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导读     
<正>杨才等对我国燕麦产业"一链三环九点"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解读,提出育种、栽培、加工三个环节的完整产业化链条,并针对每个环节细化出三个支撑点:即育种环节的育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创新性研究,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及不同用途燕麦新品种选育;栽培环节的耕作栽培技术,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技术及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加工环节的初级加工产品研发,深加工  相似文献   

2.
冀北燕麦种植及利用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燕麦分布,燕麦营养、饲用等用途进行描述,总结了华北燕麦育种技术的研究、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绿色无污染的原因,对燕麦的加工产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麦稻稻三熟栽培,是我国南方稻区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候资源,发挥水田生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但应相应地增加有机质肥料与化学肥料的投入,麦稻稻三熟才能获得高产。但是对不同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的三熟栽培下的肥料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怎样?三熟高产的地力如何保持平衡都有必要进一步阐明。本文以台州地区水稻土土壤养分动态监测点的6年(1982~1987年)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所得的结果较为接近大田实际。5个监测点都是麦稻稻三熟种植,一个点是肥稻稻二熟种植。这些点的作物品种、栽培技术措施和施肥等都从当地  相似文献   

4.
燕麦是一种特色作物,其加工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从燕麦"三熟"加工的机制性原因及加工前后的理化变化、燕麦在主流食品中的应用技术、燕麦米与燕麦粉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燕麦β-葡聚糖的测定方法、燕麦产品相关标准规定、不同燕麦品种的加工特性研究、燕麦的营养保健功能、燕麦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工技术、燕麦深加工技术等9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促进燕麦产业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析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燕麦育种经历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育种水平和代表品种,同时还对我国目前燕麦育种的目标从三方面分九个切入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木薯是福建省继甘薯、马铃薯后第三大薯类作物。笔者首先介绍了木薯的起源和分布、国内外木薯生产现状和利用途径。其次,针对目前木薯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和评价了福建省发展木薯产业的可行性。最后对福建发展木薯产业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积极引进、加快应用木薯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二是:引进高产、耐寒的木薯品种,扩大种植范围;三是:制定和推广适应福建省木薯高产栽培技术;四是:探讨木薯综合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团队始建于1965年,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工作。50多年来,经过几代大豆科研人的刻苦钻研、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国内大豆育种研究的优势单位。从遗传育种方法的探索、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结合振兴大豆产业政策、科研生产需求和自身优势,找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并提出今后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以期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大豆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麦套夏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夏花生,扩大小麦、花生两熟制是提高两熟单产特别是花生单产的关键。我们承担由山东省科委下达的“麦油两熟双5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和生育特点研究”课题,经专家测产验收,滕州市基点103.4亩麦行套种夏花生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518.16公斤,百亩规模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创麦套夏花生高产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推广水旱多熟高产高效轮作模式,能促进城郊农民增收致富。兴义市农技站在马岭镇探索与推广"水稻-大蒜-大豆"一年三熟栽培技术,已被农民广泛接受,为更进一步加大应用,对"水稻-大蒜-大豆"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孙智开  王石惠 《种子》1998,(4):44-46,80
回顾冬小麦早熟性发育及其遗传与育种研究主要进展,其中包括早熟品种的发育类型,早熟性状的表现,熟性遗传,叶穗花的发育生物学,贵州生态区早熟高产育种理论及其模式途径等。  相似文献   

11.
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熟棉适于麦(油)后直播,实现粮棉一年两熟,对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早熟性的遗传特性、早熟相关QTL定位、早熟相关基因挖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早熟棉的发展与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介绍了早熟棉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生产示范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早熟棉育种的研究展望,为我国早熟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粱产业工程技术研究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决制约中国高粱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工程技术问题,通过研究分析高粱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剖析高粱产业工程技术研究的现状问题,进而探讨高粱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研究对策,针对性的提出7个对策:高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高粱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高粱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旨在推动中国高粱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豆栽培技术在生产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高产、优质是大豆科研工作者育种奋斗的目标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同时,选择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是保证大豆能够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今后大豆产业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全面鉴定研究,对引自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的12个甘薯品种(系)作出了评价。研究认为,上述品种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甘薯品种资源库,一些品种的优良性状可供我国甘薯育种利用。尤其是对食用优质塑品种的选育。综合评定认为:CN1108—13(优质、高产型)。AIS0122—2(优质、低干、高产型)和CN1038—16(中干、高产型)三品种利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木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中国木薯选育种研究,就中国木薯产业发展需求,育成的主要木薯品种以及国内外木薯育种策略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育种策略在木薯育种应用上的优缺点,指出了下一阶段中国木薯育种的主要目标,并为中国木薯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十三五”期间,中国木薯产业将围绕“能源化、食用化、特用化、效益化、国际化”的目标进行,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木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玉米栽培现状与发展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重庆市玉米当前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出了发展玉米栽培的对策:即围绕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量,针对不同生态条件、不同生产水平,深入研究和推广超高产、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理论上研究高产群体中个体间多器官相互关系,提高群体质量途径、诊断技术和定性、定量促控措施,建立玉米超高产、高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高粱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粱不仅能被食用,还有助于为酿酒行业提供重要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高粱种植热情。高粱米含有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淀粉等对人体十分有益的成分,可用作酿酒、制作成淀粉糖、酒精,高粱的穗可制作笤帚等。我国白酒酿造业将优质酒用高粱品种的培育作为该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分析了贵州酱香型白酒用糯高粱育种中存在的种质资源贫乏,以及符合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缺乏等问题,从育种资源材料选择和育种技术两方面提出加强贵州酒用高粱育种的对策,为贵州省酒用高粱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丽敏 《种子世界》2021,(12):0033-0035
花生在我国始终是黄金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花生产业时,应不断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优质花生生产模式优化。在不断推广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时,可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把控,进而有效促进花生产业丰产增收,促进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良好效果。其优质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帮助我国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是实现花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优质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实施内容,并根据栽培技术模式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中国木薯选育种研究,就中国木薯产业发展需求,育成的主要木薯品种以及国内外木薯育种策略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育种策略在木薯育种应用上的优缺点,指出了下一阶段中国木薯育种的主要目标,并为中国木薯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十三五"期间,中国木薯产业将围绕"能源化、食用化、特用化、效益化、国际化"的目标进行,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木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邵广忠 《种子科技》2023,(10):34-36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产育种是玉米实现优质栽培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模式和结构逐渐优化与调整,加之玉米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玉米高产育种、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尤为必要。基于此,文章研究了玉米高产育种与高效栽培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