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市郊县农村劳动力在1996年末实有138.95万人,人均劳力耕地0.152hm2,且耕地逐年减少,劳力逐年增多,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小学与初中占70%以上。劳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占57%左右,劳力利用率仅25%。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向第一产业农业内部结构之间转移,树立大农业现念,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然后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今后农村劳力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改变农民传统的就业观念,加快小城镇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市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难富裕。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市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使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民收人越来越高。至2004年底,全市农业人口181.55万人,占总人口的67.8%,比2000年下降7.1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占36.6%,比2000年提高9.5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人3886元,比2000年增加704元,年均递增5.1%。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信息荟萃     
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增多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18.6%;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54%,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增减相抵,2001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14%,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896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为1514万人。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下降主要原…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199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在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配置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方案,即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新增901人·a ̄(-1)~110万人·a ̄(-1),大约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5万人·a ̄(-1)~45万人·a ̄(-1)。农村劳动力一,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0年的64.9%。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特点(一)转移就业规模平稳增长。2001至2005年10月底,全省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524.03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1至10月,全省输转劳动力394.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创历史最高水平。(二)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2003年我省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的占到近96%,转向第一产业的只占4.04%。商业、饮食业、建筑业和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三)转移就业以男性青壮年劳力为主。18~40岁之间的人群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体。各年龄段所占比重分别为:18岁以下的占4.18%,18~30岁的占38.49%,30~40岁的占38.29%,40~50岁的占14.48%,50岁以上的占4.56%。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74.21%的是男性,而女性只占25.79%。  相似文献   

6.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年增加,但农村劳力仍以从事农业种植业为主。转移劳动力的68.6%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且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农村劳力转移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现,是种田效益不高的体现,是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农村劳力转移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和积累了资金,带回了市场意识、经济信息、经营经验,引回了创业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力转移中的问题必须积极扶持引导,加强组织管理。就地转移、完善转移后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值得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敏 《河南农业》2008,(7):51-51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总量和从业情况。据统计,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4752.36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127.67万人,占65.96%;从事第二产业920.91万人,占19.38%:从事第三产业703.78万人,占14.91%。  相似文献   

8.
一、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 我市地处闽南“金山角”,经济相对发达,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目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达147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较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市农村劳动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机会增加。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形成拉动效应。 三是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步入城镇,经商、创业、打工致富,冲击了农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产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虽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效显著,但也还  相似文献   

9.
宣威是一个拥有141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73.2万个,有富余劳力34万个,占农村劳动总数的46%。近几年来,宣威一直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力22.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收入10.04亿元。  相似文献   

10.
一、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 据统计,1999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市共征用农村集体土地360065亩,涉征农户3万多户,约15万农民,从被调查的550户农户情况看.征地后收入增加的占38%。收入减少的占62%,劳力去向中.有30%在当地企业务工:20%外出打工或受雇于在外经商的乡亲:20%左右从事个体经营或其它劳作;30%左右赋闲在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玉溪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经过多年的转移和输出,截止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员达2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8%。然而,在培训和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万州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采取切实措施推动这一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3万人,转移就业总数达到34.39万人,占农村从业劳动力46.3%。其中区内转移12.8万人,区外市内转移4.4万人,市外国内转移17.18万人.境外转移0.0l万人;各类培训农村劳动力18226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4697人,结业13775人.实现转移就业12250人,就业率达到88.9%;劳务总收入1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南朝鲜经济增长很快,大量人口因此而由农村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65年的55.1%迅速降低到1985年的21.1%,农业劳动力发生了老龄化和不足等问题,为了弥补农业劳力短缺和降低作业成本,南朝鲜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全力位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2000年,全县实现农村三业总产值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其中非农产业贡献份额分别达71%和68%;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21万人,占劳力总数的60%。 1 强化农业,延伸农业,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迅速向种田能手集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至2007年底,南湖区城市化水平达63%,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0%,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8%。目前,已有农业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场)4002户。  相似文献   

16.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人,增长8.8%。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3.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社会经济规律,我们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应该顺应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民技术推广培训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而且主要人口在农村。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具有数量多、文化层次低、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从事着分散的农业生产等特点。近年来,一大批文化知识和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农民又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农村直接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平均年龄增大、女性居多、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吸纳农业科技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技术培训任务艰巨 当前农村技术培训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8亿,除了农业需要劳动力1.7亿,而外出的农民工1.6亿,还有约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每年还新增劳动600多万需要转移就业。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3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之一。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排列与组合,流动与转移,以及在各产业部门中的配置状况等等,都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近代历史的发展表明,一部分农业劳力向非农劳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力占社会总劳力的比重多少,在相当程度上可反映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研究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在于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利  白雪  李涛 《油气储运》2009,(12):10-12
安丘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农村劳动力总数达45.6万人。到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50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占57%,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