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昆明地区11种园林木本植物新叶片燃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3,(6):144-147
在防火戒严期对昆明地区11种园林木本植物的新叶片和两种对比植物老活叶片进行了垂直燃烧实验,测定了含水率、单位面积质量、燃烧线速率、燃烧面积速率、燃烧质量损失速率、叶脉损毁程度、面积损毁程度、质量损毁程度等因子。结果表明: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青榨槭(Acer davidi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的燃烧速率和损毁程度较其余几种更强,其余7种植物活叶片差异不大。燃烧速率和损毁程度最弱的为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和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其中,桂花老叶和腊梅老叶燃烧速率和损毁程度高于新叶。  相似文献   

2.
昆明地区9种藤本植物活叶片的燃烧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7,(6):120-123
为了比较藤本植物的燃烧性,利用自行设计的燃烧实验装置对昆明地区9种藤本植物的叶片进行了燃烧试验,测定了9种叶片的含水率和2种可燃叶片单位面积质量、燃烧速率和损毁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9种叶片中,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和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在纯氧环境中能被点燃,属于易燃类藤本植物,且随着含水率增加,燃烧速率和损毁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叶片单位面积质量越大,其燃烧速率就越低,损毁程度越小;其它7种藤本叶片均不能被点燃,属于难燃类藤本植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不同园林绿化树种鲜叶的燃烧性差异,对昆明地区12种园林绿化树种鲜叶的含水率、热值、抽提物含量和灰分含量4个理化因子进行了实验测定。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法,对鲜叶的燃烧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12种木本植物鲜叶的燃烧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桉(Eucalyptus robusta)、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竹柏(Podocarpus nagi)、蓝桉(E.globulus)、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红叶石楠(P.fraseri)、阴香(C.burmanni)、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其中易燃类有5种,可燃类有6种,难燃类有1种。结论可为城市森林火灾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与现代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及种类.同时,阐述了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等,讨论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展途径,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特有树种。以川西折多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嫩枝、树皮以及细根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随着海拔升高,灌丛地上组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海拔细根含量差异不显著;除细根丙二醛含量外,其余组织丙二醛含量和所有组织脯氨酸含量均与温度和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生长在高海拔的川滇高山栎灌丛遭受低温和干旱胁迫,组织丙二醛和脯氨酸与川滇高山栎受胁迫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川滇高山栎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自被定名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收集和参阅相关文献,从分类、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自开展研究以来所取得的成果.由于不同的分类学家所采用的依据不同,导致栎属乃至壳斗科的分类系统目前在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分布在我国的高山栎组植物同分布在地中海冬雨区的冬青栎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也是目前分类学界讨论的热点.目前对川滇高山栎生长特点与生物量研究较多,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刚刚开始,种群群落生态学研究较为零碎,并且多停留于定性描述.重点针对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对其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几种壳斗科植物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壳斗科植物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年变化有如下规律:在全年,β-胡萝卜素含量大致可分为4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即3-5月的缓慢增长期、5-8月的相对稳定期、8-10月的快速增长期和10-11月的急速下降期。同时,实验结果也显示,所分析的15种壳斗科植物中有12种的-β胡萝卜素含量在最高峰时超过了10mg/100g鲜叶,其中麻栎叶中含量最高可达19.353mg/100g鲜叶,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A1:2 750 m,A2:2 900 m,A3:3 050 m,A4:3 200 m,A5:3 350 m,A6:3 500 m)的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讨了该树种适应垂直气候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川滇高山栎叶片各生理指标呈非线性变化。在较低海拔点(2 750 m)及较高海拔点(3 500 m)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在中间海拔点(3 200 m)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在海拔3 050 m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脯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等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而当海拔超过或低于3 050 m时,其值都有所增加。海拔3 050 m是川滇高山栎的最适生长区域,光照充足,叶绿素含量较多,生长较快,膜脂过氧化程度轻;在低海拔区域,由于光照不足或人为破坏,导致其生长较缓慢;在高海拔区域,虽然该物种能通过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和可溶性细胞代谢物质的调节形成一定的生态适应,但随海拔的进一步增加(3 500 m),由于低温、大气稀薄或强的紫外辐射等不利环境的加剧,植株体内的抵御能力有限,亦限制了川滇高山栎的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地区川滇高山栎天然林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标准地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4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群落水平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各个海拔梯度上物种以川滇高山栎为主,其相对密度分别为61.40、65.67、77.21和62.27;随海拔升高伴生木本植物种类逐渐减少,从11种减少到3种.(2)有随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群落物种相对频度大于2.0以上的物种数量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川滇高山栎是各个梯度出现频度最大的物种.(3)川滇高山栎群落物种重要值大于5.0以上的物种数量具有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川滇高山栎在从低到高的4个海拔梯度上重要值分别为68.47、80.37、119.93和84.01.(4)林分平均树高和林分平均地径具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海拔每升高100 m树高和基径分别平均降低0.18 m和0.22 cm.(5)按株频度计算,在巴朗山阳坡各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多为聚集分布;而丛频度计算,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格局呈聚集分布,在中等海拔区域川滇高山栎种群格局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样方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DCCA排序方法,并结合种间联结、种间协变和系统聚类分析,对藏东南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群落物种数(丰富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即中度干扰)、较大的林分郁闭度和较矮的林冠层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另外干旱河谷现象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也有影响。2)群落各层次间物种多样性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征。3)群落种间较高的正负关联比理论上说明川滇高山栎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生态习性和分布差异造就了种间的联结和协变格局。海拔梯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各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结合种-环境DCCA排序结果、种间关系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川滇高山栎群落中除川滇高山栎之外的48个主要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合测定仪Li-6400,对西藏川滇高山栎生长季节(5~10月份)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季节光合速率呈增长趋势,8月份最大,是生长最旺盛的月份;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型,仅在6月的中午14:00时出现"午休"现象;根据双曲线修正模型得出,川滇高山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1 444.19μmol/(m2·s)和37.78μmol/(m2·s);CO2浓度的增加有助于川滇高山栎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提高,CO2浓度达到1 800μmol/mol时,净光合速率有下降的趋势,产生光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3.
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与燃烧性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出发,介绍了简单描述,测定,加权赋值,统计等研究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的方法。论述了抽提物、热值、燃点、灰分、含水率、燃烧速度等燃烧性常用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应用热分析技术研究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主要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大兴安岭主要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胡海清(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森林燃烧性及其人行为特点。其中可燃物含水率、燃点、热值、灰分及拍提物含量五大因子与燃烧密切相关。因此,测定分析可燃物这些基础数据,可为研究森林着火、蔓延、能量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藏东南地区不同海拔的川滇高山栎天然林的种内与种间竞争指数,揭示海拔对林木竞争指数的影响,为川滇高山栎天然林的经营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根据海拔梯度设置4块川滇高山栎天然林样地,土壤类型为山地暗棕壤,林分特征为针阔混交林。对样地内的竞争木和对象木进行调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分析各样地内林木的种内与种间竞争;用幂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多项式、Logistic这5种模型拟合川滇高山栎对象木胸径与其竞争指数变化的回归关系,并选择最优函数。【结果】1)不同海拔的川滇高山栎天然林内的竞争指数不同,海拔3 740 m(样地a)、3 640 m(样地b)、3 540 m(样地c)和3 440 m(样地d)样地的种内竞争指数分别占总竞争指数的17.11%、22.26%、30.79%和70.13%,表明样地a、b、c以种间竞争为主,样地d以种内竞争为主。2)在川滇高山栎的伴生树种中,以急尖长苞冷杉的竞争力最强,其次是白桦,竞争力最弱的是糙皮桦。3)在所有样地中,川滇高山栎的竞争指数随对象木胸径增加而不断减小,呈显著负相关。在样地a中对象木胸径...  相似文献   

16.
以南北样带栲属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包括栲属)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栲属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叶氮和磷含量、叶厚度、比叶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比叶重、叶厚度、干物质含量。通过检验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得到,栲属植物的单位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叶氮含量、比叶重彼此呈正相关,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叶厚度呈负相关,同时,无论是基于面积还是基于质量叶氮和磷含量都呈正相关关系。99种常绿阔叶树种的比叶重、叶厚度、干物质含量彼此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3种亚高山森林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比较了岷江上游川滇高山栎林、岷江冷杉林和灌竹林3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在土壤容重、持水能力和渗透性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林地的最大持水力受土壤的厚度、总孔隙度大小的影响,最大持水力范围变化在445.50~657.30 mm之间,稳渗速率在10.97~13.79 mm/min之间.整个土壤剖面的容重平均值排列为:高山栎林(1.10 g/cm3) >岷江冷杉林(1.03 g/cm3)>灌竹林(0.71 g/cm3).土壤总孔隙度的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为:灌竹林(65.73%)>岷江冷杉林(60.44%)>高山栎林(51.7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栎林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强,研究结果以期为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8.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科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用群落学调查方法研究了组成群落的植物科沿海拔梯度(15个海拔梯度,海拔2 200 m~3 600 m)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世界分布31科、热带分布21科和温带分布21科,分别为占42.47%、28.77%和28.77%。川滇高山栎群落的植物科数具有低海拔比高海拔多的特点,在海拔3 100 m以上,分布的植物科数没有变化。在各个海拔梯度以世界分布科占主要地位,其次为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热带分布科随海拔的升高具有递减的趋势,温带分布科随海拔的升高出现2个峰值。在海拔2 200 m~2 800 m范围,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科相当,海拔2 900 m以上,温带分布科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新的植物β-胡萝卜素,采用纸层析法对分属52科的179种亚热带植物鲜叶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含量低于20.0mg/kg的植物有69种,介于20.0~50.0mg/kg的植物有88种,高于50mg/kg的植物22种;在52科植物中,竹亚科和壳斗科植物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板栗,为67.75mg/kg,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滇中地区最常见的附生植物的燃烧性能和几种理化性质为基础,开展滇中地区附生植物的燃烧性研究。结果表明,附生在阳光可以直接照射,有丰富土壤地方(如藏柏林地和柳杉林地、黑荆林地)的附生植物相较于其他地方(如石头、密林之中)的附生植物,热值较高,且最高热值为附生在藏柏上的附生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灰分较少,林火安全隐患显得更为突出。有必要对阳光充足地区的附生植物进行林火防范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