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2007~2008、2008~2009年连续2年对小麦进行3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CK:浅旋耕(少耕)作业模式,耕深12 cm,耕后耙;1耕(松耕)1耙:耕深20 cm,耕后旋耕;浅旋耕(少耕):耕深12~14 cm。[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有所差异;适当深耕,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特性,提高小麦出苗率及抗旱能力。对于前期持续干旱的特殊年份,深耕20 cm的耕作方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结论]寻找到淮北旱茬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为机播条件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2006,(3):21-21
一、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水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是指利用适用的水田耕整机械,按照科学的耕作规范和合理的机具配备,完成水田旱、水耕整地作业,以满足水稻插秧、抛秧等后续工序对水田的耕作要求以及水稻秧苗生长对水田的农艺要求。常见的水田耕整地主要指耕、耙、平地作业。目前  相似文献   

3.
正一、整地创造优越的土壤环境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基础,为大田科学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必须在认识土壤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适宜耕作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整地的要求。1、翻耕法翻地、耙地(包括旱耙、水耙)、平地是常规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耕层较深,但存在漏耕、土块破碎程度差、田面平整难度大等现象;耕翻的好处是,可以把麦根和杂草、杂稻种籽翻到下边,有利于充分疏松土壤,减轻病虫草害和杂稻现象。2、免少耕法主要是旋耕法,可使耕整地作业程序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4.
正半旱式稻田养鱼,是在我国著名土壤学家、西南农业大学侯光炯教授创造的水稻半旱式栽培法基础上,结合稻田养鱼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稻田耕作制。实行这种耕作制,稻田不犁、不耙、不中耕、不施肥、不用农药,即能达到显著经济效益,又能改造烂泥、冷浸、深脚田。这种耕作制还有相当的灵活性,可以有所偏重。其技术介绍如下。一、稻田的消毒和起垄  相似文献   

5.
一、整地 整地前要维修好灌排水渠,特别要解决好洼地排水,保证灌排畅通.应秋天整地.本田采用合理耕作,以旋耕为主,耕旋松结合,一般翻一年,旋耕两年,配合适当深松,实行秋季早翻、晒.要旱翻、旱整、旱耙的三旱整地,在此基础上,再用水耙水整平,以保持土壤良好结构.水整平要求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浅谈旋耕机正确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旋耕机械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正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机械的一个重要门类。我国目前的驱动型耕作机械产品有旋耕机及复式作业机、驱动式圆盘犁、耕耙犁、水田驱动耙、立式转齿耙等,但产量比较大的主要为旋耕机。1.旋耕机的使用方法1.1速度控制。对于旱耕作业来说,其前进速度应控制在2-3千米/小时,对于水耕、耙地作业来说,其速度应控制在3-5千米/小时。对于旱耕或耕作比阻较大的土壤,应将旋耕机刀轴转速  相似文献   

7.
“久免需耕”—再谈轮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久免需耕”──再谈轮耕的意义王振忠,董百舒,许学前(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化所南京 210014)(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一、耕作方式的演变过去,稻麦种植前的整地方法都是又耕又耙,即使在过湿的稻茬地也照样耕耙再加人工锄削;夏季栽稻则耕后要多次水旋,认为土壤...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细整地,确保播种质量麦田耕作整地是改善土壤条件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发挥其他农业措施增产潜力的基础。高产麦田耕作整地应做到:深耕深翻,加深耕层;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  相似文献   

9.
良机推荐     
产品说明:1GQN-140/150/160/180/200/250型旋耕机是由轮式拖拉机驱动的耕作机具.其特点是:碎土能力强.一次旋耕能达到一般犁、耙作业几次碎土效果。他适用于农田的旱耕和水耕.也适用于盐碱地浅层耕作覆盖.以抑制盐分上升.能完成灭茬除草,翻压覆盖绿肥和蔬菜整地作业.  相似文献   

10.
<正>寒地水稻生产中育壮秧是前提和基础,而后机械化耕整地和田间管理是关键,机插秧质量、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1本田耕整地1.1整地与清理工作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畅通。修建方条田,实行单排单灌耕翻地,耕深15cm~18cm;采用耕翻、旋耕、深松及耙耕相结合的方法。5月上旬放水泡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旱整地要旱耙、旱平、整平堑沟,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证明,旱少耕能提高耕作质量,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水稻生育,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利于实现机械化。“以旋代翻”的旱少耕以三年为周期,实行“二旋一翻”为宜。“以耙代翻”的旱少耕、不必轮翻,可连年“以耙代翻”。旱少耕适于草甸型水稻土、冲积型水稻土等干燥的稻田。冷浆型水稻土、泥炭型水稻土等潮湿的稻田则宜行水少耕。免耕第一年确有明显的发苗壮根,促使早熟,提高产量的功效,连续搞二年亦略有增产趋势,到第三年遭致大幅度减产。土壤松软的冷浆型水稻土、泥炭型水稻土可以免耕。普耕已超出有效耕量,加剧土壤肥力减退,浪费劳力、动力、增加机耕费用。因此,应减少多余耕作,朝着少量有效耕作方向发展。多次分施的氮肥施用方法,适宜少耕、免耕,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总之,少耕法并不是农田作业的简单减少,更不是回到粗放经营,减耕的实质是用生物的、理化的因素代替机械的作用,表明土壤耕作技术向高级阶段发展,是多种农艺和现代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是以少量的土壤耕作换取大量收益的一种简便易行、经济高效的新的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传统稻作的整地质量要求多犁多耙,田平如镜,泥烂如羹.将小春作物收后免去耕、耙作业,不改变地形,仅在板田上撬窝栽秧,或不撬窝直接插秧、摆秧、抛秧的耕作法定义为免耕法;简化耕耙程序或减少耕耙次数、面积或能耗的耕作法定义为少耕法.免耕法细分为"撬窝型"、"直插型"、"固定垄沟型".少耕法细分为"以旋代耕型"、"垄作型".少免耕法是包涵了免耕法和少耕法的统称.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整地前要维修好灌排水渠,特别要解决好洼地排水,保证灌排畅通。应秋天整地。本田采用合理耕作,以旋耕为主,耕旋松结合,一般翻一年,旋耕两年,配合适当深松,实行秋季早翻、晒。要旱翻、旱整、旱耙的三旱整地,在此基础上,再用水耙水整平,以保持土壤良好结构。水整平要求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程度。二、选种良种是增产的基础,良法是增产的条件。品种选择上必须应用丰产性较好、抗病、抗倒、质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1整地整地前要维修好灌排水渠,特别要解决好洼地排水,保证灌排畅通。应秋天整地。本田采用合理耕作,以旋耕为主,耕旋松结合,一般翻一年,旋耕两年,配合适当深松,实行秋季早翻、晒。要旱翻、旱整、旱耙的三旱整地,在此基础上,再用水耙水整平,以保持土壤良好结构。水整平要求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程度。2选优良种有机水稻的种子,要选择抗逆性好、分蘖力强、偏大穗、富营养、商品性好、优质米,栽培方式为钵育摆栽。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情况随着水田机械化的不断发展,稻田的机械化耕整方法也在不断改变,目前,全省大都实行机耕,机械旱耙,结合使用518~12手扶拖拉机水平地,这种旱耙水平系列,在改善稻田耕层物理性方面明显地看到:土壤容重比水耙降低0.13克/立方厘米,氧化还原电位(Eh 值)提高113.5MV,孔隙度增加5.42%。改为旱耙作业,泡田水量比水耙节省15~20%。由于旱耙能提早作业,解决了水耙作业集中,人、畜力不足和农时的矛盾,且减轻了农机具磨损  相似文献   

16.
1LBF-40型耕耙化肥深施联合作业机由安徽省阜阳市农机研究所研制生产。该机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一次作业即可达到播种前的农艺要求,解决了耕、耙、施肥脱节和拖拉机二次压地问题。其结构合理,使用维修方便,适应性广(见图1)。主要技术参数:耕幅:40cm;耕深:16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本田耕整: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先施肥,后干耕干耙,再放水打田,做到田平、泥烂、肥均、水浅。无水源灌溉的地方,先施肥后翻耕,再耖田耙田,做到田平、泥烂、肥均。冷烂锈田采取半旱式栽培,肥料集中施在垄上。  相似文献   

18.
<正>旋耕机是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的耕作机械,因其具有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确使用和调整旋耕机,对保持其良好技术状态,确保耕作质量是很重要的。现将旋耕机正确使用与调整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蚀是造成土壤流失、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茬覆盖和传统耕作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是: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茬覆盖>传统耕作;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为:免耕覆盖>深松覆盖>耙地覆盖>传统耕;耙茬覆盖、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的抗风蚀能力要优于传统耕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田耕作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已由传统的笨犁木耙发展成以拖拉机耕耙为主,土壤耕作层的理化性状也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发生着相应变化。总体而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时效率,给抢墒抢时播种带来了较多机会,但是土壤耕层理化性状的不良变化却给小麦生长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对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现表述如下。1目前小麦生产的主要耕作整地方式目前小麦生产主要以机深耕+机耙、畜力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