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红铃虫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地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观测资料。但在世代划分,发生期,发生量的统计上由于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妨碍了测报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在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年来的红铃虫观测资料从世代划分,发生期,发生量级划分上进行了以下初步探索。一、关于世代的划分1、田间卵的世代划分红铃虫在荆州棉区常年发生,三代,历年棉田自现蕾起的卵量消长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是关中棉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开展测报工作已达多年,长期以来,由于测报水平落后,加之行政区域限制,对棉铃虫测报缺乏宏观指导,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掌握不同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在不同区域建立预测模型,开展分区预报。1986年到1988年,我们通过整理分析大荔泾阳等县历年棉铃虫发生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为害损失等观测资料,研究本省棉铃虫预测预报区的划分,制定了关中棉区棉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在我省的发生历史已久。早在1904年临泉县就有为害记载。50年代猖獗发生,为害严重,经大力开展研究和防治工作,到60年代初已基本控制其为害。但70年代初沿淮局部地区有所回升。1985年竟在我省沿淮平原低湿地的旱作产麦区突然暴发成灾。为掌握其发生动态,提高有效的测报和防治技术,我们于1986年4月10日—6月20日组织了植保系八三级师生70余人对灵壁、颍上两县的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是我区重点施药对象,常年占棉虫防治费的50左右。探明红铃虫各代为害损失。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是提高棉虫综防水平,扩大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1982年起,我站参加了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协作研究,按统一方案,经过三年为害损失测定和两年验证试验,取得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站是全国病虫测报网的区域站,从1992年起在病虫观测区设立了水稻病虫自然观察田,旨在观察了解水稻病虫在自然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为害损失情况,为病虫为害损失统计和测报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自然观察田设置从1992年起在我站观测区设置水稻病虫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molestaBusck,是梨、桃、李、蔡、布朗李、苹果等果树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1997年对此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梨小食虫为害情况调查笔者在大余、安义和扬子洲农场等地果园普查,桃梢被害始期在3月底至4月中旬,前期被害梢率一般5~20%,高的42%;被害高峰期在6~8月,被害消率低的15一ZO%,一般3O~45%,高的100%。嫩梢受害期长达6~7个月,且平原洲地果园受害期长于丘陵山地果园,原因是平原洲地果园地下水位较高,受秋季干旱影响较小,落叶迟,抽发的新梢多。果实受害始期在5月…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铃虫是我省棉花害虫测报的重要监测对象。确定全省统一的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是提高测报水平和搞好棉铃虫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屈西峰等在九十年代初研究并首次提出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划分原则,即按历年棉铃虫平均累计百株卵量等资料划分为轻发、中偏轻、中发、中偏重和重发五级。参照这一办法,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及辽宁等省,也于同期对本省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当地的分级标准。但是,棉铃虫在江西不是常发性害虫,多为间歇性重发或局部暴发,年度之间、代别之间的平均百株果计印量…  相似文献   

8.
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可不防治。然而二代虫源来自一代花虫,故策略防治仍有必要。试验表明,现有的化学药剂起不到压缩发生基数、控制二代为害的作用,反而扰乱生态平衡;摘虫花能显著减少二代虫源、减轻二代以至三代的为害,但措施烦琐,难以实施。依据一代发生期棉田现蕾数与当年红铃虫为害的密切相关,分批摘去7月10日前的棉蕾,能把二代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并有利于棉株优质高产。这一实例为今后化学去蕾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初开始,我们在研究麦长管蚜发生为害规律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麦蚜调查及测报方法,取得一些进展,在实践应用中反映良好。1 改进调查方法,积累田间调查资料针对麦蚜测报资料积累不系统,调查时间不固定等问题,1985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三改”:一改3d1查为2d1查,由于田间调查加密,麦蚜数量的消长过程更清楚了;二是建立麦蚜预测圃,规定测报田不许打药,为按蚜量标准划分发生程度提供了依据;三是定时系统调查与定时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大大方便了分析虫情。由此积累了十几年的麦蚜系统资料,为进行预报工…  相似文献   

10.
傅胜发等(1963),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把我国红铃虫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经多年来的积极防治,加之一些地方对棉花种植布局的调整,在辽河流域棉区,已经消除了红铃虫的为害。在黄河流域棉区,红铃虫已成为兼治对象。只有在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仍是测报和防治的重点对象。为了搞好发生趋势预报,满足生产上宏观管理的需要,从1986年以来,我们和长江流域各植棉省(市)共同开展了红铃虫预测预报区划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红铃虫是简阳棉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为害极大,损失严重。历来是我县棉区防治的主要对象,常用于防治红铃虫的费用占防治棉虫总费用的50—60%。摸清害虫的为害损失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为适应综合防治的发展,开展对红铃虫为害损失的研究,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从1982年起参加了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现将几年来研究结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高斯诱剂在红铃虫测报上的实用价值和方法,1975—1980年我们对高斯预测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斯在红铃虫测报上的应用,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棉地红铃虫蛾子的消长规律。现就部分观察结果综合补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稻田草害发生、防治现状及治理对策湖北省植保总站农药(械)科(430070)熊先梅我省地处长江中游,既有平原湖区,又有丘陵山地,地貌类型多样,耕作制度复杂。据1997年统计,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46.7万hm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40.9万hm...  相似文献   

14.
棉花红铃虫药剂防治试验沙洋苗子湖监狱生产科(431711)季兴祥棉花红铃虫历年在我地发生量大,为害重,尤其是第三代红铃虫在棉花生长后期发生为害,形成僵瓣、黄花等,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损失较大。但许多人对红铃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了弄清棉花红铃虫...  相似文献   

15.
棉花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在我市全年发生三代,常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和科研部门都开展了红铃虫为害与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的进展对深化棉花害虫综合防治起到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16.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陈宣民 《植物保护》1986,12(1):25-27
赤霉病是大、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省流行为害的频率较高,30多年来,遭受中等偏重至大流行的为害年份就有8年,损失产量一般达2成左右;严重的达5成以上。有关赤霉病的测报研究,1970年之前,国内外均偏重于对气象因素的分析,浙江省也常以天气预报为依据,因而准确性差。197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改进,  相似文献   

18.
以往积累的植保专业资料中,病虫发生程度、为害程度、为害损失和挽回损失的统计与今不同,使资料利用价值不高。为提高历史资料的利用价值,1989-1990年我们按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和省植保总站统一部署的《植保专业统计实施办法》和《主要病虫害典型抽样调查方法》,结合测报调查,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开展了植保专业统计方法的应用示范,现将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小麦条锈病在我省大流行,尤其是鄂北麦区发病早、为害时间长、为害重、损失大,一般未防治的田块比防治好的要减产50~60%。大面积调查发现,减产因素主要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我们在谷城县定点测定了小麦条锈病为害损失率,明确了不同发病程度对小麦产量损失情况,为测报和防治决策提供了依据.一、测定方法在小麦条锈发病后期(5月中旬),以“鄂恩一号”品种为测定对象,选择肥力长势一致的重病田和轻病田各一块,按八级标准(0.5%、10%、20%、40%、60%、80%、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治理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南省历年稻飞虱测报资料,阐述稻飞虱在湖南省逐步加重,90年代大发生频率达80%,但地区间、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明显。分析影响1991~1997年全省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外来虫源迁入时间早、虫量大,早稻期间气温偏高,晚稻期间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有利发生。几年来,实施把稻飞虱作为水稻害虫防治的主攻对象,坚持从稻区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策略,取得了大面积控制为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