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选取野生栎树群落和城市人工绿地,分别进行了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栎树群落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城市人工绿地,只有有效磷含量低于城市人工绿地。野生栎树群落对土壤养分的作用规律总体表现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向土壤上层富集,而城市人工绿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丽水地区的油茶林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油茶林土壤pH值较为稳定,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达到中等变异性程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含量不同,表层养分含量最高,向下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垦复林地>劈山林地>未抚育林地,但垦复和劈山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翘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化指导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连翘基地生态种植样地、露地栽培样地、野生样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土壤pH值、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野生和露地栽培模式,土壤pH值低于其他两种种植模式,野生样地土壤全钾含量高于生态种植及露地栽培样地。表明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酸碱度,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使当地土壤更适合连翘生长。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种植模式对0~20cm土层土壤养分影响较大。因此,生态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利于连翘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林业资源管理》2013,(6):137-143
对冀北山地黑桦(Betula da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ulus davidilan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等6种天然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异以及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介于5.04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47之间;有机质、速效钾、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均为油松纯林最低,速效磷以蒙古栎纯林最低,养分整体上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2)表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0.107,其他土层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0.1,属于弱变异性。土壤养分指标中4060cm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中,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为强变异性,其他养分含量各层均为中等变异。3)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速效钾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速效磷与全磷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H值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显著相关关系,全磷与有机质、速效钾有显著相关关系;速效磷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5.
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油茶林地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油茶成林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在不同土层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在林地0~2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氮、全钾含量呈递增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反,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2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全钾、速效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全氮含量相反,全磷、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在林地0~40 cm土层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递减趋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相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柳杉×楠木混交林等四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有机质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pH值、速效钾、全磷、全钾、全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无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的土壤pH值在4.02~5.33之间,呈酸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四种不同林分土壤全磷含量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的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存在上下波动,而柳杉×楠木混交林含量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则是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在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平均供磷强度依次为2.64%、2.71%、2.57%和2.61%;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土壤供钾强度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柳杉纯林则为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本试验对枇杷林地、蔬菜地和荒草地3种土地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 cm和1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表现为:荒草地枇杷林地菜地,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土壤有机质差异不大。(2)0~1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菜地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含量荒草地菜地枇杷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菜地荒草地枇杷林地。(3)10 cm~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而碱解氮、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为枇杷林地菜地荒草地;土壤全钾含量菜地枇杷林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荒草地菜地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分密度榛子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调查和土壤采样分析方法,对林口县青山林场榛子(Corylus)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榛子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旨在为榛子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减少,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表层最高。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650~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均呈现出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均为1 900株/hm~2密度含量最高;速效磷含量则分别表现为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榛子天然林林分密度在1 900株/hm~2时,0~3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相对较高的水平;综上所述,以土壤养分为评价指标,研究地区榛子天然林适宜的保留密度为1 900株/hm~2。  相似文献   

9.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5种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7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密度下0 1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成熟林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性铁含量在A、B等低密度林分中最高,并且在0 30 cm的土壤中,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H值与全钾、速效钾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性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0 30 cm表层土壤的降幅较大,密度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初植密度对杉木人工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显,低初植密度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南亚热带杉木林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 cm。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云南河口橡胶园、油梨园和香蕉园的3种热带作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结果显示:3种热带作物中橡胶园有机质、解碱氮最高,pH、有效磷最低,速效钾居中;油梨园土壤pH、有机质、解碱氮、有效磷均为中间水平,速效钾最低;香蕉园土壤pH、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有机质最低。总体来看,香蕉园土壤养分水平相对较高,橡胶园中等,油梨园中等偏下,这些养分指标中仅有橡胶园和油梨园土壤pH、有效磷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土壤养分之间为一般正相关关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粒度组成与速效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粒径分布和养分特征的影响,以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及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植被从低覆盖度到中覆盖度,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分别增加50%、66.55%,差异显著(P0.05);3种植被盖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向表层聚集,中覆盖到高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5.73%,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土壤养分与粒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植被盖度与粉粒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8。土壤粉粒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相关,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度低、地表裸露的地区极粗砂含量增加,较细的沙粒含量降低,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生草栽培对于安康市核桃园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影响,解决土壤养分不足、除草成本过高等实际问题,本文以安康市典型的核桃园连续行间种植3 a长柔毛野豌豆为研究对象,以行间自然生草为对照,探讨0~20 cm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变化特征,反映人工生草栽培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生草较自然生草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54.52%、37.64%、64.77%和40.29%。此外,通过对核桃园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水分测定分析发现,人工生草栽培较自然生草可以相对稳定保证土壤含水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5-9月均高于自然生草。综合而言,行间人工种植长柔毛野豌豆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水分含量,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在核桃园生产管理中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林业实用技术》2021,(2):55-57
以张掖市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内文冠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试验区内不同树龄文冠果林地的土壤pH值、水溶性盐总量、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指标分层进行测定,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林龄文冠果对沙荒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文冠果林龄的增长,林地内不同土层深度的pH值、水溶性盐总量存在显著性影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沙荒地种植文冠果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对改良沙荒地土壤养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选择田间定位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机质、速效养分和微量养分的含量均逐渐减少。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之间差异较为显著。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具有层次性,但不同层次之间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香梨园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较低,主要障碍因素是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伊犁河谷沙枣、新疆杨、加小杨×俄罗斯杨和白榆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cm和20~40cm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和养分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20~40cm土层较少;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榆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新疆杨林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义丰溪湿地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选取义丰溪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光滩为对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纯林、无瓣海桑+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混交林)土壤0~30 cm土层的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20 a后,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恢复模式下,除pH值外,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说明混交林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因此,在后续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中应采用混交林模式以确保植被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高原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土壤综合肥力情况,为其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喀斯特高原乡土经济植物顶坛花椒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生长径阶(2、4、6、8 cm)的顶坛花椒代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测定其生长的土壤的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计算土壤中C、N、P、K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全氮含量0.79~3.73 g/kg,全磷含量0.64~1.65 g/kg,全钾含量1.01~4.61 g/kg,碱解氮含量65.8~204.4 mg/kg,有效磷含量46.51~81.97 mg/kg,速效钾含量53.14~217.5 mg/kg,有机质含量13.07~45.94 g/kg,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在水平方向上,顶坛花椒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变异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顶坛花椒土壤养分含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顶坛花椒土壤的C、N、P、K化学计量比呈现出随径阶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顶坛花椒土壤综合肥力系数为1.30~1.50,土壤肥力等级为Ⅲ级,土壤肥力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喀斯特高原顶坛花椒的土壤肥力一般,在顶坛花椒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变化特征具有变异性,垂直方向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  相似文献   

18.
香榧-大豆复合经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2015年在浙江省松阳县开展香榧幼林下套种大豆试验(以不套种大豆为对照),探讨香榧幼林下套种大豆对林地土壤pH值和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连续3 a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套种3 a后土壤pH值提高1.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9.4%,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提高27.2%、12.2%、5.5%。说明香榧幼林下套种大豆能改善林地土壤的酸碱度,并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以杉木为研究材料,探讨在同一纬度区域、立地条件较为一致的天峨县林朵林场、融安县西山林场、融水县贝江河林场施用基肥和不施用基肥处理对杉木1~3年生长量及对应地块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分别在种植1、2、3年后测定其树高、胸径及对应土壤pH值、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有效铁、硼等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基肥处理促进了杉木平均树高、胸径的增长,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有效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系数;试验区地块磷、钾有效养分含量较低,施用基肥后土壤速效钾养分得到缓解,但土壤有效磷养分仍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20.
对山地种植的核桃设置沼肥、厩肥、复合肥和不施肥4种处理,观测分析核桃园土壤的p H值、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厩肥和复合肥都能不同程度提升土壤的p 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效和速效氮、磷,钾出现不同程度的亏缺。施用沼肥对土壤p H值提升最有效,同时有效减少速效钾的亏缺;施用厩肥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提升最有效;施用复合肥能增加土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在生产中可根据不同土壤的养分含量,选择不同的肥种进行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