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二海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269-274
桂花是中国古老的栽培花木之一,该文以臧德奎、向其柏发表的观赏桂花品种分类检索表为依据,对合肥地区的桂花品种进行了调查,共确定合肥地区桂花品种39个,隶属于四个品种群,其中四季桂品种群有品种4个,银桂品种群有品种8个,金桂品种群有品种21个,丹桂品种群有品种6个;据此发现了合肥地区桂花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①花期短的秋桂品种多,而花期相对较长的四季桂品种较少。②苗木生产目标性不强。③桂花品种分类意识不强。④缺少专营性苗圃。  相似文献   

2.
1主要做法 1.1试验品种选择 试验品种均为合法品种,包括前几年表现较好的已审定或引种品种、最新通过审定或引种的品种、企业申报的品种等,采用市场抽取、企业申请提交等方法收集,要求品种合法,经销品种的企业讲诚信,没有发生过违法违规销售行为。上一年表现好的品种和出现过种子质量纠纷的品种作为抽查重点。  相似文献   

3.
棉花品种熟性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中熟品种大于中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棉纤维发育早于中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棉子(仁)脂肪累积优于中熟品种,而蛋白质累积则相反。品种熟性对棉仁中主要酯肪酸含量影响作用较小,中熟品种棉仁氨基酸累积优于中早熟品种。3—2式直播棉品种的选择要依播期而定。  相似文献   

4.
<正>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参试品种共20个,生产阶段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编码,待试验完成后再解码。品种1:F优498;品种2:蓉优1808;品种3:宜香优2168;品种4:渝优7109;品种5:乐优198;品种6:宜香优2115;品种7:宜香优7808;品种8:川香优3203;品种9:蓉18优188;品种10:花香7号;  相似文献   

5.
中国棉花品种和种子市场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2003-2010年全国审定棉花品种数量及棉花品种和种子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在品种数量上,全国审定的品种和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基本上都是逐年增加;在品种比例上,常规品种逐年降低,杂交棉品种逐年提高,优质专用棉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种植面积比例上,常规品种逐年上升,杂交棉品种近两年迅速下降,优质专用棉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在种子技术水平上,生产用种使用毛种子的比例逐年下降,包衣种子比例逐年上升;在供种方式上,农民自留种已降到10%以下,统一供种的比例也明显降低,市场化程度约60%.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的比例、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均逐年增加,美国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宁夏固原县以及黑龙江农科院农场的田间自然病圆进行了不同向日葵品种杭黄姜病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同一供试地点不同向日葵品种之间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供试地点间均存在着一定的杭性差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供试的48份向日葵品种中鉴定出高杭品种10份,中杭品种10份,感病品种28份;宁夏固原县供试的30份向日葵品种中鉴定出5份高杭黄萎病的向日葵品种,中抗黄姜病品种12份,13份感病品种;黑龙江农科院供试的52份向日葵品种中鉴定出1份免疫品种PR2302,高杭品种8份,中抗品种14份,感病品种30份。同时,不同供试地点的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向日葵品种在不同供试地点对黄姜病杭性表现出一定差异,预示着向日葵黄姜病菌存在着致病力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对柴达木枸杞外观性状和活性成分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柴达木品种枸杞果实的百粒质量、百粒长和百粒宽,分析不同柴达木品种枸杞的外观性质;通过测定不同柴达木品种枸杞鲜果、干果中的多糖和黄酮含量,分析不同柴达木品种枸杞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0207品种的百粒质量最大,这是由于该品种的宽度较其他品种高而决定的;4-宁杞1号品种在4个品种鲜果之中多糖和黄酮含量都高,体现出该品种在4个品种之中的活性成分最高,内在品质最好;4个品种的干果之中3-蒙杞1号的多糖和黄酮含量都高,体现出该品种在4个品种之中的活性成分最高,内在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定向培育的结果.任何一个品种总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这就有一个品种选择的过程.品种的选择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种更新,即对每年使用经受了各种自然条件的考验,表现出高产、稳产、质佳、抗逆性强的品种,通过提纯复壮,保持和提高品种特性,继续利用.二是品种更换,即对一些丰产性能下降、混杂、退化失去利用价值的品种进行淘汰,不再利用.品种更新更换是一个科学的选择与决策的过程,因此,必须持慎重的态度.本文以杂交玉米品种为例,通过对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的分析,提出品种更新更换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对 2015 年以来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的南方锈病抗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2 年区域试验共鉴定了 1037 个玉米品种,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南方锈病品种比例分别为 7.52%、18.32%、20.35%、21.22% 和 32.59%;比较试验共 2234 个玉米品种参与鉴定,南方锈病高抗品种比例为 1.61%,感及高感品种比例为 53.27% ;2017-2022 年联合体试验共有参试玉米品种 2349 个,南方锈病高抗品种比例为 4.64%,感及高感品种比例为 48.74%。总体上区域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好于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该研究为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和抗病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主栽大白菜品种根肿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成都平原地区主栽大白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情况,于2018年分别在成都市新都区、彭州市和崇州市3个试验田块对45个大白菜主栽品种采用田间抗鉴圃自然感染诱发法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通过调查根部根肿病发病程度评价各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在崇州自然病圃中表现为免疫的品种有4个,占总品种的8.9%;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占比91.1%。彭州的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45个品种中,免疫品种有6个;耐病品种有11个;剩余28个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而在新都发病田块中,只有2个品种表现为对根肿病免疫,16个品种表现为耐病,2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抗性结果表现不一致,试验鉴定到2个对根肿病免疫的优异品种,可为选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玉山 《科学种养》2010,(12):29-30
<正>品种试验是在自然条件下栽培,观察品种的表现,获得品种的产量结果,在试验过程中,要求除品种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必须一致。但近年来,品种试验田常常遭受鸟、鼠、兔等为害,个别适口性较好的品种甚至全军覆没,导致参试品种无法比较。由此可见,对品种试验田鸟、鼠、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组合对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小麦壳针孢叶枯病发生日益严重,为了寻找和发现该病的新抗性品种材料,通过人工接种法和病情分级法对44个小麦品种(系)及4个常规品种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48个小麦品种(系)中对壳针孢叶枯病免疫的品种有8个,占供试品种的16.67%;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3个,占供试品种的47.92%,其中高抗品种19个,中抗品种4个;表现感病的品种有17个,占供试品种的35.41%,其中,中感品种8个,高感品种9个。病情指数和病叶率结果显著正相关(r=0.9817),表明二者均可用作品种的病情评价指标。研究得出,所测试品种中多数(64.58%)对壳针孢叶枯病表现抗性,这些抗性品种(系)为未来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良好抗性材料,也为小麦生产品种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油用大豆品种合农75品种特性,分析了该品种亲本系谱与品种特性,明确了品种血缘关系与遗传基础及品种特性,为品种转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加快品种转化应用,分析了品种特点及生产应用情况,明确了品种优势和应用潜力,结果充分说明了该品种既高油高产又抗多种病害、广适应性。目前,该品种在大豆生产、种子营销、油脂加工、育种及绿色食品生产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创造了较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既推动了大豆生产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本文分析结果对大豆高油育种和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植物品种名称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用以管理种子市场的重要手段,《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规范品种命名的基本制度。本文通过对品种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品种名称的获得与使用,品种名称与商标的冲突、协调以及品种名称违法行为的救济等问题详细讨论,认为品种名称是国家用以指示相关品种质量和特性的强制性通用标志,相关申请人不能就品种名称获得任何单独的民事利益,只有根据国家要求强制使用和排除他人不正当使用相关品种名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六个不同产量玉米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不同产量品种的籽粒淀粉积累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蔗糖合酶(SS)、UDPG焦磷酸化酶(UGPase)和淀粉分支酶(SBE)是玉米淀粉合成的关键酶,较高的SS、UGPase和SBE活性利于淀粉的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低产品种直链淀粉积累的时间(30 d)短于中产(40 d)和高产品种(50 d以上);低产品种支链淀粉的积累在籽粒充实前期(授粉后20 d)慢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但后期差异变小;低产品种籽粒SS活性在授粉后10~30 d高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但在授粉30 d后迅速下降且降幅大于高产品种;低产品种UGPase活性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0 d,中产和高产品种则出现在授粉后40 d,且低产品种的UGPase活性在籽粒充实后期明显低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低产品种的SBE活性在籽粒充实后期(授粉后30~50 d)明显低于中产和高产品种,而中产品种又低于高产品种,低产、中产和高产品种的SBE活性降幅分别为72.44%、44.54%和30.21%。高产和中产品种籽粒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呈“N”形曲线变化,并于授粉后30 d出现第一个峰值,而低产品种为单峰曲线;低产品种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高于中产和高产品种;在籽粒充实全期,3个产量品种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均迅速下降,不同产量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我国不同玉米品种在喀麦隆的适应性,以来自中国和喀麦隆的各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中国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考察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田间发病情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品种生育期为92~94d,喀麦隆品种为110~112d;中国玉米品种株型为半紧凑或紧凑型,整齐度较好,喀麦隆品种均为平展型,整齐度一般;喀麦隆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高于中国品种;10个玉米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发生。中国玉米穗行数和行粒数整体高于喀麦隆品种,百粒重则低于喀麦隆品种。喀麦隆品种CHL 103和CMS 9015、中国品种鄂玉30和华盛2000的产量在9.5t/hm2以上,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抗逆性。  相似文献   

17.
花生品种抗光氧化特性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不同花生品种的抗光氧化特性,并为选育广适性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夏季强光高温的自然条件,人为创造一个光氧化胁迫条件,对不同花生品种进行抗光氧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2015 年筛选到8 个抗光氧化品种,占鉴定品种的6.67%;中等抗光氧化品种占87.5%,不抗光氧化品种占5.83%。2017 年从2015 年材料中挑选45 个品种继续进行鉴定,3 个品种表现为抗光氧化特性,占鉴定品种的6.67%;中等抗光氧化品种占51.11%,不抗光氧化品种占44.22%。不同等级抗光氧化品种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017 年不同等级抗光氧化品种的相对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2015 年对应等级的品种。本研究筛选到了抗光氧化差异明显的花生品种,验证了本方法在鉴定评价花生品种抗光氧化特性上的可靠性。此外,光氧化特性鉴定中光氧化胁迫时间应结合胁迫期间的温光条件和研究目的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宜高山区域夏秋种植的蔬菜品种,以5个甘蓝品种和5个花椰菜品种共10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蓝品种中,春秋绿宝、普威奥绿、奥奇丽、永明的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较好;在花椰菜品种中,新特白玉、泰松88、探索80在产量、抗病性、品质上较其他2个品种表现突出。品种凯琳娜产量虽居第一,但其抗病性较差,生育期较长,采收期晚,花球质量差,在黔北湿度较大的高海拔区域不宜选作秋播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烟草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福强 《种子》2009,28(11)
为充分了解烟草品种资源之问的相似性,对77份烟草品种资源的24个农艺性状及对蚜虫的抗性进行系统聚类,试验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为14.71处时可将77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大类群,其中品种类群Ⅰ含2个亚群,34个品种,品种类群Ⅱ含13个品种,品种类群Ⅲ含22个品种,品种类群Ⅳ舍8个品种.分析发现,同一类群相似性较大,亲缘关系较近;类群间相似性较小,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