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为了解广西密闭笼养舍内环境参数变化与花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以广西密闭笼养花鸡为对象,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鸡舍内的前、中、后位置中间设立监测位点,每天测定收集笼养鸡舍内环境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CO_2、NH_3、H_2S、SO_2浓度;每隔3天,在鸡舍内前、中、后位置分5点测定鸡舍内细菌数,同时记录花鸡产蛋率等生产性能。结果显示,周年内,鸡舍内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5~9月份比其它月份高,其中8月份平均温度最高达29.2℃,7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85.12%。周年内,冬季鸡舍内CO_2、NH_3浓度最高,分别为343.64 mg/m~3和2.98 mg/m~3,夏季最低,分别为254.04 mg/m~3和0.78 mg/m~3,全年鸡舍内H2S浓度低,没有检出SO_2浓度。鸡舍内细菌总数冬季最高,达7.87×10~4cfu/m~3,全年细菌检出总数高于2.5×10~4cfu/m~3的农业行业推荐标准。周年内花鸡年平均产蛋率为60.28%,春季产蛋率最高为73.41%,冬季最低为45.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_2和NH_3浓度与鸡舍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相关(P0.05),温度、相对湿度与CO_2、NH_3、H_2S呈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温度与鸡群产蛋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即密闭笼养舍内温度对花鸡的产蛋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旨在通过监测冬季肉种鸡舍内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氨气(ammonia,NH_3)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的浓度变化及检测舍内细颗粒物PM_(2.5)的化学成分和电镜观察,分析冬季封闭式种鸡舍颗粒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分布特点及鸡舍PM_(2.5)的可能来源。试验监测于2016年12月在江苏某封闭式肉种鸡舍进行,鸡舍内饲养5 626只57~58周龄优矮种鸡。鸡舍内共设7个监测位置,舍外1个监测位置,每天05:00-21:00每2h监测一次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PM浓度、NH_3和CO_2浓度,连续监测8d;鸡舍中央位置固定颗粒物采样器,每天连续16h采集PM_(2.5)用于成分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鸡舍前部(进风口)的温度、PM和NH_3浓度均显著低于中部和后部(P0.05);鸡舍内不同粒径PM浓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01);早上喂料时(05:00)PM_(2.5)、PM_(10)和TSP浓度最高,熄灯后(21:00)PM浓度低于其他监测时间,而PM_(2.5)/PM_(10)、PM_(10)/TSP和PM_(2.5)/TSP在安静时(21:00)最高;除了PM_(2.5),风速与其他微环境变量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舍内风速和CO_2浓度受舍外影响不大;2)鸡舍PM_(2.5)成分以有机碳(OC)含量最高,NO_3~-和SO_4~(2-)浓度较高;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鸡舍PM_(2.5)多为矿物颗粒和部分烟尘集合体;PM_(2.5)能谱图显示C和O的质量百分比、原子数百分比最高。监测鸡舍外PM浓度比舍内低,舍内的前部(进风口)的空气质量比中部和后部好,鸡的活动是引起粗颗粒(PM_(10)、TSP)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肉种鸡舍内PM_(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粪便和地面扬尘等。  相似文献   

3.
了解温度、相对湿度变化以及饲养管理对颗粒物和NH3浓度的影响,有助于大型养殖场制定合理的饲养模式,改善禽舍内空气质量。选取昆明市华曦牧业小哨蛋鸡养殖场某蛋鸡舍为研究对象,在6~7月间采用连续监测方法测试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TSP、PM10、PM2.5以及NH3浓度,并详细记录了舍内饲养流程。结果表明:鸡舍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PM2.5浓度分别为(0.36±0.09)mg/m3和(0.54±0.13)mg/m3,均高于鸡舍中部PM2.5浓度;NH3浓度容易积累在鸡舍中部,喂料和鸡群的活动会显著提高TSP浓度,但对PM10、PM2.5的影响较小,清粪过程会显著提高NH3浓度(P0.05)。  相似文献   

4.
为找到东北地区蛋鸡舍冬季保温和通风的平衡点,并将舍内环境条件控制在适合蛋鸡生长的范围内,试验对吉林省某蛋鸡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有害气体浓度和颗粒物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舍内平均温度22.1℃,平均相对湿度67%,不同监测点温湿度存在差异;平均氨气浓度为3.21 mg/m~3,其浓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舍内颗粒物浓度分布情况为PM_1和PM_(2.5)浓度近风机端舍中远风机端,PM_(10)和TSP与之相反,即远风机端舍中近风机端;舍内CO_2平均浓度为8 576 mg/m~3,高于相关标准。基于CO_2浓度对试验鸡舍通风策略进行优化,得出该试验鸡舍最小通风量为0.56 m~3/h·kg,以及东北地区采用传送带清粪方式的蛋鸡舍应保证的冬季最小通风量为0.51~0.58 m~3/h·kg。  相似文献   

5.
旨在分析探究规模化猪场舍内颗粒物、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布特点。试验选取了江苏省靖江市一个半封闭式现代化猪场作为试验猪场,分别监测了保育、育肥舍不同位置(南、北、前、后、外)和不同高度(0.5、1.0及1.5 m)的颗粒物(TSP、PM10、PM2.5)与NH3和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以及风速等。每个舍连续监测3 d,监测时间段为07:00~19:00,每2 h监测一次,全天监测7次。结果显示:猪场舍内颗粒物与有害气体浓度随着舍内湿帘、风机开启与否及猪体的运动情况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喂料与风机开启阶段,颗粒物浓度呈现升高和降低的相反趋势;舍内TSP浓度及NH3浓度分别最高达到0.822 mg/m3和12.01 mg/m3。猪舍内中部位置的TSP及NH3、CO2浓度均显著性高于四周靠窗位置(P0.05);猪场舍内颗粒物(TSP和PM10)显著高于舍外(P0.05)。研究表明:半封闭式猪场舍内颗粒物与NH3和CO2呈规律性变化,通风量、温湿度及猪体的活动量等均会影响猪舍内颗粒物及NH3和CO2的浓度,舍外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养殖舍内。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四层层叠密闭式本交笼养鸡舍春季不同位置舍内环境参数差异及其相关性。以四层层叠密闭式本交笼养鸡舍为研究对象,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测定蛋鸡舍内各观测点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_2浓度和O_2含量环境参数。从湿帘端到风机端风速和CO_2浓度显著增加(P0.05),温度和相对湿度呈逐渐降低趋势。H_(1.47m)和H_(2.33m)测定点的光照强度、风速和温度显著高于H_(0.64m)和H_(3.16m)(P0.05),而相对湿度呈相反趋势(P0.05)。H_(0.64m)和H_(1.47m)的CO_2浓度显著高于H_(2.33m)和H_(3.16m)(P0.05),而O_2含量则呈相反趋势(P0.05)。12∶00~14∶00的光照强度、风速、温度和O_2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而相对湿度和CO_2浓度则较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风速与温度、风速与O_2含量以及温度与O_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相对湿度与风速、温度和O_2含量以及CO_2浓度与温度和O_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结果建议应根据鸡舍内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参数间的相关性合理调整饲养管理以提高种鸡生产性能和养殖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半开放式猪舍内不同饲养阶段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距离猪舍内地面1.5m处使用颗粒物便携式采样器采集某猪场的半开放式妊娠舍、哺乳舍、保育舍、育肥舍等4栋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每天采样4次,每次2 h,连续采样3 d,计算猪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并探究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通风、饲喂及季节等因素的关系。发现冬季保育舍内PM2.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86mg/m~3、0.91 mg/m~3和1.30 mg/m~3,其次为育肥舍,哺乳舍与妊娠舍内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低;人工饲喂可导致哺乳舍内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显著升高2倍以上,且PM10的含量增加是TSP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夏季使用机械通风能有效降低保育舍内50%左右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冬季哺乳舍内PM2.5、PM10、TSP的含量比夏季高1.4倍。由此可见,人工饲喂会使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与自然通风相比,机械通风有利于降低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冬季舍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夏季。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制定有效的猪舍空气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全舍饲卷帘奶牛舍有害气体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规律,试验测定了一个自然年度(12个月)二氧化碳(CO_2)和氨气(NH_3)的浓度。结果表明:全年舍内CO_2和NH_3浓度范围分别为440~1 505 mg/m~3和0~5.2 mg/m~3,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夏、秋、冬舍内CO_2浓度分别为601、498、775和1 303 mg/m~3,NH_3浓度分别为1.6、0.8、0.5和3.0 mg/m~3,冬季2种气体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5);而从2种气体的日变化来看,全年各月份舍内CO_2浓度均表现为早、晚显著高于中午(P0.05),可达中午的1.2~2.2倍,尤其是1月份,早、晚浓度分别高达2036.2和1540.8 mg/m~3,已超出国家标准;NH_3浓度表现为夜晚(20:00~7:00)高于白天(8:00~19:00),两者差异显著(P0.05)。虽然全年各月舍内CO_2和NH_3浓度基本未超标(1月份CO_2除外),但在冬春季应适当通风,以改善牛舍环境。  相似文献   

9.
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通风方式对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环境状况的影响。分别于寒冷(0~15℃),适宜(15~25℃)与炎热(25℃)气候时饲养肉鸭,每次采用自然、纵向、横向与混合4种通风方式,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气压、风速、NH_3、CO_2、PM_(10)、PM_(2.5)、气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葡萄球菌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寒冷气候时,3种机械通风较自然通风均可显著降低鸭舍内湿度,其中横向通风未显著降低舍温;3种气候条件下,采用纵向与混合通风方式时鸭舍内NH_3、CO_2浓度均为最低,其中纵向通风改善颗粒物与气载微生物浓度效果最佳。4种通风方式NH_3、CO_2浓度分别为1.1~3.7 mg/m~3、911~2 607 mg/m~3,PM_(10)与PM_(2.5)浓度分别为234~551μg/m~3、166~361μg/m~3,气载细菌总数为5.18~5.78 lg(CFU/m~3),其中大肠菌群占细菌总数比例2%。此外,湿度与PM_(10)、PM_(2.5)间,PM_(10)与气载细菌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纵向通风为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最优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著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著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八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舍环境质量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位置的参数差异。结果表明:从鸡舍湿帘端至风机端温度、CO2浓度、风速和PM10数值逐渐增大,相对湿度呈递减趋势。随着笼层的递增,CO2浓度和PM10浓度测定值逐渐变大;风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各层笼温度分布较均匀;上层的相对湿度显著高于下层;不同笼层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与CO2、风速、PM10呈显著正相关;CO2与风速、PM10呈显著正相关,风速与PM10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旨在通过监测和分析对比封闭式肉种鸡舍冬季和夏季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季节性调节鸡舍内环境参数提供数据基础。试验在江苏省常州市某封闭式肉种鸡舍进行,试验鸡舍内设7个监测位置,包含5个不同的水平位置和3个不同高度(前、中、后、上、下、南、北),分别在冬季(2016年12月)和夏季(2017年7月)连续监测7 d,每天5:00~21:00每2 h监测1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颗粒物(PM)浓度、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浓度,每天监测9次。结果表明:夏季鸡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均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而PM浓度、NH3和CO2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冬季(P0.01);喂料等人为行为和鸡的活动可引起PM浓度升高,关灯后不同粒径PM浓度均下降;夏季和冬季鸡舍内风速均与NH3和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夏季母鸡产蛋率显著高于冬季(P0.01),但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夏季封闭式鸡舍内空气质量较冬季更好,鸡的活动会引起PM浓度上升,鸡舍内风速显著影响NH3和CO2浓度,封闭式肉种鸡舍内夏季母鸡产蛋率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夏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因子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不同时段温湿指数(THI)均使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水平(THI≥72);14:00—15:00风速最高,18:00—19:00 PM 2.5、PM 10、NH_3、CO_2浓度最高;向阳面风速、背阴面NH_3浓度、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其他位置(P0.01);舍外温度、THI、NH_3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内(P0.01),舍内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由此可得,该牛舍所测时段内奶牛均处于热应激,舍内空气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牛的热应激;舍内粉尘、NH_3和CO_2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且向阳面空气环境指标好于背阴面和饲喂通道;比较牛舍内外温度和THI,此开放式牛舍在夏季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华北地区保育猪舍空气环境质量,对舍内温度、湿度及CO_2、NH_3、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气载需氧菌浓度等开展长期连续监测,并对这些指标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秋季,保育舍内CO_2、NH_3浓度日变化均呈现早晚高、下午低的趋势,夏季CO_2、NH_3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1),春、秋、冬季大部分时间点CO_2浓度超过4 000 mg/m~3;保育猪舍TSP浓度日变化呈现白天高、晚上低的趋势,08:30浓度最高,22:30浓度最低,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在春、夏、秋季,保育猪舍气载需氧菌浓度呈现早晚高、下午低的趋势,冬季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此外,部分CO_2、TSP和气载需氧菌浓度值超出国家标准范围,有待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客观评价河北省北部寒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环境状况,指导奶牛场牛舍设计改造,本试验测定了冀北寒区3种典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的温热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风速、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_2、NH_3含量、光照、噪音强度)。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舍外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环境质量相当。各舍内环境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各舍内温度日变化规律相近,日平均温度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日平均湿度最低(P0.05),每日高湿(相对湿度80%)、高THI(THI72)持续时间最短;风速最高(P0.05),PM10、NH_3、细菌含量均为最低(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优,但该舍噪音最大(P0.05);舍2日平均湿度、日平均THI最高(P0.05),每日高湿、高THI持续时间最长;风速最低(P0.05),PM2.5、PM10、NH_3、CO_(2、)细菌含量均为最高(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差,但该舍自然光照强度最高(P0.05),采光最好;舍3环境质量居中,人工光照强度最低(P0.05),存在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试验结果提示,该地区奶牛舍设计和改造应根据夏季舍内通风、降温、采光、噪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可采用高举架、大纵跨的有窗结构,同时增加天窗、屋顶通风系统、檐下通风孔、门斗、通气缝等通风结构,屋顶材料可选择酚醛泡沫板和阳光板,结合养殖实际合理安装空调、喷淋和风机设备,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对夏季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环境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鸭层叠式笼养舍环境控制提供参考。分别以开启10台、12台和14台风机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为研究对象,使用风速测定仪和红外式气体检测仪于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鸭舍水平方向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包括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和风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在采取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平均温度为27.62℃、相对湿度为77.91%、CO_2浓度为483.81 mg/m~3、风速为1.47 m/s,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鸭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_2浓度和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对湿度与CO_2浓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O_2浓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四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鸭舍内不同位置环境质量参数存在差异,综合考虑能耗及舍内环境参数对蛋鸭产蛋性能的影响,开启12台风机可以取得最佳的舍内环境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封闭式猪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改善猪舍内环境,试验在夏季和冬季进行,每个季节选取3栋建筑结构完全相同的产仔哺乳舍,每天测定6:00、11:00、18:00哺乳仔猪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冬季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夏季舍内温度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06:00时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06:00时舍内温度极显著低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内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舍2和舍3(P0.01),舍2显著高于舍3(P0.05);舍2和舍3内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舍1(P0.01),舍2与舍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H_2S浓度各舍之间变化范围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舍3温度极显著高于舍1和舍2(P0.01),舍1与舍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最高,不同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冬季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环境质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对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环境质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鸡层叠式笼养环境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以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为研究对象,使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粉尘采样器和测氧仪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鸡舍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风速、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采取侧窗进风、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分别为19.18℃、58.75%和0.12 m/s,空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分别是2 477.22 mg/m3、3.27 mg/m3和20.23%,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下层H0.6 m、H1.3 m和H1.9 m测定点的温度显著低于上层H3.1 m、H3.8 m和H4.4 m的温度(P0.05),上层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下层(P0.05)。上层的光照强度低于下层的光照强度(P0.05),上层H3.1 m、H3.8 m和H4.4 m测定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粉尘浓度显著高于下层(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鸡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二氧化碳浓度、氧气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风速与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舍环境参数的季节性变化及参数间的相关性。选择河北省寒区4种建筑形式的奶牛舍,对温湿度、粉尘浓度和气载细菌总数分别采用连续记录法、定点定时测定法以及培养计数法进行4个季节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牛舍温度均表现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而相对湿度则表现为相反的规律,夏季所有牛舍温湿指数均超过72,寒区奶牛舍的夏季防暑需重视。牛舍内粉尘PM10和PM2.5浓度分别达28.5~211.5和1.9~44.2μg·m-3,在任何季节4种牛舍的粉尘(PM10和PM2.5)浓度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PM10季节性明显,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且PM10与温度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r=0.60),与相对湿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4种牛舍的气载需氧菌总数达1 804~4 944CFU·m-3,在任何季节各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与温度、相对湿度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温度r=0.49,相对湿度r=0.56)。从需氧菌与粉尘的相关性可知,需氧菌总数与PM10浓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0)。可见,改善牛舍环境需综合考虑温湿度、粉尘和气载细菌等环境参数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全封闭层叠式笼养蛋鸡舍环境质量和蛋鸡生产性能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从纵向看,进风端到风机端,环境温度、风速、CO_2浓度、细菌总数均显著提高;PM10浓度风机端显著高于其他监测点;湿度显著降低。2从横向看,中间过道的平均湿度和PM10浓度显著低于两侧过道。3从区域看,风机端的温度、风速、CO_2浓度、PM10浓度、细菌总数含量最高,产蛋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