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沿黄稻区属于黄淮稻区,该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黄河大米”的主产区。黄河从山东境内穿流而过,为沿黄区域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保障。山东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时达293.74万亩(1999年),优质的“黄河大米”为当地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因为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山东沿黄稻区水稻产业发展受限。本文以济南市济阳区为例,调研了济阳区水稻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水稻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为促进山东沿黄稻区水稻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豫北地区位于河南省黄河以北,包括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鹤壁市、济源市六市的32个县(市、区),含豫北平原、豫北山区两个亚区。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600 mm左右,小麦抽穗后降雨量相对较少,光照充足,土、肥、水以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黄河故道沙地除外),被划定为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适宜区。豫北地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13.33万hm2左右,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21.33万hm2。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河南省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 000万亩,全省平均亩产500 kg左右,位居主要农作物之首,为河南省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濮阳市位于中纬地带,为河南省粳稻面积最大的地区,面积约50万亩。目前的水稻生产从育苗到移栽,生产程序复杂,劳动强度大。为应对近年来因持续干旱、黄河供水不足,导致的水稻不能按时令插秧,水稻不能按期收获,水稻生长期积温不够,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对豫北水稻旱直播的发展历程、优势、配套技术及其经济效益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优质强筋小麦冻害种类发生特点及防御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南省黄河以北平原区是我国主要的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态区。2018年豫北平原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950万亩。但是优质强筋小麦频遭冻害危害,尤其以倒春寒危害最重。2005年1月,豫北平原遭遇冬季冻害,大片小麦冻死发黄干枯,2006年早春,发生"倒春寒"现象,郑麦9023、小偃54等优质强筋小麦遭受严重冻害,减产达25%。2018年春季豫北发生了严重"倒春寒"冻害。2018年4月  相似文献   

5.
刘文霞 《河南农业》2016,(25):57-57
正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分散,种植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禾谷类和豆类作物。豫北地区种植的小杂粮主要有谷子、高粱、绿豆、红小豆、豇豆等。一、豫北地区小杂粮生产情况据调查,豫北地区近年来小杂粮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以安阳县为例,安阳县是河南省产粮大县,粮食种植面积在11.33万hm~2,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沿黄稻区是指河南省境内黄河两岸有灌溉条件(尤指引黄灌溉)的水稻种植区。整个沿黄地区以旱田为主,水稻种植比较分散,分布于开封、郑州、洛阳、焦作、新乡等所辖的部分县区,水稻总面积约150万亩。水稻种植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区域为黄河以南郑州—开封稻区和黄河以北武隆—原阳稻区。  相似文献   

7.
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浙江省水稻种植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到2004年下降到34%,单季稻面积从14%上升到66%;常规稻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75%,到2004年下降到50%,而200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0%;随穗重型品种和杂交稻的应用发挥分蘖和大穗优势的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同时推广直播稻和抛秧栽培等节本省工技术。参照原水稻种植区划成果,根据现有水稻种植制和品种类型,将浙江省水稻种植区分为以下6个稻区:Ⅰ.杭嘉湖平原单季粳稻区;Ⅱ.宁绍平原单双季籼粳稻区;Ⅲ.温台沿海平原单双季籼稻区;Ⅳ.金衢盆地单双季籼稻区;Ⅴ.浙西南丘陵山区单季籼稻区;Ⅵ.浙西北丘陵山区单季籼粳稻区。并描述了各稻区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特征、稻作制度、水稻类型、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及现有生产技术主要特色等。  相似文献   

8.
湖南水稻种植区域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化布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在分析了湖南水稻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水稻种植区域化布局的构想及其基本原则,认为水稻种植的区域化布局是促进湖南省水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湖南的地域特点和水稻生产特点,将湖南水稻种植区域划分为湘北平湖区,湘南丘岗区,湘中、湘东高产区和湘西山区,分别讨论了各区实现区域化布局的具体战略,并提出了促进区域化布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水稻种植技术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区,有效缓解了我国缺乏粮食的问题。水稻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我国水稻种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都存有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水稻种植病害,水稻病害对水稻收成具有严重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水稻具有抗病能力的重要意义、水稻选种、育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种植水稻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种类及其对应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省种稻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种植。现在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16个县、市栽培水稻,主要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大稻区。南部稻区可分为淮南稻区、淮北稻区及南阳稻区三个分区。中部稻区包括沙、颍河流域、汝河上游和伊、洛河流域。北部稻区以沿黄河岸17个县、市为中心,为新发展的稻区,安阳、林县也有种植。水稻播种面积1949年为502.1万亩,单产79.5公斤,总产4亿公斤。其后逐年扩大,1958年面积达到1046.2万亩,单产120公斤,总产12.55亿公斤。但由于大水漫灌,盐碱漫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除了应用于主食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因此,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与国家粮食安全密不可分。但从当前水稻种植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因素使水稻减产,其中,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从水稻高产种植的角度出发,本文介绍了几种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并给种植者提供了防治方向,为水稻的高产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22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2 945.01万hm2,约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25%。河南省沿黄稻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万hm2左右,产量近3亿kg,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的新乡市、开封市、濮阳市、焦作市、洛阳市。近年,河南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把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作为新时期河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两个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水稻品种推广上开展了优质食味水稻品种试验和产业提升,这给加快全省水稻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冯彦平  魏萍 《河南农业》2016,(16):10-11
正为了解我省农户近年来粮食储存情况,我们选择了豫南的固始县和唐河县、豫中的禹州市、豫东的郸城县、豫北的滑县5个基点县共55个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社7家、种植大户13家、一般农户35家),采取实地调查、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小麦、玉米农户储粮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固始县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基本不种玉米,本次只调查了小麦,其他4个县主要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粮食价格的调整,水稻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河南沿黄水稻面积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开封严重发生,这是由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狭长地带独特的小气候,加上稻麦撒播的种植模式,为飞虱提供了丰富的藏身场所和食物来源,逐步形成了越冬量大、带毒率高、发病重的病源区,对当地水稻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会导致水稻大量减产。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必  相似文献   

15.
沿海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西瓜产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气候,西瓜-水稻水旱轮作成为当地一种高效栽培方式。为加快这种种植模式推广,我们选择沿海地区大棚西瓜、水稻主产区,调查研究西瓜-水稻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大面积推广大棚西瓜-水稻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为促进沿海地区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延续了先秦秦汉的传统。水稻种植得到官府的重视,在黄河及其支流两岸,通过兴修水工程形成了种植水稻的便利条件,成为曹魏西晋时期农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标志。北魏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虽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魏晋时期的水平。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理论上对水稻种植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与转型(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和转型特点,明确各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方向及需要研发的关键技术。[方法]分析国外代表性产稻国及我国主要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演变,水稻种植方式的特点,适应性及问题。[结果]国内外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分析表明,水稻种植方式与水稻种植制度和生态环境相适应,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而演变。我国90年代以来,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稻抛秧面积逐渐发展,近十年来,水稻直播和机插秧面积发展较快。目前,手工插秧仍是主要种植方式,占水稻面积50%左右,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结论]水稻机插秧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种植方式,虽然目前机械直播面积还很小,机械直播因节本省工效果明显在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提出了不同稻区将来主导的种植方式及需要研发的关键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水稻种植技术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渐渐普及到了全国各个地区,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粮食缺乏的问题。但从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病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水稻抗病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种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比重的减少和大豆种植比重的增加,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农作亚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形成了各自主要的生产区域。主要变化为:水稻和玉米种植区域增加,小麦种植区域大幅缩减,大豆种植范围重心北移和种植区域增加。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