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好地发挥"华粳8号"的产量优势,现进行直播、机插、人工移栽3种稻作方式对"华粳8号"生育特性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华粳8号"作为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产量虽较高,但生产过程较为繁琐,成本较高;而采用机插、直播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也能取得高产、高效的效果,且种植便捷。  相似文献   

2.
华粳7号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经3年种植后,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适合机插秧轻简栽培的特点。针对射阳县沿海滩涂实现了土地集中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现状,选用华粳7号水稻品种进行机插秧,采取培育健壮秧苗、把握机插质量、抓好大田管理等措施,能实现优良品种与先进的稻作技术的优势重组。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成的水稻品种华粳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华粳5号常规移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进行比较研究,采集了3种种植方式的农艺、经济性状、产量、投入(包括物料成本、机械作业费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等因子。结果表明:华粳5号3种种植方式的产量以机插为最高,常规移栽次之,直播产量最低;投入成本以直播栽培最低,机插次之,常规移栽最高;单位面积效益以机插最高,直播次之,常规移栽最低。由此可见,种植方式以机插在生产中最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华粳5号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通过设置8种不同磷肥施用量及运筹处理,研究其对华粳5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同时探明适合大田种植的最优磷肥施用方案,旨在为其超高产栽培及科学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粳稻新品种“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了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华粳5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华粳5号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方法]开展华粳5号不同密度机插试验、高产示范方研究。密度试验株行距分别为30.0 cm×15.0 cm、30.0 cm×13.3 cm、25.0 cm×12.5 cm、25.0 cm×12.0 cm、20.0 cm×13.5 cm。[结果]华粳5号分蘖性中等,机插密度以25.0 cm×12.0 cm较为适宜;基蘖肥与穗肥氮施用比例以7∶3最佳,促早发,中期控群体,后期攻大穗,容易获得高产。[结论]该研究可为华粳5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粳稻南粳44不同稻作方式产量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高产、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南粳44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进行的不同稻作方式的栽培概况及产量表现,并初步总结出南粳44不同稻作方式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该试验采用了宁粳4号、连粳11号等18个在本地有一定推广应用面积的品种,采用不同的稻作方式进行栽培管理,对其产量水平及生育期、抗逆性进行考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条件下,宁粳4号、连粳11号生育期适宜,株高适中,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表现最好;毯苗机插条件下,连粳11号、宁粳4号综合表现最好;抛秧条件下,连粳6号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江苏农垦近3 a大面积种植主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在新洋和东辛共选择20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连续3 a的品比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AMMI模型等方法对品种的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产量构成因素,新洋点盐城南片地区宜选择水稻品种有淮稻5号、华粳8号、盐粳16、南粳9108、华粳5号、苏垦118;适宜东辛点种植的稳定性好、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有华粳5号、临稻16、苏秀867、连粳7号。  相似文献   

10.
袁平  曹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80-6582
[目的]开展了连粳7号不同稻作方式比较试验,使其在徐州市产量结构和稻作方式达到完美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超级稻的增产和增收效应。[方法]结合徐州地区近几年的栽培方式,系统比较4种稻作方式(机插秧、抛秧、手插秧、直播)对连粳7号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茎蘖动态和产量都有不同影响。产量上,手栽稻和抛秧稻相当,分别为9 756.0、9 700.5 kg/hm2,机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抛秧稻,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仅为8 613.0 kg/hm2。纯收益上,抛秧最高,达14 781.0元/hm2,其次为机插秧13 438.5元/hm2,手栽稻再次为12 766.5元/hm2,直播稻最低为12 243.0元/hm2。[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水稻机插和抛秧,改直播为商品化育秧,从而达到控减直播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快灌南县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促进水稻新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征集连粳11号、连粳7号、连粳15号、华粳5号、华粳9号、金粳698、徐稻9号、天隆粳6号、圣稻19等水稻新品种进行试验栽培,生产过程中确保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到位,充分挖掘每个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抗逆性及丰产性,明确其利用价值,为本地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华粳1号"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粳1号"系江苏农垦大华种子集团公司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试,平均亩产达628 2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 04%.2001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达615 5kg,比"武育粳3号"增产6.4%.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调查,初步探索出"华粳1号"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适合宿迁市种植的优良粳稻品种,促进宿迁地区粮食生产发展,于2020年开展了粳稻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华粳9号、南粳5718、南粳2728、华粳5号、南粳518、连粳15号在生育期、株高、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在宿迁市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华粳5号(原名华粳14018)系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该品种在多年的试验、示范种植中,表现出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熟期适中等特点,适宜在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插具有节省秧田、节约肥水、节省劳力、高产稳产等优势。在我国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随着科技进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稻机械化栽插将逐渐取代传统人工插秧,成为主要稻作方式。水稻栽插机械化,对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稻作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淮北地区是江苏水稻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新品种引进筛选及相关专题试验,集成了以连粳7号、宁粳4号等中熟中粳为主体品种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华粳5号(原名华粳14018)系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选育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苏审稻200505.该品种2006年被江苏省确定为省水稻良种补贴品种.华粳5号在我省种植表现为高产稳产、优质、抗倒等特点.泗阳县2004年引进试种,平均产量9 694.5kg/hm2;2005年特殊的自然灾害(秧田期灰飞虱大发生,拔节孕穗后低温连阴雨)平均产量8 275.5kg/hm2,较全县平均单产增加10%.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水稻华粳5号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从培育壮秧、适期播种、大田栽插、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初步研明了机插粳稻华粳5号的生育特性和相关群体指标及产量构成,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8.
华粳6号(原名:华粳20316)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镇稻8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6年在参加省区试的同时破格参加省生产试验,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0706)。近年来,华粳6号在  相似文献   

19.
为给"光明粳5号"提供适宜的栽培技术指导,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光明粳5号"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播方式能加快"光明粳5号"的生育进程,缩短全生育期,更易获得理想的有效穗数,但在分蘖能力的发挥、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比手插方式差。只要获得适宜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两种栽培方式均能使"光明粳5号"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华粳2号特征特性,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华粳2号产量的影响,探索华粳2号在江苏东海县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华梗2号的最佳播期为5月5日左右;肥料最佳运筹为:氮肥总量22.5千克/667平方米,基蘖肥∶穗肥为5.5∶4.5或6∶4,磷钾肥用量各为7.5千克/667平方米,基穗比例均为7.5∶2.5;栽插最佳密度为2.4万穴/667平方米,行距25厘米,穴距9厘米。其中,扩行缩穴既能改善中后期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性、减轻病虫害、提高成穗率,又能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