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蔡晓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69-170,173
生态修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是水土流失防治的新举措。阐述了在九龙江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意义,分析了九龙江流域实施生态自我修复的有利条件,水土流失使流域生态系统脆弱,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势在必行,并提出在流域实施生态自我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近年来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实施情况,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不同模式和分区治理对策.这些治理对策将有助于全国各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及实施.可实行分类指导,减少水土流失,加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在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调整。永和县水土流失面积107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7.87%,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多年治理,至2005年底,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度仅26.4%,速度缓慢。总结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严重,造林成活率低。针对实际,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需大力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加快水土保持步伐。  相似文献   

5.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在贵州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旨在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能力,加快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控制。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辽东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驱动因素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06%。水土流失呈零星的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认为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实施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助催剂。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 ,是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分析了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依据 ,提出搞好水土资源调查、统一规划、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正确处理治理与预防保护的关系是生态自然恢复的重要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据2002年卫星遥感测定,喀左全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800 km2。如按现阶段投入治理进度分析,将需要40 a才能治理完。该县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丰富的植被资源都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偏大、陡坡开荒地面积较大,是实施生态修复的不利因素。笔者通过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应大力推行封山禁牧,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实行生态修复私有化经营,加速退耕还林还草进程,实行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等措施,修复中应本着“大封禁,小治理”的原则,做到生态修复与重点治理和退耕还林相结合,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