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四省(区)葡萄根围螺旋线虫种类记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描述了采自陕西、山东、广西、宁夏 4省 (区)葡萄根际的 6种螺旋属线虫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外异螺旋线虫 (H exallus)、双角螺旋线虫 (H .digonicus)、H .digitiformisH .platyurusH .multicinctus。其中后 4种螺旋线虫均为我国葡萄上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茶树根际线虫的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广州、从化茶树根际线虫的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地区茶树根际有 6种寄生线虫 :粗筛纹垫刃线虫(Coslenchus costatus)、双角螺旋线虫 (Helicotvlenchus dignonicus)、加利福尼亚螺旋线虫 (H .californicus)、厄萨拉斯螺旋线虫 (H .exallus)、双宫螺旋线虫 (H .dihystera)和生根真滑刃线虫 (Aphelenchus radicicolus)。记述了它们的形态鉴定特征、线虫标本采集地和其生物习性及分布。茶树是粗筛纹垫刃线虫、加利福尼亚螺旋线虫、厄萨拉斯螺旋线虫和生根真滑刃线虫的新寄主记录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从荷兰进境鸡爪槭根围中检疫截获的2种纽带科线虫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分别确定为小头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microcephalus Sher和强壮盘旋线虫Rotylenchus robustus(Thorne) Loof&Oostenbrink。前者在输出国家无相关文献报道,2种线虫在鸡爪槭上发生尚属首次报道。根据截获时线虫种群数量来看,前者为优势种类,2种线虫的虫口比例大约为50∶1。同时,在鸡爪槭根系上发现明显病理变化症状。  相似文献   

4.
从海南岛反季节蔬菜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9属12种寄生线虫,分别为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LinfordOliverira,1940)、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Cobb,1893)Sher,1961]、刻尾螺旋线虫(H.crenacauda Sher,1966)、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Zimmermann,1898)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s(Cobb,1917)Chitwood,Oteifa,1952]、尖突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Das,1960)LucGoodey,1963]、异头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heterocephalus XieFeng,1996)、塞氏纽带线虫(Hoplolaimus seinhorsti Luc,1958)、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1865)、类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parabicaudatus Shavrov,1967)、内卷滑刃线虫(A.involutus Minagawa,1992)和较小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minor(Colbran,1956)Siddiqi,1974]。其中,异头丝尾垫刃线虫和内卷滑刃线虫为海南岛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5.
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世界上为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根部线虫病害,许多国家受害严重[1].该病的病原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group)是一个复合种群组,包括12个有效种和几个未命名的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大麦孢囊线虫(H.hordecalis)和麦类孢囊线虫(H.latipons)[1].我国1987年在湖北省天门县首次在小麦上发现禾谷孢囊线虫病,Wang等[2]鉴定病原为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后陆续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发现该病,病原均为该种线虫.2010年Li等[3]在河南许昌报道发现了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  相似文献   

6.
 福建拟鞘线虫新种(Hemicriconemoides fujianensis n.sp.)采自福建省龙海县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根部和根际土壤。它与近似种芒果拟鞘线虫(H.mangiferae Siddqi,1961)和荔枝拟鞘线虫(H.litchi Edward&Misra,1963)的主要区别是雄虫无交合伞(H.mangiferae和H.litchi的雄虫有退化的交合伞);与另一近似种伯氏拟鞘线虫(H.birchfieldi Edward,Misra&Singh,1965)的主要区别是雌虫体环(R)、阴后环(Rv)和肛活环(Ran)的数目较少。茶花拟鞘线虫新种(H.camellia n.sp.)采自福建龙岩农业学校的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的根部和根际土壤,它与近似种奇氏拟鞘线虫(H.chitwoodi Esser,1960)的主要区别是雌虫有小的阴门鞘,后阴唇变化较大、中部凸起或凹陷,体环数目较少;雄虫无交合伞。  相似文献   

7.
从2010-2013年间, 到云南省枣树主要栽培区蒙自等地, 采集根际土壤, 应用形态学比较的方法, 从120份根际土壤中鉴定了5种拟鞘线虫:奇氏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chitwoodi)、茶花拟鞘线虫(H. camellia )、拟台湾拟鞘线虫(H. parataiwanensis)、芒果拟鞘线虫(H. mangiferae)和紧鞘拟鞘线虫( H. strictathecatus ), 枣树是这5种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灯盏花根际土壤寄生线虫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2005年对云南省灯盏花主要栽培区的灯盏花根部及根际土壤的寄生线虫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9种线虫:内卷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involutus)、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异头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heterocephalus)、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草地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ratensis)、活泼平滑垫刃线虫(Psilenchus hilarulus)、戴维恩垫刃线虫(Tylenchusdavainei)和广东垫刃线虫(Tylenchus guangdongensis)。优势种群是双宫螺旋线虫,其次是南方根结线虫。灯盏花是这些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9.
从海南岛10个县/市,9科31种蔬菜采集其根际土壤样本59份,用浅盘分离法分离线虫,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形态学观测.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9属寄生线虫.其中发生最普遍的线虫为肾状线虫属(Rotylenchulus),检出率为55.93%,寄主多达8科21种蔬菜;滑刃属(Aphelenchus)次之,检出率为47.46%,寄主多达9科24种;螺旋属(Helicotylenchus)、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和根结属(Me loidogyne)分布相对较广,检出率分别为35.59%、33.90%和23.73%,寄主也比较多;拟滑刃属(phelenchoides)等其他14属较少或零星发生.在养心菜(Sedum aizoon)检出滑刃属线虫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花生根部寄生线虫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福建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根部及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11种植物寄生线虫:肾状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装饰小环线虫(Criconemella ornata)、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食菌茎线虫(Ditylenchusmyceliophagus)、蘑菇滑刃线虫(Aphlenchoides composticola)、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广东杆垫刃线虫(Rhabdotylenchus guangdongensis)、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sp.)和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其中肾状肾形线虫、咖啡短体线虫、装饰小环线虫和根结线虫为花生的重要寄生线虫。  相似文献   

11.
中国捕食粘虫的步甲种类检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宏斌  虞佩玉 《昆虫天敌》2000,22(4):160-167
本文报道了中国捕食粘虫的步甲38种,其中10种为过去未曾报道过,分别为:麻步甲Carabus brandti Faldermann,侧步甲C.latreillei Fischer,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micans Fabricius,后斑青步甲Ch.posticalis Motschulsky,彩角青步甲Ch.touzalini Andrewes,小短背步甲Curtonotus fodinae(Mannerheim),巨短背步甲C.giganetus(Motschulsky),毛婪步甲Harpalus griseus(Panzer),单齿婪步甲H.simplicidens Schauberger和黑足婪步甲H.roninus Bates。文中给出38种步甲的分类检索表及每个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玉米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 Koshy,SwarupSethi,1971年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第一次被发现并报道。虽然该病在我国未见相关报道,但我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已达到世界第二位,分布范围广。因此,对该病害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国外有关玉米孢囊线虫的研究进展,包括玉米孢囊线虫病的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危害情况、寄主范围及其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为防止玉米孢囊线虫在我国发生危害和扩散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省园林植物线虫调查期间,从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根部土壤中分离到一种螺旋线虫。经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测量数据比较,将其鉴定为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cuspicaudatus,并获得了尖尾螺旋线虫rDNA的28SD2-D3区和ITS序列,为今后螺旋线虫的种类鉴定提供了分子数据。尖尾螺旋线虫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发生的影响,通过收集2008—2019年全国范围、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及华中地区7种寄主植物(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蔬菜和其他粮食作物)上棉铃虫成灾面积及各地区平均温度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寄主植物上棉铃虫种群的发生程度。结果显示,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寄主植物上棉铃虫成灾面积显著增加,棉花上棉铃虫成灾面积显著降低。玉米(全国范围、华北地区)、花生(全国范围、华中地区)及蔬菜(华东地区)上棉铃虫成灾面积随着温度距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但棉花上棉铃虫成灾面积随着温度距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如全国范围内,在玉米和花生上,2014—2019年棉铃虫成灾面积均显著高于2008—2013年,其增加比率分别为24.0%和34.3%;在棉花上,2014—2019年棉铃虫成灾面积显著低于2008—2013年,其降低比率为62.0%。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显著增加了玉米、花生及蔬菜上棉铃虫成灾面积,而棉花上棉铃虫成灾面积的降低主要受转Bt基因棉花种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北和新疆棉铃虫对三类农药抗性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9年监测了河北冀州,河南西华,山东高密和新疆库尔勒棉铃虫对氯氟氰菊酯,久效磷和灭多威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新疆棉铃虫抗性水平变化很少,尚处于敏感状态或低抗水平,而华北棉铃虫已处于中到高抗水平,不同年份比较,对氯氟氰菊酯,冀州棉铃虫抗性呈下降趋势,而西华和高密棉铃虫在1996-1998年呈上升趋势,但自1998年起华北地区大量种植Bt棉,使得1999年棉铃虫抗性有所下降,对久效磷和灭多威,华北各地棉铃虫的抗性在1996-1999年均呈上升趋势。棉铃虫抗性个体频率变化趋势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作者首次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药性问题,华南、广州、深圳一带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性比扬州小菜蛾强10~25倍,平均17倍,而泰国曼谷小菜蛾的抗性又比华南的抗性小菜蛾增强40%左右。抗性小菜蛾对H1、H3、H5、H74个常用血清型的参试菌株均较敏感;试验结果还表明,小菜蛾在Bt与化学农药之间无交互抗性。Bt与化学农药复方制剂对小菜蛾有较好的防效,已在深圳、广州等地示范推广死亡率达81.5~90.9%。对防治抗Bt害虫的对策本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在中国东北稻区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部分稻区使用苄嘧磺隆已无法有效防除该杂草。为了明确野慈姑抗药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对野慈姑抗苄嘧磺隆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抗药性(H4)和敏感性(S)野慈姑种群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克隆,比较其DNA序列的差异,确定导致抗药性产生的ALS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表明,与敏感性野慈姑ALS基因相比,H4种群第197位脯氨酸(Pro)突变为苏氨酸(Thr),该位点的突变可能是H4野慈姑种群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ALS第197位Pro突变为Thr致使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是第一次在野慈姑种群中报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动态的鉴定和监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4~1995年,对采自我国5省市(区)17个县(市)和其中4个多年重茬种植抗病品种开始感病地区的26个大豆胞囊线虫居群,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品种上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1~6个小种。其中6号小种当时为国内新记录;并扩大了1号、2号、3号、5号小种在国内的已知分布范围,生理小种1号在黑龙江、2号在内蒙古、3号在江苏、5号在山东,均为各该省(区)的新记录。而全国则仍以1,3,4号小种分布广,为主要致害小种。还明确监测出近年来在4个重要病区出现的大豆抗病品种持续连作重茬后失抗感病是各自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发生变异所致;而连作感病品种却仍为各自的原小种,只是病情加重;由之看出其病地重茬的危害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云南不同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发展趋势,2012-2015年,连续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滇西沧源、滇西南勐海和滇东师宗3个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云南不同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总体在0.9~23.4倍,其中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最高,除少数年份外,LC502 mg/L,抗性倍数10倍,抗药性达到了中等水平,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对噻嗪酮的抗药性呈下降趋势,滇西沧源和滇西南勐海种群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由2012年的中抗水平(11.0倍和23.4倍)下降到2015年的4.6倍和7.5倍;3个稻区种群4年对吡虫啉、吡蚜酮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最高达7.2、6.5和5.5倍,总体表现为无抗或低水平抗性。由于噻嗪酮和毒死蜱在云南稻区的频繁和广泛使用,田间白背飞虱已对其产生抗药性,建议限制这两种杀虫剂的使用频率或与不同作用方式的药剂轮换使用,其余药剂可以有计划地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