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监测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需要,是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础,是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根据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目的和资源状况,主要选择开展对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兽类、鸟类进行监测,同时开展森林气象和水文要素监测。通过规范持续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掌握保护区资源现状,以及物种个体数量的消长情况,探寻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为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持续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调查问卷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探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现状及在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权属争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包括保护区分区不合理,现行管理规定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相矛盾,保护区无法为周边社区带来利益等,并提出健全现行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保护管理中,加强保护区与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提高周边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识水平等缓解主要矛盾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禄劝县和东川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动植物资源稀有性、典型性明显,但也很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保护区这些特点对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更高的要求。保护区周边居民位于比较偏远的乡镇,交通不发达离乡镇和县城距离较远,地处山区土壤贫瘠,畜牧业成为社区主要经济来源,畜牧业多采用传统野外放养,使得高山草甸退化严重。保护区内药材、野生菌等生物资源丰富,是社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群众对这些生物资源采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参观考察学习其他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结合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在保护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委会建立社区共建共管示范点,在示范点选择有威望、对林业保护事业比较积极的村民及保护区管护局负责社区发展人员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在示范点通过宣传教育相关技能培训、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扶持、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传统养殖方式等模式,提高社区居民收入。通过社区共建共管模式达到了保护区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和谐发展,在提高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保护区周边居民能主动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系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新平县的部分,总面积22272hm^2。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周边社区居住着18个少数民族8957人。文章介绍了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各种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取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植物资源现状展开全面调查。结果表明:轿子山共有保护植物35种,新增发现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云南梧桐、箭叶大油芒和西藏杓兰;珍稀濒危植物喜马拉雅红豆杉从原有7株增至13株;攀枝花苏铁的种群数量通过人工扩繁和野外监测进一步增加,其他保护植物的生存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各管理部门有效配合、适时开展本底资源调查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关系,认为社区共管措施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茂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调查,居民对珍稀植物的利用方式有传统习惯、新近开发和偶然采用三种;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珍稀植物和利用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利用有时会促进该种的自发扩大繁育,更多会造成种群的破坏甚至毁灭;资源利用对周边居民收益有一定作用,并提出了保护不同珍稀植物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崔丽丽 《绿色科技》2013,(10):11-13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损害了周边社区及其居民的资源利用和经济利益。而周边社区的居民有些传统的生活习俗也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通过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基本情况的了解,找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怎样共同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合理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村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渊远流长.现代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法律规定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规范。由于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较偏远的地区,法律法规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村规民约在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林区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水族约占总人口的12%。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族案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村规民约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朝梅 《绿色科技》2020,(6):66-67,70
指出了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优美,闻名省内外,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针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分析了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目前科普宣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有效的科普宣教模式的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地调查云南省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渡河片区的攀枝花苏铁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其种群结构及特征。结果表明,攀枝花苏铁群落生境脆弱,自然更新缓慢,群落受人为干扰强烈,藉此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调查,阐述社区共管所取得的成效,分析周围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威胁,包括生态保护意识弱、传统的资源消耗模式、过度放牧等。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完善机构设置、加强管理、实施生态移民、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争取外援、开展合作交流等方面对进一步开展好社区共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根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基本情况,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中的南坪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分析多年来村民贫困的特征、成因,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藉此提出综合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素质培训,规范市场管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动物与昆虫资源、水资源及景观资源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与邻近的2个自然保护区对比,结果表明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资源丰富,包含有大量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41种(Ⅰ级5种,Ⅱ级3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8种(Ⅰ级5种,Ⅱ级33种),具有重大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05年8月,全省林业系统建立了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采取宣传教育,法制管理,科学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措施,在野生动物物种、种群、濒危野生动物和栖息环境等方面使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由于我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多数是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其中一项任务,存在重视不够、保护不利的问题。今后应继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充分发挥周边社区作用,努力争取保护资金。  相似文献   

16.
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重要的生态意义。文章介绍了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概况,分析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7年正式行使保护管理职责。建立保护区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政府行为,但客观上限制了社区群众的活动空间和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短期内给当地社区发展带来制约因素,导致社区与保护区的矛盾剧烈。长青保护区十分重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积极争取WWF资助,正确选择和确定合适的项目,取得了大熊猫保护和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优越,人文资源丰富,具有独具特色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黑叶猴,开展生态旅游优势明显.笔者通过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研究,探寻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找到开发和保护的双赢对策,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对推动社区发展和进步起着内质性的根本作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作为一类具备特殊意义的乡村,其文化建设值得关注。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到广西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面临传统文化流失、现代文化冲击等问题,藉此,从物质扶持、政策引导、精神心理三方面提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取线路调查和典型取样以及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得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其中寒温灌丛是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保护区面积的29.37%。在水平分布上,轿子山片以保护区最高主峰和山脊为界,东、西两部分植被类型差别较大;温性针叶林、寒温灌丛和寒温草甸是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存在的多种原生植被类型,且地理分布极为特殊,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