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2011年3—11月分别对沙质、淤泥质参池的表层和底层水体进行定点采样,测定水体中总氮(TN)、无机氮(DIN)、总磷(TP)、活性磷(PO3-4-P)的含量,分析2种底质参池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水体中氮磷比(DIN/P)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底质池塘水体中TN、TP含量均低于淤泥底质,沙质底池塘水体中TN、TP含量高于淤泥质底池塘水体;淤泥质池塘水体中的TN、TP含量较低但大体上缓慢增高,9月或10月迅速增高;氮、磷在2种底质池塘水体的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3—11月的沙质池塘水体以及7—11月的淤泥质池塘水体中DIN/P均低于16,氮是限制因素,3—6月的淤泥质池塘水体中DIN/P高于16,磷是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测仿刺参养殖池塘表层与底层的三氮一磷及硫化物,研究仿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变化范围:表层氨氮含量为0.107~0.412 mg/L,底层氨氮含量为0.096~0.469 mg/L,冬季较其他季节低;表层硝酸盐氮含量为0.252~0.688 mg/L,底层硝酸盐氮含量为0.232~0.681 mg/L,冬季较其他季节高;表层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003~0.041 mg/L,底层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001~0.045 mg/L,夏季较其他季节高;表层磷酸盐含量为0.015~0.048 mg/L,底层磷酸盐含量为0.011~0.038 mg/L,夏季较其他季节高;表层硫化物含量为0.008~0.019μg/m L,底层硫化物含量为0.009~0.019μg/m L,夏季较其他季节高。  相似文献   

3.
大镜山水库底泥的蓄积量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抽水水库——大镜山水库底泥区面积及底泥厚度的调查,估算了该水库建库30年来底泥的蓄积量,并探讨了水库底泥中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水库中蓄积的底泥体积约为48 840 m3,湿重约为54 027 t,干重约为36 137 t。底泥中淤积的无机磷、总氮和易释放磷的含量分别约为21 8866、7 015和5 867 kg。总氮、无机磷及易释放磷的水平分布,从大坝的入水口至库尾呈明显的递减趋势;水库底泥中总氮、无机磷及易释放磷含量的垂直分布,从底层向表层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营养盐的水平分布反映了抽水水库水动力学特点,垂直变化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珠海及周边地区工业与城市发展对河流和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亚热带亚深型水库的热分层结构、水质响应特征以及形成机制。【方法】对2018年的长潭水库(位于台州市境内)的水温、溶解氧(DO)、pH和叶绿素a的垂直方向变化进行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试。然后分析热分层的季节性物理结构特征,探讨其对于水质的影响。【结果】长潭水库在5—6月为3层结构分层期,7—11月为2层结构分层期。相对水体稳定性(RWCS) 8月最高,为521;温跃层厚度8月最大,占水深的85.19%,强度6月最大,为0.70℃/m。DO的垂直方向分布在7—9月呈现3峰特征,10—11月呈现2峰特征。表层水体在5—9月呈弱碱性,其他月份呈中性,底层水体在7—11月呈弱酸性,其他月份呈中性。叶绿素a垂直方向分布在12月、1月和2月以及6月离散性较大,其他月份呈现单峰特征。【结论】长潭水库全年呈现单循环的混合模式,在分层稳定期内呈现了不同于深水型水库的结构特征。亚深型水库特殊的分层结构对于水体中DO、pH和叶绿素a的垂直方向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源型水库的氮形态分布特征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质数据,对东莞市某备用水源水库的氮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及水体综合营养指数(TLT)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预防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源型水库易受到营养性污染,呈中度或低度富营养化状态;氮形态在水库进水区以氨氮和硝酸盐氮为主,且占比均在45%以上,出水区以硝酸盐氮为主,且占比在75%以上,从进水区到出水区氨氮占比下降80%以上,季节变化对氮形态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氨氮与叶绿素a和TLI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直接作用;硝酸盐氮与叶绿素a和TLI呈负相关,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亚硝酸盐氮和有机氮同叶绿素a以及TLI呈正相关,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促进作用。降低排入水库的氨氮和有机氮含量是有效预防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4年2月和8月调查资料分析了冬夏两个季节硝酸盐(NO3-N)、铵盐(NH4-N)和活性磷酸盐(PO4-P)在长江口水域表层和底层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营养盐(硝酸盐)浓度大致呈现近岸高,向外海方向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再生营养盐(铵盐和磷酸验)夏季的底层浓度值高于表层。一方面藻类在夏季的光合作用强烈,对上层水体的营养盐消耗很大;另一方面,底层水体得到海底沉积物中再生的营养盐的补充,表底层营养盐的此消彼长使得底层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表层。冬季,由于水体混合强烈,表底层营养盐的分布趋于均匀。进一步以氮磷浓度比考察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限制特性发现:近河口区为磷限制,向海方向逐渐过渡成为氮限制。营养盐限制性的变化过程与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变异的相对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8—2009年温瑞塘河监测资料,研究典型平原河网温瑞塘河流域的氮磷营养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瑞塘河水质污染十分严重,表现为溶解氧含量低,氮磷营养盐含量高的富营养化水体特点。河网区水体氨氮(NH+4N),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 溶解性无机氮(DIN),正磷酸盐(PO43-P)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0.75, 0.68, 0.05, 11.48, 0.79 mg·L-1。 河网区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时空分布特征明显。空间上呈现出三级河道>二级河道>主河道>湿地的分布特征;各水质指标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DIN和NH+4-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趋于一致,表现为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PO43- P浓度整体上呈现出春夏季节大于秋冬季节的趋势。水体中DIN/P为15=.93,接近Redfield比值,表明温瑞塘河具有发生水华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长潭水库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8年浙江省长潭水库多点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水库水体中溶解氧(D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水库DO含量基本上处于Ⅰ类水平,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和冬季比较高,夏季和秋季比较低。水体DO含量与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pH之间呈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水体DO含量与硝酸盐氮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硫酸盐、COD之间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总氮和氨态氮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洞庭湖区不同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方法]以珍珠养殖池塘、四大家鱼苗种养殖池塘、四大家鱼成鱼养殖池塘、大水面、藕池、浮萍池等养殖池塘和进水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水体中COD、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可溶性磷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藕池中的C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苗种池和进水沟的COD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7大水体中珍珠养殖池的COD最低;苗种池中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大水面、进水沟和珍珠养殖池的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以珍珠养殖池的氨氮含量最低。成鱼池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珍珠养殖池和浮萍池中的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大水面中的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进水沟和浮萍池中的总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总氮含量最低。大水面中的总磷含量与进水沟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浮萍池与藕池中的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总磷含量最低。大水面中的可溶性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体(P0.05),进水沟和成鱼池的可溶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浮萍池和苗种池的可溶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珍珠养殖池的可溶性磷含量最低。[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池塘水质的调控与管理以及合理、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枫湖水库底泥的氮磷蓄积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枫湖水库底泥分布及底泥厚度的调查,估算了建库48年来底泥的蓄积量,并探讨了水库底泥中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水库蓄积的底泥总体积约为1 182×104m3,湿重约为1 429×104t,干重为550×104t;底泥中淤积的总氮、总磷的含量分别为31 333、8 528 t。总氮、总磷的水平分布既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又反映了湖流作用、入湖河道位置的特点;总氮、总磷含量的垂直分布由底层向悬浮层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这种垂直变化反映了近年来红枫湖周边地区工业、农业与城市发展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及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水库及湿地中的浮游动物,通过测定体中的抗生素含量,并结合水体中的相关水质参数,探讨高原水库及湿地中的浮游动物对抗生素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浮游动物对抗生素磺胺对甲氧嘧啶有明显的累积作用,最高浓度含量为5.07 ng/g。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对抗生素富集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主要是由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引起。此外,浮游动物对抗生素富集含量明显受到水体中的TN(总氮)、TP(总磷)及叶绿素a含量的浓度限制,且浮游动物体中的抗生素与富营养因子TN、TP及叶绿素a呈明显负相关,特别是抗生素脱水红霉素在浮游动物体的富集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3种水草腐解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池塘常见的3种水草腐解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为期60 d的室内桶装模拟试验,监测水草质量损失率和桶内水体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水草的腐解速率有相同的特点,即前期较快,中、后期较慢,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轮叶黑藻和伊乐藻的腐解速率相近且较快,金鱼藻最慢;试验结束时,轮叶黑藻、伊乐藻和金鱼藻的质量损失率分别达到72.3%±2.1%、71.7%±1.5%和58.3%±0.6%。腐解前期水质因子的变化较大,水体由中性变为酸性;3种水草水体化学需氧量较试验初期升高约4.5倍,水体发黄、发臭;溶解氧被极大地消耗,水体处于缺氧或厌氧环境,促进了反硝化的进行,硝氮迅速降低,而亚硝氮和氨氮迅速升高,其中氨氮约是初始含量的6倍;总氮、总磷升高明显,其中总磷在所有水质因子中变化幅度最大,第3天,轮叶黑藻、伊乐藻和金鱼藻处理组水体总磷分别增加约123、124和66倍。随着腐解的进行,水体的部分氮、磷沉积进入底泥。总而言之,较多的水草残留在池塘中,会引起水体缺氧,加剧植物残体的腐解,导致水质恶化,因此需要适时地通过人工打捞来控制水草残体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三沙湾海域水质周年变化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对福建三沙湾海域进行了周年的布点采样,共设20个站位,8个航次,调查内容涵盖海域的营养盐及常见水质指标。结果表明:从季节变化上来看,三沙湾海域春季水质最好,各站位水质指标基本符合海水二类水质,营养级别为贫营养;夏季各站位水体无机氮含量较低,但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普遍高于0.045 mg/L,为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水体;秋季各站位活性磷酸盐浓度和无机氮浓度普遍高于夏季,大部分站位活性磷酸盐浓度在0.06 mg/L以上,部分区域的无机氮含量甚至超过0.6 mg/L,为氮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水体;冬季绝大多数站位的水质均满足海水三类水标准,水体营养级别为中度营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三都岛以西区域,网箱养殖大黄鱼等居多,水质较差,三都岛以东区域,海带养殖较多,水质较好。湾口区至湾顶部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方法】在不同月份采集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村不同海拔(1 450、1 500、1 600、1 700和1 800 m)稻田的土壤,分析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的数量。【结果】低海拔梯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于高海拔梯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海拔(1 700、1 800 m)的梯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要高于相对低海拔(1 450、1 500 m)的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在休闲期高于水稻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在低海拔(1 450、1 500 m)稻田较高,土壤自生固氮菌和放线菌在3月、细菌和真菌在5月、纤维分解菌在9月的数量相对较多。【结论】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受季节的明显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对水体中亚硝酸盐、有机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消除作用来分析降氮灵菌剂对水葫芦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水体中氮磷含量变化以及水体中微生物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葫芦在水体中的氮降低到2 mg.L-1以下,磷降低到3 mg.L-1以下时就会丧失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氮、磷是限制水葫芦等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投放降氮灵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0.75g.L-1的降氮灵可以使水体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大量增加,降低水中水葫芦生长所需的氮、磷含量,投放后期水葫芦出现生长变慢,植株矮小,叶片变黄等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轮虫培育池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1995-1996年期间,对黑龙江、内蒙、辽宁3个地区11个池塘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池的上、下风位水平分布和表、底层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轮虫的水平分布与风浪及水体溶氧状况有关,无风(或微风)时,上、下风位无明显差异。有风浪时,上风位比下风位高出1倍多。水体缺氧时,下风位比上风位高出4倍多,轮虫的垂直分布在溶氧充足时,上、下风位表层均低于底层;而在水体缺氧时,上、风位表层高出底层近3倍。桡足类的水平分布上风位比下风位高出2-4倍,垂直分布无明显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轮虫池浮游生物分布的某些规律和成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滇池水体中磷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GPS定位技术,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样点水体总磷及可溶性磷进行了为期1a的动态监测,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水体总磷、可溶性磷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湖水体总磷的平均浓度为0.10~0.20mg·L-1,全湖水体可溶性磷的平均浓度为0.003~0.021mg·L-1。水体磷含量因季节而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总磷浓度以夏季较高,可溶性磷以5月和10月较高,但不同位点变化高峰和趋势不同。水体总磷浓度以底层较高,除斗南外均显著高于中层,而表层和中层水体总磷浓度差异不大。水体可溶性磷浓度以底层较高,但无显著的层次变化。不同区域总磷浓度1年的平均动态跃迁范围是:表层为0.05~0.41mg·L-1,中层为0.07~0.30mg·L-1,底层为0.05~0.88mg·L-1。水体总磷年均层次变化范围为0.14~0.30mg·L-1。各区域总磷浓度以海埂和昆阳较高,其次是斗南,新街和罗家村较低;可溶性磷含量以昆阳和海埂位点较高。  相似文献   

18.
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 2015 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季节在东海区标准断面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对5项营养盐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表层、10 m层、底层的含量变化及其随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表明: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均值最高都在底层,几乎都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趋势。2015年东海区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于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含量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硅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秋季 > 春季。东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往往受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同时控制,浓度大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1 水库的选择 施肥养鱼是通过人为地补充水体中的氮、磷、钾含量或调整其比例来增加水体的肥源,繁殖浮游生物,提高滤食性鱼类的产量,要求水库的水质良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天旱不干涸,无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流入,年水体交换量5次以下,水温大于20℃时间在150天以上,平均水深8米以内,水草少,光照好,无饮用水。  相似文献   

20.
以太湖西五里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环保疏浚区、环保疏浚并水生植被重建示范区、退渔还湖区及对照区沉积物中磷、氮的含量及其不同形态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水质状况。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磷平均含量为486.54mg·kg^-1,低于治理工程实施前,其中铁磷和钙磷的含量较高,闭蓄态磷、铝磷次之,不稳定性磷含量最低。总氮平均含量为1018mg·kg^-1,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与总氮一致,硝态氮含量较低。环保疏浚区总磷、总氮含量相对较高,疏浚的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而环保疏浚并水生植被重建示范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氮含量均比环保疏浚区低,水体透明度高,水质恢复较好。在减少外源污染的前提下,对湖区底泥进行环保疏浚并开展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有可能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