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辽30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30A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杂优育种室于2000年4月育成的株型理想、米质优、高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率的紧穗BT型粳稻不育系。在选育过程中以多元复交材料为保持系,从低世代开始边选择边回交进行核置换,加快了育种速度,提高了育种效率。已于2002年9月通过辽宁省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锦杂102是辽宁锦州农业科学院于1996年以自选不育系9047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9544为父本组配的高粱杂交种。1997~1999年在所内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001~2002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2003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锦杂102是辽宁锦州农业科学院于1996年以自选不育系9047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9544为父本组配的高粱杂交种。1997~1999年在所内进行产量比较试验,2001~2002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2003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辽143A是以BT型不育系99A为母本,与辽99B/辽846B//辽星1/99B的杂交后代经测交和连续回交选育而成的新不育系。该不育系农艺性状优良、早花时、高外露率、较大柱头,2013年通过辽宁省农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5.
优质中粳不育系盐粳93538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粳93583A是直接选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品种通过杂交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中粳BT型不育系,2001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不育系不育性好且稳定,米质优,抗稻瘟能力强,遗传性状稳定,配合力强。配置的组合熟相好,易脱粒,品质优,产量高,利用前景广阔。所配组合“盐优422”2001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区域试验表现突出,2002年提前参加试验。  相似文献   

6.
辽优5218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以异交率高、穗型偏散的不育系与优质恢复系配置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盘锦地区经过几年的试种和示范,该组合表现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  相似文献   

7.
高粱新品种锦杂101是锦州农科院于1995年以自选不育系375A为母本,以外引恢复系LR9198(引自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2002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  相似文献   

8.
高粱新品种锦杂101是锦州农科院于1995年以自选不育系375A为母本,以外引恢复系LR9198(引自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种。2002年1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1特征特性锦杂101生育期131天,属中晚熟种,芽鞘绿色,幼苗绿色,叶脉腊质,成株株高240cm,穗长34.6c  相似文献   

9.
不育系A23是中国种子集团公司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引进的粳型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米质优、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02年已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大田种植中表现出优质、高产、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了加快该亲本的开发利用,2002年,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委托全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繁殖亲本0.3公顷田,2003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繁殖面积至5.5公顷,平均单产0.9吨/公顷,2004年扩大繁殖面积至8公顷,平均单产1.3吨/公顷。  相似文献   

10.
正理想株型杂交粳稻辽优9906辽优9906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采用半矮秆、优质、直立穗理想株型不育系辽99A与中秆、弯曲穗型、优质偏长粒爪哇型一般配合力较强的广亲和恢复系配组,育成的理想株型杂交粳稻新组合。2011年1月通过了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叶片上冲直立、内卷,半直立穗型,株型理想。株高105 cm,穗长约24.3 cm。茎秆粗壮,成熟期植株耐寒,转色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相似文献   

11.
姜秀英  韩勇  王之旭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65-15166,15193
[目的]分析辽宁省近几年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品质性状,了解各种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改良水稻的品质.[方法]以近几年辽宁省新育成的70个中熟品种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以及品质性状与部分生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差异较大,降低垩白性状有利于提高整体品质育种水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相关,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品质育种应该考虑其相关性;品质形成受温度、光照时数影响较大,灌浆初期高温和成熟期日照时数多均有利于降低稻米垩白粒率,提高稻米品质.[结论]该研究可为加速优质稻米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谷子(Setaria italica L.)新品种朝谷58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朝谷58的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应性等。[结果]朝谷58是2007年以高产品种朝谷9号为母本,抗除草剂品种懒谷1号为父本杂交,经6个世代定向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19 d,株高155.7 cm,叶片数14.6片,幼苗绿色,芽鞘绿色,穗纺锤型,短刺毛、绿色,码中紧,主穗长20.2 cm,单穗穗粒重11.91 g,千粒重2.70 g,出谷率80%~83%,黄谷黄米。连续几年在沈阳、辽北、辽西等地种植,表现突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的特点。2012年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结论]朝谷58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高产优质,适宜在沈阳、阜新、朝阳、建平、铁岭、锦州等地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产量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4.
辽杂25号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306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304为父本组配而成。该杂交种产量潜力大,米质好,是优质食用型高粱杂交种;抗叶病,抗倒伏,抗丝黑穗病,活秆成熟;熟期适中,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5.
辽杂25号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306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304为父本组配而成。该杂交种产量潜力大,米质好,是优质食用型高粱杂交种;抗叶病,抗倒伏,抗丝黑穗病,活秆成熟;熟期适中,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水稻品质现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20个水稻新品种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辽宁省主栽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20%,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30%,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25%,未能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的占25%。在参试水稻品种米质性状中,垩白性状变化最大,是目前在水稻生产上米质不能达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而最为稳定的是糙米率和精米率。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率为影响目前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密植型玉米品种在辽宁省成功推广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等耐密植品种在辽宁地区成功推广的典型案例,对辽宁省玉米品种及推广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土壤肥力、田间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耐密植品种将成为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栽培技术不能与之配套是当前一些优秀品种未能大面积推广的严重障碍;粮食市场的引导和拉动对优质耐密植品种的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质虽的种子是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的有利保障;技术知识的普及、观念的转变和得力的推广措施为这些品种的成功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辽宁粮食生产状况及发展历程,阐述了稳定提高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性。提出了辽宁粮食区域发展模式的概念和实施辽宁粮食区域发展模式必要性,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辽宁省44个县(市)6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归纳出5种不同的粮食生产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实施辽宁粮食区域发展模式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