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石砖画像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画像石发展到汉代达到一个巅峰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技术精湛,图像内容清晰的画像石。济宁作为汉代画像石的一个重要的产地,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画像石不仅技术精湛、故事内容详细、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画像石的一个全新的标本,本文以济宁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及区域特点为出发点,重点分析济宁汉代画像石的画面特点。  相似文献   

2.
画像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存品,乐舞文化是汉画像石的审美景观之一.本文从民俗特征入手对汉画像石乐舞艺术进行研究,分析汉画像石乐舞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得以发展的社会因素;探讨楚文化、民族融合、厚葬等民俗文化对汉画像石乐舞艺术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汉代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作为一门墓葬艺术,是绘画与雕塑结合的具有装饰作用的绘画形式,具有题材丰富、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层次分明、雕刻精湛、纹饰精美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追求、审美趋向大有裨益.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题材在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中极为常见,其与汉代这些墓葬绘画形式中的宗教性含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西王母绘画题材的相关特征,有助于我们研究汉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含民间信仰),并为我们今后在做汉墓葬的相关问题研究时提供宗教维度的思考与查鉴。  相似文献   

5.
从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内容来看,汉画题材的选择不仅受到中国整个文化氛围的影响,还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社会习俗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南阳作为中国出土汉画最多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地域性。从内容上来看,南阳地区反映农业生产场景的画像石则相当稀缺,主要原因,一则因为汉代的农业政策致力于农业的发展,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农业的发展不相称;二则是因为农业政策与商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三则是受到楚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试析南阳汉画中的农业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南阳汉画中的农业图像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王玉金汉代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实物资料。学术界对于山东、江苏、四川、陕北等地汉画中的农业图像作了较多的论述,而对南阳汉画中的农业图像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作探讨。一、牵牛图据史书记载,...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砖)是汉代的建墓用材,它的出土范围涵盖了河南、鄂西北、山东、苏北、皖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广大地区,其中有许多是反映汉代农事风俗的画面,现结合考古新发现及文献资料对其中的农俗图像及所折射出的汉代农俗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府重视农业,农业迅速的恢复并发展起来,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汉画像石、砖就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内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属于黄河下游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齐鲁之邦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市发现汉代以前古遗址达二百余处,同时还出土了不少反映汉代农业生产的文物,如汉画像石,铁制农具、陶家畜、陶井、仓、猪圈等,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居延汉简的题记文字和汉墓壁画、汉画像石、敦煌石窟壁画以及唐宋绘画中的图像解读,确认汉代的“堂皇”乃是一种正面敞开,用于接待宾客或治事的厅堂类建筑。  相似文献   

11.
河南南阳新发现一块“耕耘图”画像石河南省南阳市文物工作队李伟男1994年春,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市区独山东麓—座汉画像石墓中发现一刻有农业生产内容的画像石残块。经过修复,完整地面世了。该图包括田间锄禾、驱魔逐疫和舞乐百戏三方面的内容。画像石长2.02、...  相似文献   

12.
文物对农耕史特别是农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农耕文物的史料价值,以及辨识一些伪造文物(赝品),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考辨两件文物和一组赝品"文物",揭示了真实文物蕴含的农具史价值,揭露了伪造文物的破绽: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漏斗应当是风扇车(明器)上盛装、倾泻谷物的粮斗;山东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馆藏的一组"汉代农耕图"画像砖,有改造、沿袭已有文物图案的痕迹,结合其他疑点,可判定系今人伪造;江苏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长廊的汉画像石"牛耕图"不但描绘了带有马鞍形的犁壁,还绘有迄今唯一的汉代"耒耜耕"画面,对农具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该画像石上"耒耜耕"全图的解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的牛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 《农业考古》2006,(1):132-135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乃至基本上普及于全国。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所以。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前活动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人们田间耕作场景和牛耕技术,本文拟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牛耕图来探讨两汉的牛耕技术。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处理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中"仁"礼"和合"等思想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谶纬思潮是产生于西汉成哀之际兴起于东汉的特殊的思想文化现象,它的出现给汉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汉画像石的出现、兴盛以及衰微与谶纬思潮遥相对应。本文笔者将试从两者概念、征兆图像和天人感应思想等几个方面揭示两者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汉画像石刻看银杏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汉画像石刻看银杏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江苏省邳州市博物馆陈永清井浩然在江苏北部的邳睢地区和山东南部的临沂、枣庄地区,银杏树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在这些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中有着生动的反映。1986年6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州汉画像石》一书,收录了...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思想从社会个体入手,层层展开,由个体推及社会直至国家,终极目标在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目前我国社会资本下降,导致重重社会危机,挖掘儒家伦理思想中深刻的理论资源,对于我们消弭这种危机,实现社会“善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钓车新考     
史晓雷 《农业考古》2017,(4):128-131
日本文学家幸田露伴早在1909年便发现了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中描述的钓车,早于目前流传广泛的李约瑟发现之说。新发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一块东汉画像石上绘有钓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钓车图像。坦普尔改写李约瑟的成果称汉代钓车已具备曲柄,此说并无实据。唐代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四句有关钓车的诗句,说明了我国至晚于9世纪已经出现抛竿钓,并且钓车已具备曲柄。  相似文献   

19.
汉代牛耕画像石的出土区域,多属农业开发程度较低的汉代边郡地区,在汉代农业较发达的关中、中原、成都平原等地却鲜有发现。大体上表现出一种牛耕画像石分布与农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有二:其一,巨大的投入成本抑制了铁犁牛耕在内地的推广;其二,国家行为促进了铁犁牛耕在边地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深刻意蕴,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和"顺时节用"三个维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其当代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更新人们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生态法治保障,提升生态道德水平。对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应当一分为二去看待,理性运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指导现实生活,但同时也要注意其局限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