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不同面积、水深的池塘,采用不同的放养密度、不同规格的苗种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泥鳅养殖池塘以长条形为佳,面积2亩~3亩,水深保持在0.4m~0.5m,池底铺设腐殖泥土10 cm,养殖效果较好;泥鳅苗种规格为70尾/kg~80尾/kg,放养量1000kg/亩~1200kg/亩,单产较高,效益最好;放养苗种规格越大,养殖成活率越高;随着放养密度增大,成活率逐渐降低;试验条件下,放养规格为70尾/kg的泥鳅苗,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平均体长(0.92±0.034)cm、平均体重(8.10±0.120)mg的四倍体异育银鲫新品种"长丰鲫"苗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育密度下鱼苗的生长及成活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较低密度(300尾/m~2)的池塘和中间密度(600尾/m~2)的池塘苗种生长效果(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3.3%/d和13.2%/d)显著高于高密度(1 200尾/m~2)池塘,苗种成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从74.7%下降到66.5%。研究表明,放养密度的增大不利于长丰鲫苗种的生长和成活,密度过小不适宜实际生产的运行,因此控制合适的放养密度能促进鱼苗的快速生长以及提高产出投入比。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泥池静水培育黑龙江鲟鱼苗种,放养密度600尾/m~2,成活率仔鱼阶段、稚鱼阶段、幼鱼阶段分别为85%,71%,92%,最后培育出平均体长93mm,平均体重3200mg的黑龙江鲟幼鱼26800尾。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水泥池静水培育黑龙江鲟鱼苗种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在饵料构成完全相同,培育水温在适宜范围,日常管理方法完全一致的前提下,不同温度变化和密度对细鳞鲑苗种培育成活率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在水温每天趋于恒定,放养密度为上浮仔鱼至体长2~2.5cm鱼苗,密度3万尾/m~3水体,鱼苗体长2.5~3.5cm,密度1.5万尾/m~3水体,3.5cm以上移入水泥池进行培养,密度1 000尾/m~2时,苗种培育成活率最高可达80%。  相似文献   

5.
黄建丁 《中国水产》2017,(12):86-87
<正>养殖全雄黄颡鱼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福建省漳州市鱼种场实验表明,全雄黄颡鱼苗种培育,苗种暂养放养密度在160尾/m~2~220尾/m~2,养成放养密度在24尾/m~2~28尾/m~2比较合理,会有较高的成活率。黄颡鱼别名黄腊丁、黄呀姑、黄鳍鱼。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小型底层鱼类,在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中能够形成自然种群。亚洲地区的东部及南部如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等地也有分布。黄颡鱼具有含肉率高、无肌间刺、肉质细嫩,且肌肉中含人体必需氨基酸高,味道鲜美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6.
采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粗唇(鱼危)鱼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普通养鱼池塘,放养平均规格1.8-2.2 cm/尾的粗唇(鱼危)苗种,放养密度15-45尾/m~2,经驯化投喂饲料粗蛋白42%的人工配合饲料,经120 d养殖期,粗唇觥平均规格为126-213尾/kg。  相似文献   

7.
三角鲂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88年6月—1991年7月三角鲂苗种培育试验,并根据苗种阶段性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苗种培育时应注意的技术环节。试验中,鱼苗培育采用3种不同的放养密度:12.5万尾/亩、10.9万尾/亩、11.1万尾/亩,经24—29天的饲养,分获夏花鱼种8.25万尾/亩、4.72万尾/亩、8.89万尾/亩,其成活率分别为50%、43.3%、80%;大规格鱼种培育的放养密度为0.5万尾/亩,经94天饲养,获三角鲂215kg/亩,鱼种平均全长15.8cm,尾均重44.8g,成活率90%.饵料系数:精饲料1.74,青饲料1.62。  相似文献   

8.
<正>室内水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南非金刚虾(Penaeus monodon)幼虾(4.11±0.26)cm在不同人工隐蔽物覆盖率及放养密度2个因素对其成活率、日增重率的影响,试验历时28d。研究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对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且密度为500尾/m~2时,平均成活率为74.67%,分别较放养密度为1000尾/m~2、1500尾/m~2时高48.49%、145.86%。人工隐蔽物及放养密度对日增重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成活率的情况下选择优化组合。因此,人工隐蔽物覆盖率10%、放养密度500尾/m~2组合有利于提高南非金刚虾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平均体重(2.57±0.05)g,平均体长(46.5±2.8)mm的黄颡鱼苗进行大规格鱼种的培育试验,放养密度设0.75万尾/ 亩、1.5万尾/亩、2.25万尾/亩、3.0万尾/亩、3.75万尾/亩等5个梯度,经过4个月的养殖试验,以苗种成活率、生长速度及经济效益为评判依据,得出黄颡鱼4cm鱼种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5 000尾/亩。  相似文献   

10.
第一种密集型河蟹养殖模式密集型河蟹养殖模式就是指放养密度大、养成规格偏小、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一种河蟹精养模式。1.苗种放养放苗时间选在2月初,苗种规格200只/kg~300只/kg,苗种放养密度800只/亩~1500只/亩,同时,搭配放养花白鲢夏花500尾/亩(花白鲢之比为1∶3)、黄颡鱼30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密度对网箱养殖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8.2~19.1℃下,将体质量1.02 kg的硬头鳟鱼种养殖在5m×10m×6m网箱中,网箱放置在松花江上游的松山水库中,密度分别为5尾/m~2(Ⅰ组)、8尾/m~2(Ⅱ组)、11尾/m~2(Ⅲ组)和14尾/m~2(Ⅳ组),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粗脂肪22%的颗粒饲料,常规养殖。145d的养殖表明:网箱养殖的放养密度对硬头鳟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第Ⅳ组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放养密度为5~11尾/m~2时硬头鳟的生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大于此密度范围则呈负相关。第Ⅲ组鱼的终末体质量、日增重、增重率、利润和利润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4个密度组硬头鳟的产量随放养密度增加而递增。本试验表明:网箱养殖硬头鳟的放养密度为11尾/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以室内培育的3龄美洲鲥鱼作为亲本,进行人工繁殖试验。采用LRH-A2、HCG和DOM联合催产60组亲本(雌鱼平均体重0.75 kg/尾,雄鱼平均体重0.65 kg/尾),其中25组亲本成功自行产卵,获得鱼卵20万粒,受精率46.5%;孵化率达70%;经苗种培育获得鱼苗6.5万尾。  相似文献   

13.
卵形鲳鲹深水网箱养殖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恒光  周银环 《渔业现代化》2009,36(4):33-36,41
为了研究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一组4个深水网箱中分别按照40,50,60,80尾/m3的密度,放养规格12~14 g/尾的卵形鲳鲹苗种进行为期100~12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40~50尾/m3放养密度的各项生长指标优于60~80尾/m3,40~50尾/m3的日均增重、饲料系数、成活率和利润分别为4.32~4.23 g/d、1.75~1.80、91.7%~90.3%、43.0~44.6元/m3,60~80尾/m3分别为3.83~3.12 g/d、1.92~2.10、89.6%~86.4%、23.4~-17.4元/m3.过高的放养密度不利于卵形鲳鲹生长,并且增大了饲料系数,增加了养殖成本.在深水网箱中放养规格为12~14 g/尾的卵形鲳鲹,养殖密度以40~50尾/m3为宜.  相似文献   

14.
美国鲥鱼苗种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鲥鱼属鲱形目,鲱科,其天然种群主要分布于北美东部沿海水域,生长适温18~32℃,可在淡水或半咸水中生活,系广温洄游性鱼类。该鱼肉细脂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集约化养殖的优良品种。泉州市洛江区水产良种场2003年6月26日从广东引进美国鲥鱼乌仔3万尾进行苗种培育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动态     
对石斑鱼进行研究,确定商品鱼养殖的最佳放养水平。试验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5、30、60、90和120尾/米~3。饲养8个月,试验结果表明,放养密度60尾/米~3,与最低放养密度15和30尾/米~3进行比较,生长、饲料转换比、死亡率以及肥满度均达到理想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放养规格为15—16免,放养密度15尾/养~3,饲养7—  相似文献   

16.
2016—2018年开展了美洲鲥商品鱼池塘养殖试验,2018年养殖成活率达到80%以上。根据3年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分析,放养密度控制在1 000~1 200尾/667 m~2为宜,规格要求100 g/尾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今年,新疆农六师水管处从无锡引进一批建鲤鱼苗,并将其作为在新疆首次开展的网箱培育鲤鱼种的试养品种,与本地鲤进行了对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入箱时建鲤平均规格1.43克,网箱放养密度为1104尾/m~2,本地鲤平均规格2.05克/尾,放养密度为1099尾/m~2。从6月25日到10月8日,经106天饲养,无锡建鲤平均规格为48克,本地鲤为38.6克。因今年整个饲养阶段均投喂粒径在2.5~3  相似文献   

18.
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盐度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获得成功。在总密度为56.13尾/米~2(鲥鱼0.37尾、淡水白鲳55.76尾/米~2)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92.0%,3龄鱼达100%;在鲥鱼密度为8.99尾、淡水白鲳密度为7.80尾/米。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89.4%,3龄鱼达100%。试验表明,鲥鱼越冬期间可摄食人工饲料,无需投喂浮游生物;鲥鱼的商品化养殖越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水产科技情报》1977,(9):14-14
美国得克萨斯海洋渔业研究站进行了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池塘养殖试验。试验池塘分为苗种池和成虾池两种。池塘大小分为0.4、0.2、0.1公顷三种。试验的内容包括: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每只苗种池里放养平均每尾长度10毫米的仔虾10万尾,饲养40-44天,投喂配合饵料(内含蛋白质36%)。试验结  相似文献   

20.
丁理法  徐敏娴 《水产科技情报》2017,44(4):217-218, 221
为缓解可口革囊星虫苗种紧缺的现状,探索其批量苗种繁育技术,于2011~2013年在浙江省温岭市利用潮间带滩涂模拟自然生态建立生态繁育区,面积由110亩(15亩=1 hm~2,下同)扩大到210亩,开展了可口革囊星虫生态繁育试验。2013年,在繁育区选取20亩作为放养区,放养规格462尾/kg的亲体2 625 kg,折合放养密度6.064万尾/亩,2014年6月,对210亩生态繁育区自然繁育的星虫苗种进行测产,测得星虫苗种数量为3.375亿尾,规格为2 753尾/kg,3年累计培育可口革囊星虫苗种7.174亿尾。数据显示,可口革囊星虫的生态繁育试验收效甚佳,如能进一步扩大生态繁殖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口革囊星虫苗种紧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