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文南 《农业考古》2005,(4):281-282
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被誉为“中国茶王”。  相似文献   

2.
岩骨花香武夷茶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赵大炎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以“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唐徐夤评语),久享盛名,饮誉中外。悠久的历史。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  相似文献   

3.
巩志 《农业考古》2005,(2):310-311
在武夷山的古老摩崖石刻“万丈丹青”群中,鲜明地刻着“石乳留香”四个摩窠大字,这是武夷名丛的最早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茶王——武夷山大红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华 《农业考古》2006,(2):296-300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之一,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的杰出代表,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被誉为“中国茶王”。其品质优异,历来倍受国内外客户青睐!被列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宝。  相似文献   

5.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有机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食品日益走俏,有机茶的产销独占鳌头,为此,我们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生产工艺并畅销欧盟国家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实施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6.
名山雄秀,佛茶味醇。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湾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昧”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憎家,禅多茗仗,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企佛茶煮石泉”。(宋…  相似文献   

7.
黄贤庚 《农业考古》2006,(5):266-269
武夷岩茶是茶界普遍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在2002年8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如何认定、表述“岩韵”,很不一致,已成了非说不可的问题,就此谈点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新秋八月,晴空万里,碧水丹山,格外秀丽;武夷岩茶分外馨香。为配合南平市’98武夷旅游月活动,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五届武夷岩茶节暨武夷无我茶会,已于8月18日在风景秀拔雄伟的大王峰山麓隆重举行。武夷山到处洋溢着节日盛会的喜庆气氛。参加这次盛会的有省、市领导和海内外各界朋友、茶侣共400多人。与会者通过“茶之旅”观赏武夷茶艺,参加无我茶会和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以及游览武夷山水风光,攀登号称华东屋脊、海拔2158米的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等活动,个个为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而赞叹,为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神韵而倾倒。通…  相似文献   

9.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2):129-134
福建种茶、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光阴了。从现有的古籍文献记载看 ,唐宋时期福州的方山和闽北的武夷山即已名闻中外。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已经分别提到福州的方山之茶和建州的武夷之茶 ,称之为“其味极佳”。宋代在建州北苑建立御茶园 ,其茶列为贡品 ,于是武夷之茶名声大振于天下 ,上至宋徽宗 ,下至一些文人墨客 ,无不对其称赞有加。如苏东坡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之吟 ,范仲淹则以“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此外 ,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  相似文献   

10.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11.
锐则浓长清则幽远──话说武夷岩茶之“岩韵”武夷山市文化局曾震中武夷岩茶,之所以能闻名天下,成为中极品,究其原因,与它品具岩骨茶香之胜的“岩韵”密切相关。为了说明问题,我想先叙述一个武夷山茶农茶余饭后喜欢谈论的话题,那就是清代有个台湾籍青年名叫林凤池的...  相似文献   

12.
武夷草木蒙茸、峭拔奇巧之地,有“无边空翠扑衣寒”的妙镜,也多方外高士和隐逸茶人,其中,李卷可以算是一位非常标准的知行合一的茶中隐士。《武夷山志》中有一篇佚名的明人游记,说丁未年间,“适有山中人李子来顾”,邀请作者前往武夷一游。作者听得武夷风景殊美,很是动心,便践约前行。一行人游到五曲云窝附近,作者想到李子便住在那里,于是造访其庐,而李子也热情迎出,慰劳一番后更是亲自作导游,引他们遍观武夷。且说云窝附近就是武夷名迹之一的茶洞,当日他们也进茶洞看了一看,见“地载微土,宜茶,时茶方吐甲,而桃李问花………  相似文献   

13.
黄贤庚 《农业考古》2002,(4):231-232
武夷茶历史悠久 ,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而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散文《叶嘉传》(1) 却把武夷茶历史推至汉代武帝年间 (前 1 4 0 -前 87年 )。“传”中把武夷茶名为叶嘉 ,意指其叶嘉美。文曰 :“叶嘉 ,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 ,好游名山 ,悦武夷 ,遂家也。”并云 ,当汉帝 (即汉武帝刘彻 )得知叶先生时 ,非常惊喜 ,即“敕建安太守召嘉” ,并赞其“养高不仕” ,“植功种德”、“容貌如铁 ,资质刚劲”的高行。由于这篇文章系拟人手法的散文 ,虽不好作为考证依据 ,但至少说明汉时武夷山已有茶叶传说 ,且名度很高 ,受到朝廷赏识。但是…  相似文献   

14.
名山产名茶,已名列双世遗的武夷山,就盛产一种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被誉为“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岩韵别致,驰名天下的“武夷岩茶”,所以古往今来赴武夷揽胜的国内外佳宾、游客,在忘情赏景、观胜之余,总是……  相似文献   

15.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2,(4):131-133
一说到潮汕工夫茶,最扼要十二个字是:茶必武夷,罐必孟臣,杯必若深。“茶必武夷”的说法是因为乌龙茶最初主要生产区在武夷,近百年来安溪铁观音和凤凰单枞等清香型茶叶,已逐……  相似文献   

16.
出使新加坡宣传武夷山——“武夷茶艺、茶歌舞旅游艺术团”赴新加坡演出胜利归来武夷山市文化局曾震中由中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继武为团长的“武夷茶艺、茶歌舞旅游艺术团”一行12人,已结束在新加坡唐城商场的12场茶艺、茶歌舞演出,于最近戴誉归来。这次出国...  相似文献   

17.
朱钅容基副总理观看“武夷茶艺”表演曾震中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1996年11月29日,上午11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钅容基,在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等党政领导陪同下,来到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庄”,健步走进中旅多功能厅,亲切地向大家频频挥...  相似文献   

18.
碧水丹山迎嘉宾岩茶飘香敬友人──第五届国际无我茶会暨第四届武夷岩茶节在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赵大炎为了进一步弘扬武夷茶文化,宣传独具“岩骨花香”的岩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旅游促销,振兴武夷经济,1995年10月26日—29日,武夷山市岩茶...  相似文献   

19.
曾震中 《农业考古》2002,(4):337-339
名山产名茶 ,已名列双世遗的武夷山 ,就盛产一种滋味醇厚 ,香气浓郁 ,被誉为“锐则浓长、清则幽远” ,岩韵别致 ,驰名天下的“武夷岩茶” ,所以古往今来赴武夷揽胜的国内外佳宾、游客 ,在忘情赏景、观胜之余 ,总是忘不了一啜武夷岩茶的真味 ,精心领略一番那沁人心脾的真谛 ,然后才能感到“不虚此游” ,心满意足了。但是对于武夷岩茶的原产地 ,所谓“正岩”岩茶到底出自哪里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 ,却不大引人考究 ,现在我想对原产地、兔毫盏两大疑难 ,谈谈我的想法与看法。一、“描金银彩”难题解开武夷山山北著名自然景观莲花峰下 ,有一处闻名…  相似文献   

20.
建茶史微     
建茶史微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学会巩志,姚月明建茶,建州之茶,占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①”之赞誉;宋·周绛《西溪丛语》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历唐宋以降数朝千余年来声誉不绝。明末清切,武夷岩茶(乌龙茶类)脱胎于历史上的建茶,从中演化脱颖而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