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内蒙白绒山羊为父本,甘肃肃南县祁连乡天然放牧的河西绒山羊为母本,进行导血杂交改良。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导入内蒙白绒山羊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产绒量显著高于本地山羊。  相似文献   

2.
南疆白绒山羊是通过对当地山羊的选育和杂交改良,经过近20年的努力育成的.通过本品种选育、横交固定、饲养管理等技术的实施,培育出了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的新品种白绒山羊7.6万余只,并且建成年生产种羊达1 000只的种羊生产基地.采取边培育边推广的方法,使阿克苏地区绒山羊平均个体产绒量达175.6 g,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河西绒山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绒山羊原始品种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的地方品种,来源无确切考证,有学者把它划归于西藏山羊类群,以黑、白色为主,是国家最早命名的优秀地方品种,属绒、肉、皮兼用型.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南北两山地带.1998年全河西地区存栏72.86万只,占全省山羊总数的24.66%,饲养量达90.55万只.在几十年的改良选育过程中,经过多次经济杂交、级进杂交,尤其是1996~1998年由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主持,组织河西绒山羊主产区的天祝、肃南、肃北等县实施的"河西绒山羊选育提高研究"项目,使河西绒山羊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肃南县河西绒山羊杂交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绒山羊是我国著名的山羊品种,是我省宝贵的畜禽品种资源,我县是河西绒山羊的主要产地之一。利用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公羊及肃北白绒山羊公羊与本县河西绒山羊进行杂交,获取杂种优势,是张掖地区科技处的科学发展基金项目,也是绒山羊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本试验...  相似文献   

5.
南疆白绒山羊是通过对当地山羊的选育和杂交改良,经过近20年的努力育成的。通过本品种选育,横交固定,饲养管理等技术的实施,培育出了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的新品种白绒山羊7.6万余只,并且建成年生产种羊达1000只的种羊生产基地,采取边培育边推广的方法,使阿克苏地区绒山羊平均个体产绒量达175.6g,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绒山羊为父本,河西绒山羊为母本,进行了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导入内蒙古白绒山羊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产绒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绒山羊在我国有多个种群,适应着不同的生态地区。目前,我国培育出的27个山羊品种中可用于产绒的品种达13个,其中,经过系统选育并达到遗传稳定的优秀品种有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白山羊、罕山白绒山羊、河西绒山羊及高原型藏  相似文献   

8.
对绒山羊体重和毛被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引言 辽宁绒山羊是著名绒山羊品种,其产绒量在我国诸品种中名列前茅。自70年代后期,北方许多省区引入此种山羊对当地土种山羊杂交改良,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果。据有关文献资料,辽宁绒山羊与引入地土种山羊的级进杂交1代和2代的产绒量都较土种或上代杂种明显提高,级进2代产羔中,白色个体占80%左右,毛色已不是主要育种问题。 陕北榆林是引入辽宁绒山羊较早,杂交改良工作成效较显著的地区之一,其中心改良区已生产出级进2代,3代及一些横交后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立陕北白绒山羊新类群的育种工作,同时,当地农民还从邻近的内蒙古乌审旗引入数千只内蒙古白绒山羊纯繁。目前,一项迫切的工作是对该地区改良羊群的毛被和  相似文献   

9.
河西绒山羊和内蒙古白绒山羊生存环境相同,前者产绒量低,绒品质好,后者产绒量高,绒品质相对较差。本文旨在评价内蒙古白绒山羊与河西绒山羊杂交对后代产绒量和绒品质的影响。从河西绒山羊主产地平山湖测定11只河西绒山羊、1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和10只杂种产绒量,采集颈部山羊绒测定细度、含绒率和长度。测定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与内蒙古白绒山羊杂交后,杂种后代平均产绒量比河西绒山羊提高了23.43%。杂种后代的山羊绒平均细度比河西绒山羊粗0.32μm,比内蒙古白绒山羊细1.64μm。杂种后代山羊绒长度比河西绒山羊增加5.85mm,比内蒙古白绒山羊增加2.90 mm。  相似文献   

10.
山羊是青海省重要而宝贵的畜禽品种资源之一,山羊养殖业是青海省养羊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3年青海省饲养山羊数量达315.7万只,其中以海西州柴达木地区饲养量最多,约为60万只。山羊品种除藏山羊、柴达木土种山羊和新培育的柴达木绒山羊外,还包括一些杂交改良羊和为数不多的引进品  相似文献   

11.
河西绒山羊原始品种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的地方品种,来源无确切考证,有学者把它划归为西藏山羊类群,毛色以黑、白为主,是国家最早命名的优良地方品种,属绒、肉、皮兼用型。经过几十年的改良选育,河西绒山羊不论是个体品质或群体数量均达到了培育目标,主要生产性能与辽宁绒山羊、内蒙  相似文献   

12.
利用罕山白绒山羊种公羊和辽宁绒山羊种公羊分别与本地母羊进行杂交 ,观察罕山白绒山羊的遗传稳定性 ,其结果表明 :罕山白绒山羊改良本地山羊与辽宁绒山羊改良本地山羊具有同样的良好效果 ,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杂种绒山羊横交选育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德市从1998年即开始规模引进辽宁绒山羊,对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是河北省绒山羊重点改良区之一。至1993年底,累计改良土种山羊60.5万只,产活各代杂种羔羊49.2万只,杂种羊年末存栏25万余只,其中二、三代羊达8.5万只。级进到第二、第三代的杂...  相似文献   

14.
辽宁绒山羊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绒山羊是我国列入<中国羊品种志>的3个绒山羊品种之一,是分布在我国辽宁省东南部环渤海周围地区的1个地方优良山羊品种.以产绒量高、绒质好而著称,被誉为"中华国宝".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已被国内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4个县(市、旗)引种,累计推广数量达30余万只,用以改良各地低产绒山羊或培育新的绒山羊品种,为我国绒山羊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区山羊地方品种只有一个 ,即河西山羊 ,本区各县市都有分布。 2 0 0 0年底全区山羊存栏达 2 2 35万只 ,能繁母羊10 16万只。河西山羊适应性强 ,是一种毛、绒、板皮、肉、奶综合利用的地方原始品种 ,其成年公羊产绒量平均为 30 4 1g ,农区公羊产肉 12 5kg左右 ,牧区公山羊可宰肉 10kg左右。一般性成熟为 6月龄左右 ,初配年龄在周岁半左右。为提高河西山羊的产肉性能 ,我区从 1999年开始 ,引进陕西麟游县布尔山羊冻精与本地河西山羊进行经济杂交。截止目前 ,已引进冻精 110 0 0粒 ,杂交改良本地河西山羊 2 4 91只 ,产布河F1杂种羊…  相似文献   

16.
引进国内优良的绒用品种内蒙绒山羊改良陕北黑山羊的工作,历经20多年的改良推广与巩固提高,现已进入横交选育阶段.全县现累计生产白绒山羊改良羊132.12万只,目前存栏18.02万只,占山羊总数的72%,基本上实现了改良化.改良羊被毛白色,生长发育快,羊绒品质好,产量高,被养羊界和毛纺界所公认.本文分析历年来的普查鉴定资料,与土种山羊进行比较,以阐明其改良的程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天祝县绒山羊是河西绒山羊的一个分支.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周岁柴土F1和阿土F1比土种周岁山羊每只增绒50 g,增肉1.2kg以上,多增产值23.2元,各项繁殖生产指标有明显提高,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柴达木绒山羊和阿白绒山羊改良当地土种山羊。  相似文献   

18.
都兰县从1986年开始进行绒山羊杂交改良。目前全县可供改良的当地柴达木型母山羊6.4万余只,按1:50的公母比例进行本交,需纯种公山羊1280只,引进价以400元/只计,需投资51.2万元。而盖县绒山羊从海拔1121m的温暖湿润的辽宁运到高寒干旱的地柴达木盆地,草料急剧变化,适应性较差,抗病能力低,造成大量死亡,经济损失可观,对我县绒山羊改良进程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种用山羊的不足,提高优良种羊的利用率,我县在巴隆乡托托村进行了山  相似文献   

19.
辽宁绒山羊引入高海拔地区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山羊是我国高寒地区的一个原始地方品种,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等地,以盛产开士米(Cashmere)著称。但其体型较小,产绒量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其产绒性能,1993年5月甘孜州白玉县从陕西省甘泉县引进辽宁绒山羊36只(其中公羊27只,母羊9只),拟对藏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白玉县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辽宁绒山羊在当地的适应性是引种成败的关键。因此,对辽宁绒山羊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的研究,为该品种开展杂交改良的可行性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轮台县绒山羊品种改良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绒山羊生产大国,基因资源丰富,现已育成辽宁绒山羊、阿尔巴斯绒山羊、新疆博格达绒山羊、南疆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等绒山羊新品种,同时也是山羊绒生产大国和原绒产量大国,山羊绒是我国唯一可以左右世界市场的畜产品。绒山羊主要分布于生态条件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新疆培育了博格达白绒山羊和南疆白绒山羊,山羊数量达500多万只,产绒量占全国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