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为探讨小豆种植过程中氮素的合理施用方式,采用随机区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及硝化抑制剂对小豆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豆始花期追施普通氮肥的处理,收获后植株鲜质量、干质量、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比基施处理高2.7%、3.7%、5.6%和1.9%,且鲜质量、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且追施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分别比基施处理高7.4%、23.6%、15.6%和17.2%。基施氮肥同时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的小豆鲜质量、干质量、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不配施硝化抑制剂的处理高2.8%、10.1%、6.8%和6.9%,且均差异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分别比不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提高26.6%、28.5%、1.9%和20.1%。始花期追施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的以上指标(鲜质量除外)与不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差异不明显。因此,小豆种植过程中,不施硝化抑制剂时推荐氮肥追施,施用硝化抑制剂时推荐氮肥基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缓释氮肥类型和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云南省饲用 玉米绿色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玉米品种桥单六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单施尿素、含 DMPP 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和含聚谷氨酸缓释氮肥分别与尿素按 2 ∶ 8、4 ∶ 6、6 ∶ 4 配施 8 个处理,研究同一 施氮水平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含 DMPP 硝化 抑制剂缓释氮肥与尿素 6 ∶ 4 配施处理的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其他 处理,收获期最大鲜草产量为 84.62 t/hm2 ,最大干物质量为 25.35 t/hm2 。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A60 处理粗蛋白 含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 44.33%、48.84% 和 61.84%。【结论】含硝化抑制剂 DMPP 的 缓释氮肥与尿素 6 ∶ 4 配施较其他处理可显著提高饲用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饲用玉米鲜草产量和干 物质量的积累,并且提高饲用玉米的品质和氮素利用率,为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3.
利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较低肥力菜田土壤上不同施肥量及减量施肥配合不同氮素调控剂处理对油菜生长、硝酸盐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根施调控剂还是不同叶面调控剂处理都有效提高了油菜的生物学产量;根施双氰胺复合硝化抑制调控剂(根调)以及叶面喷施调控剂1和调控剂2处理显著降低了油菜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达到62.8%、70.3%和73.4%;根调和叶面喷施肥+扩展剂调控处理也有效地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根调以及叶面调控剂处理下氮肥利用率大幅提高,尤其是根调处理下最高达到61.0%,氮素表观损失量降低,根调处理下最高达68.4%。以上结果说明,较低肥力菜田土壤适量施肥条件下,氮素调控剂如双氰胺复合硝化抑制调控剂的合理施用在保证蔬菜产量基础上,不仅有利于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而且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肥料氮素环境损失量。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播期对甜菜氮同化及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实验实习基地以甜菜品种KWS0143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个播种时期:4月7日(S1)、4月14日(S2)、4月21日(S3)和4月28日(S4),比较分析播期对甜菜氮代谢关键酶、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块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推进,各播期叶片及根系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变化趋势相似,但不同播期间存在差异。叶丛快速生长期,S1与S2处理的叶片及根系NR、GS和GOGAT活性均显著高于S3处理;糖分积累期,S4处理叶片各关键酶活性较S3处理显著升高,S1与S2处理块根各关键酶活性较S3处理显著升高;S1处理氮素积累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S2处理下块根产量、地下部干重与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综上,在此试验条件下4月14日播种可有效促进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甜菜氮素同化进程,提升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块根产量。  相似文献   

5.
猪粪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肥有机肥在农田的配施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较好的效果,还提升了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为此,为明确猪粪化肥配施对南方典型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双季稻田系统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4个处理,即不施氮肥处理(N0)、50%化学氮肥处理(1/2N)、100%化学氮肥处理(N)和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1/2N+M)。测定了稻田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水稻氮含量并计算氮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定位试验开展后第5~6年,猪粪替代50%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100%化学氮肥处理显著提高15%;而不施氮肥导致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达20%。猪粪化肥配施显著增加晚稻季土壤铵态氮含量。水稻氮肥吸收主要与氮肥用量、土壤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成正相关。2年内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显著提高了晚稻季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提升幅度分别为9.2%~18.0%和19.6%~43.0%,且水稻产量略有提升。早稻季猪粪化肥配施较全量氮肥水稻籽粒产量、水稻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或出现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双季稻体系猪粪替代50%氮肥可提高晚稻季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化肥施用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对夏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减施水平下添加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累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施20%并添加硝化抑制剂不影响玉米植株各器官及总干物质的累积量,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及植株的总氮吸收量未出现下降趋势,其产量与正常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的氮素转运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减氮20%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最高,分别为62.41 kg·hm-2和44.54%,对籽粒氮素贡献率达33.96%。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平均为58.94 kg·kg-1;每生产100 kg籽粒平均需吸收纯氮1.96 kg,以减氮10%处理最高。综合玉米产量、氮素转运累积和利用等因素,在常规施氮的基础上氮肥减施20%,并配施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既能够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又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高效利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究控释尿素不同施肥深度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明确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实现高产、高效、稳产的适宜施肥深度。【方法】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氮肥(CK)、地表撒施(DP0)、沟施深度5 cm(DP5)、10 cm(DP10)、15 cm(DP15)、20 cm(DP20)、25 cm(DP25)7个处理,系统研究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在施用等量控释尿素条件下,施肥深度均对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随基施深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2013年和2014年夏玉米产量与施肥深度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2年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肥深度分别为12.5 cm和12.2 cm,而实际生产中DP15处理产量最高,DP15和DP10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较CK分别显著增产16.72%和16.50%(P<0.05)。与DP0处理相比,随施肥深度增加,夏玉米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以DP10处理最大,分别为61.91%和6.68 kg·kg-1,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以DP15处理最高,分别为47.27 kg·kg-1和46.97%。施肥深度在10 cm和15 cm 较地表撒施(DP0)能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且减少氮素损失,花后氮素积累量2年均值增加38.93%和41.88%,促进了植株花后氮素积累量,并且分别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总吸氮量20.45%和22.36%。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夏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成显著正相关,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施氮量为225 kg N·hm-2时,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深度控制在10—15 cm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最终获得较高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可作为夏玉米控释尿素种肥同播的适宜施肥深度。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运移情况,旨在了解氮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表明,合理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各器官中的氮素含量;氮肥利用率常规量施氮极显著高于高量施氮者。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 var. glabrescens)覆盖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不施氮肥(N0)、单施氮肥(N1)、豆科绿肥半量还田配施氮肥(N2)、全量还田配施氮肥(N3)处理下春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与转运、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残留~(15)N的当季回收率。结果表明:绿肥覆盖还田配施氮肥处理(N2、N3)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比单施氮(N1)处理的有所提高,且叶、籽粒和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N1处理的,但茎、叶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与N1处理的无显著差异;与N1处理相比,绿肥覆盖还田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或明显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但土壤残留~(15)N当季回收率(28.13%~31.4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种绿肥覆盖还田处理对玉米产量、植株氮素吸收与转运、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15)N回收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生物炭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潜力与价值,探究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处理(N)和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处理(NS),以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施炭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促进灌浆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增加玉米灌浆期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增加玉米的百粒重6.03%,提高玉米产量9.06%。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特征有显著正效应,从而促进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可见,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土壤添加剂对太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选用生物炭、微生物菌肥和硝化抑制剂三种土壤添加剂作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单独施用及两两组合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肥期田面水养分动态、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添加剂处理均可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并表现出增产效果,生物炭添加处理、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及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组合处理水稻产量分别较施肥对照处理提高了57.5%、66.1%和45.4%。各添加剂的施用对植株吸氮量的影响不显著,仅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显著提高了氮回收效率,但是所有添加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生理效率,生物炭处理和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效果最佳,各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的磷素吸收利用没有影响。微生物菌肥单施处理提高了水稻基肥期田面水氮浓度,而其他处理则表现为显著降低,特别是与生物炭的组合处理;蘖肥期各处理对田面水氮浓度影响不大;穗肥期除生物碳与菌肥配施处理外,其他各添加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田面水氮浓度。添加剂处理还略微增加了基肥期和穗肥期的田面水总磷浓度,但差异不显著。各添加剂处理对收获后土壤肥力指标没有影响。综合产量、氮肥吸收以及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可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有效降低水稻生育前期氮素流失风险,缩短养分流失风险期,并能维持土壤肥力,值得应用于太湖流域稻田的面源污染控制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缓释尿素减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为缓释氮肥在玉米减氮增效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在常规施氮(普通尿素,施氮250 kg/ha)基础上,设减氮20%和40%的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基于土壤氮供应和植株氮吸收动态、光合特征、氮同化关键酶活性及产量构成,评价缓释氮肥在玉米种植中的减氮增效潜力。【结果】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20%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变化(P>0.05),但显著增加了收获指数(P<0.05,下同);而减氮40%后玉米显著减产20.6%~22.5%;各减氮处理均导致地上部氮吸收量显著降低,减氮20%缓释尿素处理各生育期的地下部氮吸收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减氮20%处理显著增加了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减氮40%处理的氮吸收总量、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下降。氮同化酶中谷氨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对减氮敏感,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8.6%~61.0%和13.8%~29.7%。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4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苗期除外);减氮20%处理显著增加了各生育期的铵态氮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生物量、收获指数、氮吸收总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氮利用率及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秃尖长、谷氨酸合成酶及大喇叭口期和抽穗期的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谷氨酸脱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谷草转氨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氮20%后,施用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均可维持玉米产量,而减氮40%后玉米产量大幅下降;与普通尿素相比,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无显著的减氮增效优势。导致减氮后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氮吸收总量、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辽北地区土壤肥力水平,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T1)、牛粪+不施氮肥(T2)、秸秆还田+不施氮肥(T3)、常规氮肥(T4)、牛粪+常规氮肥(T5)、牛粪+减氮15%(T6)、秸秆还田+常规氮肥(T7)、秸秆还田+减氮15%(T8)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氮肥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和牛粪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T4相比,T5、T6、T7和T8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46.43%、39.88%、12.68%和11.07%,全氮含量显著提高2135%、17.57%、15.68%和12.79%。T5和T7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T4处理显著提高6.07%和3.15%,T6和T8处理与T4处理的籽粒产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5、T6和T8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较T4处理显著增加7.09%、12.94%和6.94%;T6和T8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T4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9.03%和17.24%。综上,施用玉米秸秆和牛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氮肥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而且减氮处理未能降低土壤肥力及籽粒产量。综合来看,T5、T6处理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辽北地区合理土壤培肥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控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6年在安徽颍上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氮肥(CK)、 农民习惯施氮(CN)、100%N量控释氮肥(CRN1)、60%N量控释氮肥+40%N量普通氮肥(CRN2)、85%N量控释氮肥(CRN3)和70%N量控释氮肥(CRN4)6个处理,研究了控释氮肥用量及与普通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控释氮肥均能提高玉米产量和产值,CRN2较CN显著增产13.74%,CRN1增产4.84%,CRN3与CN产量相当.控释氮肥通过提高玉米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以CRN2最高,CRN1次之,均显著高于CN.农学效率CRN2显著高于CN,CRN1高于CN,生理效率CRN2高于CN.偏生产力控释氮肥处理均高于CN.氮肥效益以CRN2最高,比CN增收758元/hm2.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肥效益指标考虑,夏玉米种植上以控释氮肥配施普通氮肥效益最佳,其次为100%N量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减氮15%施用控释氮肥不减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酸性红壤氮素转化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施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酸性土壤改良及氮素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以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添加水稻秸秆、稻壳及木屑3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开展为期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化学肥料(F)、水稻秸秆生物炭+化学肥料(B1)、稻壳生物炭+化学肥料(B2)、木屑生物炭+化学肥料(B3)共5个处理,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稳定氮肥和普通氮肥在黄山贡菊上施用效果的差异。[方法]2016年通过在安徽歙县布置黄山贡菊不施氮(CK)、100%N量普通氮肥(CN)、100%N量稳定氮肥(SN1)和80%N量稳定氮肥(SN2)田间试验,研究稳定氮肥用量对黄山贡菊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80%N量稳定氮肥与100%N量普通氮肥施用效果相当,能够达到节本增效目标。100%N量稳定氮肥能提高贡菊产量,显著提高贡菊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较普通氮肥增产6.9%,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6.08百分点,农学效率显著提高0.35 kg/kg,收益增加6.5%。[结论]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来看,100%N量稳定氮肥在黄山贡菊上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应用腐殖酸减肥对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玉米主栽品种"鑫鑫1号"为试材,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MY)、减肥10%(MY-10%)、减肥20%(MY-20%)、减肥30%(MY-30%)、减肥40%(MY-40%),其中减肥处理配施不同量腐殖酸。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状况、氮素吸收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肥料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MY-20%处理表现最佳,株高、鲜重、干物质、SPAD值分别较MY增加6.83%~17.97%、14.85%~75.39%、1.62%~26.12%、0.21%~4.60%;茎秆和籽粒氮累积量增加0.32%~20.45%、10.00%~11.59%;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氮肥利用率分别较MY增加7.60%、58.47%、32.27%、18.52%、51.61%。综上,腐殖酸与无机肥料混施增产效应因配比不同而异,减量施肥20%显著提高产量。研究结果为我国化肥减施提供合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人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20.
肥料增效剂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肥料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玉米生产节本增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每1kg土中N、P、K肥施用量分别为:0.368、0.235和0.350g,设常规施肥处理(T1),另设5个增施处理(T2-T6),按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分别增施2mL不同肥料增效剂(F1-F5),收获期测定玉米籽粒、苞叶、秸秆、根系等全N、P、K养分含量及玉米的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结果】与常规施肥T1处理相比,增施增效剂处理玉米鲜苞重增加12.0~17.50g/盆,增重4.3%~6.2%,玉米籽粒重增加3.9%~6.9%;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增幅为4.97%~6.65%。玉米植株各器官(秸秆、籽粒、苞叶+穗轴和根)氮养分吸收量均显示施用增效剂处理优于对照,增幅为:秸秆20.60%~37.00%;籽粒7.20%~13.15%;苞叶+穗轴12.43%~30.94%;根3.13%~37.75%。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与单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5.0%~7.2%。【结论】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肥料增效剂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