm2。【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度减氮控水措施是切实可行的,不仅满足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素,而且减少了氮素的盈余,提高了氮素的利用率,且不影响作物产量。在控水灌溉条件下,推荐施氮Ⅱ+DCD(氮素用量的15%)不仅能减少土壤氮素的盈余量,而且可有效地增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