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奶牛能量负平衡(negative energy balance, NEB)是奶牛产后泌乳初期常会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当奶牛摄入能量无法满足其消耗能量时就会达到NEB状态。奶牛处于NEB状态时易引起患病率增加、妊娠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给集约化奶牛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奶牛泌乳初期NEB对牛卵泡发育的影响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本文根据近年来相关报道,综述奶牛早期泌乳NEB对牛卵泡发育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展望,以期为减少NEB对奶牛繁殖性能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奶牛产后摄入能量不足以维持大量产奶需求,导致奶牛产后出现能量负平衡(NEB),NEB不仅影响奶牛产奶量,还会引发多种产后代谢和炎性疾病,这对奶牛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作为转录后调控因子参与NEB相关基因表达,调节奶牛能量和代谢平衡。本文主要从脂代谢、糖代谢和繁殖机能3个方面综述了miRNA对NEB奶牛分子调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miRNA在奶牛NEB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能量采食量不能满足维持和产奶的能量需要,奶牛在泌乳初期常处于能量负平衡(NEB)状态。泌乳初期NEB的程度和恢复速度显著影响奶牛健康、繁殖和泌乳性能。本文总结了高产奶牛泌乳初期产生NEB的原因和评估方法,阐明了泌乳初期NEB对奶牛健康、繁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分析总结了干奶期和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和能量供应对奶牛产后NEB的调控作用,旨在为改善高产奶牛泌乳初期NEB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与能量和蛋白质有关,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奶牛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论述了能量负平衡(NEB)及日粮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对奶牛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繁殖疾病是影响奶牛分娩后重新受孕的各种生殖道疾病的总称。为了提高该类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奶牛受胎率,我们于2000年10月至2002年1月,进行了用硫酸镁治疗奶牛繁殖疾病的探索,现交流于下: 1 适应症及治疗方法 1.1 奶牛子宫肌炎(俗称“奶牛子宫板结症”)子  相似文献   

6.
<正>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最容易患上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一般慢性发病,所以人们经常会忽略这种疾病,从而给奶牛养殖户带来巨大的利益损耗,是对奶牛养殖业影响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理及中西医治疗用药的研究意义重大。1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及病因1.1子宫内膜炎的危害子宫内膜炎一般在母牛生产后发病,虽然不会导致死亡但发病的概率很大,对奶牛的繁殖和生产性能带来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7.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养殖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影响产奶量或丧失繁殖能力而被淘汰,严重影响奶牛场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迄今分离出的病原微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繁殖障碍与繁殖疾病,指奶牛生殖系统病变疾患的总称,例如,饲养管理不当、卵巢疾病、子宫内膜炎、发情异常、胎衣不下,及繁殖技术失误等都可对奶牛繁殖能力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奶牛生产效率。据调查统计,大约有20%~40%的奶牛存在繁殖障碍,位居奶牛三大常见病之首,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应准确分析造成奶牛繁殖障碍与繁殖疾病的原因,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营养调理措施,控制繁殖疾病发生情况,减少疾病的影响力,达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集中在产后2星期内,一般发病率为20%~35%,通常是子宫黏膜的粘液性或脓性炎症.由于炎症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可致死精子和胚胎而成为奶牛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国奶牛子宫内膜炎型不孕症占成年母牛不孕症的17%以上.子宫内膜炎不仅能够影响奶牛的发情与妊娠,降低奶牛产奶量,诱发乳房炎等疾病,严重时还会导致奶牛繁殖能力的丧失,有的急性病牛还可因患败血症而导致死亡.因此,该病对奶牛业的危害相当严重,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本病的发病原因复杂,笔者根据发生情况,结合临床经验对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供同行及养牛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奶牛育种和规模化饲养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国奶牛群单产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繁殖性能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的盈利能力。繁殖性能的降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畜群管理、遗传和各种疾病等。近年来,生殖器官疾病(也称繁殖疾病)降低奶牛生殖能力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其对奶牛繁殖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简述了国内外生殖道疾病如子宫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卵巢疾病如卵巢囊肿、持久黄体等繁殖疾病发生情况。通过文献检索和数据比较,重点介绍了繁殖疾病对奶牛繁殖性能如空怀天数、产犊间隔、妊娠率、发情检出率、产后首次配种天数、配种指数等繁殖指标的影响和研究成果。同时,重点分析了繁殖疾病通过干扰生殖内分泌,损伤子宫内环境,导致卵巢功能异常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可能机制,并对奶牛繁殖疾病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改进中国规模牧场管理措施、减少繁殖疾病发生、提高奶牛群生产和生殖能力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猪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规律,并对其基因结构、生物功能和遗传方式进行初步鉴定。本研究以妊娠26、50和95天的猪胎盘组织为材料,利用RACE-PCR及RT-PCR技术克隆猪PLAC1基因及其不同转录本的全长序列,同时通过原位杂交验证其在胎盘中的表达模式。并检测猪PLAC1基因的序列变异。结果表明,猪PLAC1基因存在3种不同的转录本,3种转录本的CDS区完全相同,长525bp,编码174个氨基酸;组织表达谱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LAC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猪胎盘绒毛膜上皮细胞中,并在不同妊娠时期差异表达,妊娠50和95天PLAC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妊娠26天(P<0.01)。猪群中PLAC1基因的SNP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遵循半合基因的遗传方式。本试验结果为研究猪PLAC1基因在胎盘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健康发育是影响犊牛生长及其潜在生产性能发挥的关键。研究报道,短链脂肪酸(SCFA)和胃肠道微生物可促进幼龄动物胃肠道健康发育,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新生犊牛胃肠道发育不健全,胃肠道内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均较低,内源性产生的代谢产物SCFA较少。现有文献表明,SCFA具有通过影响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及提高肠道抗炎能力,进而促进犊牛胃肠道健康发育的功能。本文拟从胃肠道上皮和微生物2个层次来探究并综述外源添加SCFA促进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对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影响及机理,为犊牛健康培育与科学饲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模拟降雨和风干对玉米青贮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蜡熟期去穗玉米秸秆粉碎后分为3组,模拟降雨组(RAIN)通过人工喷水完成,每2 h喷洒一次,每次每吨玉米秸秆喷洒2 L水,喷洒3次,风干组(DRY)自然风干6 h,对照组(CON)不作任何处理。将3组秸秆放入20 L的自制青贮发酵桶制作青贮饲料,每组制作30桶,共发酵50 d。测定玉米青贮的化学成分、发酵品质;青贮第50天模拟开窖,打开剩余的青贮桶,同时在发酵桶模拟开窖后第0、1、3、7、15天分别检测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对照组粗蛋白质(CP)、乳酸(LA)、乙酸(AA)含量分别较模拟降雨组高0.43%、2.39%、0.31%(P <0.05),分别较风干组高0.39%、0.95%、0.13(P <0.05),而中性洗涤纤维(NDF)、pH、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模拟降雨组和风干组(P <0.05),模拟降雨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和风干组低2.81%、1.63%(P <0.05),对照组未检测到丙酸(PA)和丁酸(BA)的存在。有氧暴露第3天时,对照组霉菌含量较模拟降雨组低0.99(P <0.05),随着有氧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均呈现酵母菌、霉菌逐渐升高,乳酸菌逐渐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降雨和风干都会使青贮营养品质降低,影响青贮饲料的保存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控制成本一直是牧场经营的重要环节。油菜易种植、生长快、产量高,可以作为优质的蛋白补充饲料。晾晒处理是青贮前进行水分控制的较为经济的手段。本试验研究了油菜刈割后不同时间晾晒处理对其主要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为湖北地区饲料油菜青贮应用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春季刈割油菜经15~27℃晾晒处理,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并在晾晒第2日低于75%;粗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随着晾晒时间的增加变化不明显;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并在第2日达到最高;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出现下降趋势(P<0.05)。因此,综合认为,依湖北地区气候特点,在气温15~27℃条件下,全株油菜晾晒处理2日可满足油菜青贮水分条件并能最大限度保存油菜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8只健康、体重为(49.13±4.70)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羊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只。试验期对照组绵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绵羊第1~26天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d只)醋酸棉酚,在第27~47天醋酸棉酚添加量增加至1200mg/(d只)。采集试验期正试期第1、20、37和47天瘤胃液样品,运用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分析绵羊瘤胃液真菌变化。结果显示:1)由样品物种稀释曲线和累积曲线可以看出,测序深度已经覆盖了瘤胃液样品中大部分的真菌。2)第1、20、4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胃液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第37天时,试验组瘤胃液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主坐标分析图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瘤胃液真菌样品聚集在一起。4)在属水平上,第20和37天,试验组瘤胃液真菌区系中毛霉菌属(Muco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7天,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真菌区系中Metschnikow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低浓度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醋酸棉酚浓度增加至1200mg/(d只)时,Simpson和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主要优势菌属组成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银龙  周小秋  赵娟  姜俊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7):3023-3030
异亮氨酸是鱼类的必需氨基酸,能增强鳃和肠道的物理屏障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文就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比较2017年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与主要奶业国体细胞数标准,对比奶罐奶和散卖奶体细胞数,同时分析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与产奶量及乳成分间相关性,旨在为生鲜乳质量安全评定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于2017年采集内蒙古地区9个盟市673批次生鲜乳样品,采用Foss Mickro-FT120乳成分分析仪测定生鲜乳中乳脂肪、乳蛋白、非脂乳固体、乳糖、总固体含量,同时采用丹麦Chemomete SCC-100体细胞仪进行体细胞计数。结果表明:1) 2017年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为37. 7×10~4个/mL,低于欧盟(40. 0×10~4个/mL)、新西兰(40.0×10~4个/mL)、加拿大(50.0×10~4个/mL)和美国(75.0×10~4个/mL)的生鲜乳中体细胞限定值。2)家庭散养模式散卖奶中的体细胞数(55.8×10~4个/mL)显著高于规模化牧场奶罐奶中的体细胞数(37.7×10~4个/mL)(P<0.05)。3)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与产奶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90;与乳脂肪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乳蛋白、乳糖、非脂乳固体及总固体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49、-0.295、-0.283、-0.115。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管控较好,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主要奶业国标准。家庭式散养方式生产的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低于规模化养殖方式。生鲜乳中体细胞数增高会导致产奶量下降及乳品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测定半细毛羊6种蛋白质饲料原料[豆粕、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棉籽粕、膨化大豆、玉米蛋白粉和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结合套算法实测饲料原料的可消化粗蛋白质(DCP)含量和有效能值。试验选取16只体重为(56.05±5.47) kg的云南半细毛羊,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4组,每组4只。试验共2期,共7个饲粮,包含1个基础饲粮和6个试验饲粮。第1期饲喂4种饲粮,第2期饲喂3种饲粮。试验期10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玉米蛋白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为65.77%,棉籽粕和豆粕的CP含量为50%左右,膨化大豆和菜籽粕的CP含量为37%左右,DDGS的CP含量最低,为25.93%。菜籽粕和膨化大豆的粗纤维(CF)含量较高,为16%左右,DDGS和棉籽粕的CF含量为11%左右,豆粕和玉米蛋白粉的CF含量较低,均在6%以下。2)各种蛋白质饲料原料的DCP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0. 05),其中玉米蛋白粉的DCP含量最高,为581. 79 g/kg,其次是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和菜籽粕,DDGS的DCP含量最低,为211.48 g/kg。膨化大豆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 E)最高,分别为21.54和19.79 M J/kg,其次是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DDGS的DE和ME最低,分别为14.62和12.45 MJ/kg。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的有效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从营养成分含量上看,玉米蛋白粉品质最好,其次是豆粕、棉籽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DCP品质来说,玉米蛋白粉的品质最优,依次高于棉籽粕、豆粕、膨化大豆、菜籽粕和DDGS。从有效能值来说,膨化大豆最优,依次高于玉米蛋白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和DDGS。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择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期等指标相近的健康奶牛4头,临床型乳房炎自然发病病例4头,连续7d分别抽取4头乳房炎患牛正常乳区、患病乳区及4头健康奶牛的牛奶进行测定,测定乳房炎病牛治疗过程中的乳蛋白、乳脂、密度、非脂乳固体、乳干物质、乳糖等成分含量,并对这些测定数据进行相关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头患牛的患病乳区的各乳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乳区;乳房炎患牛正常乳区组、异常乳区组与健康奶牛组的乳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健康奶牛的乳脂含量极显著高于乳房炎患牛正常和异常乳区组;乳房炎患牛的正常、异常乳区组与健康奶牛组的牛奶成分含量均值图存在明显变化趋势,健康牛组的牛奶成分在一周内保持稳定,而乳房炎患牛的正常与异常乳区在一周内都存在曲折上升和不断上升的过程。乳房炎患牛正常乳区各成分含量显著低于异常乳区。乳房炎患牛的乳蛋白、非脂乳固体、乳糖含量高于健康牛,乳脂低于健康牛,乳干物质则与健康牛保持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20.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AIV)冷适应疫苗可以弥补灭活疫苗临床保护效果的不足。为明确宿主对冷适应疫苗的免疫应答效应,本研究将H9N2AIV(A/chicken/Shandong/903/2013,CK/903/2013)接种10日龄SPF鸡胚连续降温传代,获得在25℃能够稳定复制的冷适应株Ca30。实验结果显示:Ca30株具备冷适应性和温度敏感性,在传代过程中病毒HA蛋白出现多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在25℃传代20次后已经获得稳定的氨基酸突变。动物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以106.0EID50的剂量鼻腔感染1周龄SPF鸡,Ca30株仅在喉气管中低水平复制,病毒接种后第3周SPF鸡血清针对Ca30株、异源病毒株1167的血凝抑制效价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2log2和5.8log2,接种后第4周针对母本病毒CK/903/2013的血凝抑制效价达到最高值7.6log2。qPCR检测结果显示,Ca30在25℃时能够在鸡胚肺脏、肝脏和心脏中复制,对肺脏的亲和力最强。利用qPCR检测冷适应株Ca30接种鸡胚后各脏器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Ca30株感染鸡胚后,引起鸡胚肺脏中IL-1β、IL-6、IL-12、IL-8、OAS和MDA5转录水平上调,上调4.18~16.47倍;感染后8h引起鸡胚心脏中IL-1β、IL-6、IL-12、IL-8、OAS和MDA5的转录水平上调,之后降低甚至下调;72h时引起鸡胚肝脏中IL-1β、IL-6、IL-8和OAS转录水平上调,上调4.28~6.53倍;在鸡胚脑组织中,各类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本研究培育了一株H9N2AIV冷适应毒株Ca30,为深入研究冷适应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