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阐述了北部湾红鳍笛鲷的资源状况,对基于体重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亲体生物量进行了分析.在当前开捕体重为0.5 kg的条件下,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为0.72,未超过Fmax水平,单位补充量剩余亲体量是未开发状态的28%,因此资源群体既未出现生长型过度捕捞,也未出现补充过度捕捞.建议在不改变开捕体重的情况下,将目前的捕捞死亡系数减少到0.42,相应地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约增加1.4倍,亲体剩余量恢复到国际上建议的鱼类种群健康利用40%水平,而平衡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仅减少6%,未对渔业生产形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海带鱼可捕量制订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捕量的制订方法国内外无统一的标准。本文根据带鱼亲体和补充量关系,以留足每年夏汛的亲体数量,确保正常繁殖并获得较大补充量为前提,探讨东海带鱼可捕量的制订方法。分别给出了在资源正常年份夏,冬汛带鱼捕捞死亡系数和可捕量,资源量的关系,并用开发种可捕量估算方法计算了年可捕系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商业性捕捞取样,对北部湾条尾鲱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条尾鲱鲤优势体长90~130mm,占65%;优势体重为20-40g,占56.4%;雌性个体平均体长大于雄性,性比为1.36:1,雌性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L∞=141.75mm,K=0.67,t0=-0.49;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27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83、1.535和0.295,当前开发率为0.161。  相似文献   

4.
东海带鱼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980年以来东海带鱼的资源状况和变动原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基础以八十年代中期最为薄弱,近几年的带鱼资源数量已增加到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但资源量的增加部分均为低龄鱼和幼体,高龄鱼比例反而下降,目前带鱼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明显,资源尚处于生长型过度捕捞中,渔获量的上升并非资源的根本好转,影响带鱼资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过大和不合理利用资源,针对资源现状,文章提出了“夏保、秋养、冬捕”的管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长江口东旺沙、横沙、铜沙、南汇和奉贤等水域(121°45''-121°58''E、30°48''-31°36''N)的专项调查数据,对1997-2008年长江口鳗苗监测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长江口鳗苗主汛期为2月至3月,捕捞量占各年总捕捞量的比例为64.53%~94.10%,平均为79.32%。各年苗汛高峰最早出现于2月3日,最晚出现于3月15日,捕捞量分布形态主要有单峰型和双峰型,其中1999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为双峰型,两峰间隔平均为36d。鳗苗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为(54.9±3.4)mm和(92±18)m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1-4月平均全长和体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全长的月均增幅为3.10%,体重则为9.74%。1997-2008年长江口鳗苗监测期有证捕捞船数量为954~4713艘,平均为2190艘,同期总捕捞量为0.830~8.897t,平均为3.784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长江口鳗苗最大持续捕捞量为4.828t,相应捕捞努力量为2041艘。1-4月鳗苗成活率逐月上升,单船捕捞量为2月>3月>1月>4月;铜沙水域鳗苗成活率最高,单船捕捞量则为南汇水域最高。结果表明鳗苗捕捞量自2003年起大幅回升,但年间波动剧烈,且近期已呈下降趋势。为实现鳗苗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无证作业,动态安排捕捞证发放数量,合理控制鳗苗出口比例以及将捕捞期调整为2月-3月。  相似文献   

6.
由各龄组P/B系数和残存率估算出达里湖鲫和东北雅罗鱼可捕捞群体的资源量分别为60~67万kg和45万kg,并指出目前捕捞量应以40~45万kg为宜,如资源恢复,可保持在60~70万kg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伙房水库鲢鳙合适放养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Pope世代分析法估算鲢鳙群体的补充量。当补充年龄均为3.0龄,鲢鳙年放养量分别为377.4万尾和250.6万尾时,年补充量分别为21.064 8万尾和17.759 8万尾。按目前实际捕捞策略(tc=3.0,Fh=0.430,Fa=0.267 8)合适放养量分别为1258.6万尾和808.8万尾。若按计划捕捞策略(tc=4.0,Fh=0.80,Fa=0.60)合适放养量分别为991.8万尾和62  相似文献   

8.
由于渔业高强度捕捞压力及频繁的海洋工程导致近海海洋环境恶化,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资源量发生了严重衰退。为可持续利用东海带鱼资源,于2014年夏季8月在东海区渔场采用底拖网菱形目50、55、60、65、70、75 mm和80 mm对带鱼的逃逸率网具选择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套网法对不同尺寸的囊网网目的选择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带鱼渔获物肛长范围为55~283 mm,平均肛长为159 mm,优势肛长组为140~190 mm,囊网中带鱼渔获的主要肛长组分布在140~220 mm,在套网中主要肛长分布在130~190 mm;随着网目由小变大,囊网中带鱼的平均肛长、体质量也逐渐变大;在数量和体质量逃逸率方面,随着网目增大整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由于其他非目标渔获和带鱼体型容易挂网的特点,造成囊网中渔获积累产生的堵塞效应,严重影响相关网目中带鱼的逃逸率;根据带鱼的50%选择体长(L0.5)与不同网目尺寸拟合的直线:L0.5=2.241 9M+17.503(r=0.930)。以此利用推测的拟合线性关系,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的带鱼雌雄个体的L0.5标准反向推出,捕捞雌性带鱼L0.5的最小网目尺寸为65.63 mm,雄性带鱼L0.5的最小网目尺寸为68.76 mm。运用现行可捕标准以及渔业生产,故建议专门用于捕捞带鱼的拖网网目尺寸至少为65mm。同时研究表明海水温度变化对带鱼的体质量资源密度与尾数资源密度的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为影响渔具选择性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近几年带鱼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和带鱼消费的收入与价格弹性。研究表明:(1)产地市场的带鱼价格在一年内经历2~3个涨跌周期;(2)产地市场的带鱼价格在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3)不同规格带鱼价格都有上扬趋势,规格350~500 g带鱼平均价格上升最快;(4)上海地区带鱼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0而小于1。为了提高带鱼产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提高捕捞网具的选择性,有效保护小规格带鱼;其次应对小规格带鱼实行市场禁入政策;第三,鼓励使用钓渔具捕捞大规格带鱼并给与适当补贴,对使用破坏性渔具捕捞小规格鱼类的渔船合理征收税费等;第四,应推进TAC制度、个人渔获配额制度和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以有利于带鱼的均衡供应。  相似文献   

10.
本大根据1972年至1997年长江口中华绒螫蟹的成蟹和蟹苗生产统计资料和径流量、温度等环境因子资料,用简单的里克繁殖模型拟合得出其亲体量与补充量的关系为:R=9.583Pexp(-0.001406P),其最大补充量听对应的亲体量指数为711.2,用考虑环境条件变化的里克繁殖模型拟合得出补充量与环境条件指数、亲体量的关系如下式:Rt=(55.847-16.122X1-32.1X2-56.46X3+29.471X4)Ptexp(-0.001406Pt),Rt、Pt分别代表t年的蟹苗产量指数、亲体量指数,X1、X2、X3、X4依次代表当年5月份平均水温指数、当年3月至5月份平均水温指数、前一年12月至当年3月份平均径流量指数、当年5月份平均径流量指数。文中着重指出目前由于过度捕捞所造成的长江口中华绒螫蟹的成蟹和蟹苗资源衰退的严重程度,并为恢复和保护成蟹资源、合理利用长江口天然河蟹蟹苗资源、振兴长江口河蟹渔业,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北部湾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不同组距的划分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评估的影响,利用2006—2018年北部湾竹?鱼叉长数据重构长度频率,通过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和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方法,估算竹?鱼的初次性成熟叉长(L50)、渐进叉长(L)、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相对总死亡率(Z/k)、最适开捕叉长(Lc_opt)、开发率(E)和相对生物量(B/B0)等种群参数。分析在不同组距情况下种群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初次性成熟叉长范围为157~162 mm;北部湾竹?鱼种群参数平均值分别为L=248 mm、M/k=1.38、F/k=6.92、Z/k=8.28和Lc_opt=156 mm;北部湾竹?鱼相对生物量B/B0低于0.5,E大于0.5;不同组距重构长度频率估算的种群参数结果有差异,且随组距的增大波动较为明显。研究表明,竹?鱼生物量相对低且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今后以样本数量、长度组成和生物特性共同确定某种鱼类长度分组组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渔业资源管理由单鱼种管理模式逐渐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发展,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方面的模式研究以及应用还很少。依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 IOTC)、Fishbase等公开数据库和文献,首次尝试构建了基于印度洋金枪鱼渔业19个主要物种体长结构的多物种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并模拟物种及生态系统结构在4种渔船作业方式、不同捕捞水平下的变化。结果表明,捕捞会造成种群生物量下降,还会影响种间关系,进一步导致其他物种的种群生物量发生变化。大型鱼类指数(Large fish indicator, LFI)和平均最大长度(Mean maximum length, MML)对延绳钓最为敏感,2个指标的减小表明生态系统中大个体鱼类的比例下降,小个体鱼类的比例上升,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渔业管理中应着重考虑。捕捞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同作业方式对不同种群的影响不同,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不同作业方式,考虑不同捕捞水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设置的捕捞情境下生态系统中无种群处于崩溃状态,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在假设当前捕捞努力量2倍的情况下,相对种群生物量分别为0.6~0.7、0.6~0.7、0.7~0.8和0.6~0.7,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4个种群处于健康状态。最后,为了更好地将LeMaRns模型应用于大洋生态系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对LeMaRns模型进行结构性改进以更好适应实际情况,开展食物网调查和生物学研究以确保数据准确纳入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渔业资源评估中的回顾性问题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回顾性问题是指,随着渔业数据逐年加入,渔业资源评估结果如资源量或捕捞死亡系数等出现系统性偏差。多种渔业资源应用不同评估模型进行渔业资源评估,其结果常存在回顾性问题,这使得渔业资源评估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不利于渔业资源合理的管理与开发,因此,回顾性问题是目前渔业资源评估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之一。回顾性问题的度量目前主要采用MOHNρ,产生回顾性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数据错误与模型假设错误。目前,尽管有多种方法用于诊断、分析回顾性问题的成因,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局限性。针对回顾性问题,渔业资源评估学者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了校正回顾性问题的方法,但目前仍缺乏通用的方法或手段以校正或避免回顾性问题。在渔业资源评估中,若结果存在回顾性问题,则表明数据或模型假设存在问题。因此进行回顾性分析,是评估数据质量及检查数据与模型假设是否一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0年9月—2013年5月连续33个月份在九龙江口紫泥、岛美、浮宫3个站位流刺网和定置网调查采集的样本,对斑鲦和花鲦的生长和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斑鲦和花鲦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斑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29.0—190.30删,平均为103.54mm;体重分布范围为0.30~121.20g,平均为19.88g.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204.75nlin,K=0.36,t0=-0.4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14、0.46842和0.67158;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0.64752和0.74556.2)花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42.00—143.00min,平均为89.26mm;体重分布范围为1.00—43.85g,平均为11.32g.其生长参数L∞、K和to分别为152.25mm、0.32和-0.5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54、0.47105和1.06895;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1.16578和1.32132.通过YPR模型分析得出:斑鳔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花鲦资源尚未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15.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权重问题对于渔业资源评估而言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渔业独立和非独立数据,构建了年龄结构资源评估模型(ASAP)。利用评估模型估计得出的参数,使用年龄结构种群模拟器(PopSim)模拟“真实”的资源种群动态以及相应的捕捞动态。针对不同序列的CPUE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因子,同时考虑种群关键参数(自然死亡系数M和陡度h)的错误设置,进行敏感性分析,阐述CPUE权重的错误设置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估算模型中的M和h被正确指定或被低估时,若给具有较高准确性或较长时间序列的CPUE分配更多的权重,模型估算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产卵亲体生物量B具有较小的相对误差(R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即估算更为准确。同时,对不确定性较高的CPUE赋予更大的权重会使Flast/Fstart的估计值过高,而Blast/Bstart的估计值准确性较低。因此,当使用多组CPUE数据时,对具有较高准确性或较长时间序列的CPUE分配更高的权重,或可提高资源状态指标估算的准确性。同时,在CPUE权重的分配中应考虑重要生物学参数(例如M和h)的准确性,至少应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涵盖潜在的模型或参数的错误设置对CPUE权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不同湖泊禁捕策略对3种鲌类的种群动态与生态位重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全年禁捕湖泊西凉湖与季节性禁捕湖泊斧头湖为研究地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ulter dabry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为研究对象,分析鱼类单位捕捞努力生物量、单位捕捞努力质量、全长、体质量与肥满度指数等种群动力参数;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鲌类的食物来源及贡献率,比较不同禁捕策略湖泊中的3种鲌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营养生态位宽度及重叠指数。结果表明:全年禁捕湖泊中的3种鲌类的单位捕捞努力生物量显著高于季节性禁捕湖泊,且全长分布范围比季节性禁捕湖泊更广;季节性禁捕湖泊中,3种鲌类的时空生态位显著重叠;全年禁渔湖泊中,3种鲌类具有更广的营养生态位宽度。研究结果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禁捕制度的完善和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体长股分析法估算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8年3-9月北部湾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多鳞鱚的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多鳞鱚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鳞鱚优势体长为100—130mm,占60.71%;优势体重为5~25g,占83.96%;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个体,性比为1:1.36,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k=188.6mm,K=0.51,t0=-0.32;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86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58、1.217和1.36;渔业生物学参考点R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34和0.50,渔业资源已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过度捕捞使东海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大黄鱼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东海区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大黄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群体优势年龄组和优势体长组分别由20世纪70年代的4~7龄(220~350 mm),减小到90年代以后的1龄(140~160 mm),且初次生殖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