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1990~1993年调查研究和探讨,玉米螟为害玉米,随虫量增加,产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因玉米螟钻蛀造成玉米茎秆折断,下部折断比上部折断损失重,当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22块时可成活玉米螟幼虫20头,其造成的为害与上部茎秆因玉米螟为害20株折断或下部茎秆6株折断,所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相仿,都与防治所需费用相等。高于这个标准就应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夏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严重,亟需明确其对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损失情况。2019—2020年,笔者通过对草地贪夜蛾在夏玉米苗期至喇叭口期发生为害田的受害株与未受害株的同田抽样对比测产的调查分析,明确幼虫在苗期至喇叭口期的自然为害损失随生育期的早晚相应增减,在苗期7~8叶、小喇叭8~9叶、大嗽叭10~11叶被害时,不防治的受害单株产量自然损失率分别为58.33%、42.47%、24.56%。根据被害株率计算,大、小喇叭期被害田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2.53%、19.96%;苗期7~8叶发生时,对3~4龄幼虫防治后,受害单株产量损失率可达14.21%,被害田产量损失率为3.41%。害虫主要通过穗粗、百粒重、单穗长度等因子影响受害玉米的穗粒重和单穗重,从而导致产量损失。生产上宜在苗期至喇叭口期,及早加强卵孵后至3龄前或钻蛀前的防治,对3龄以上高龄幼虫防治后,也应针对为害的不同生育时期及时采取综合农艺减损补救措施,以降低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主要害虫,受其为害的玉米产量损失在20%以上。国内对该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多,吴维均等(1965)提出春玉米心叶期百株累计卵块为24块或百株高峰卵块6块为心叶期玉米螟的防治指标;陆锡康等(1987)提出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卵高峰期百株卵量2块;顾成玉等(1987)根据卵量与幼虫和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一代区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  相似文献   

7.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一类棉田一般百株累计卵、虫量1500—2000粒(头),高的达5000粒(头)以上,不仅为害棉花而且为害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笔者7月1-3日在丰县、铜山县等县调查,玉米百株平均有虫98.5头,受害株率90.4%。大豆百株平均有虫95.6头,受害株率88.7%。受害严重田  相似文献   

8.
根据1962—1964年北京地区12块春播玉米地心叶期卵和卵虫(第一代)成活率資料,并参考国内对螟害与玉米产量損失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春玉米上因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产量損夫估計方法和药剂防治的参考指标。心叶期卵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7.4±2.9%,卵块的脫落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幼虫期的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5.64±0.89%。这两个平均成活率的变異系数都比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百株着卵量与成长幼虫数是相关的。故可职利用卵和幼虫的平均成活率由着卵密度来估計成长幼虫密度。心叶期卵和幼虫的合計平均成活率及其标准誤为3.4±0.51%。在95%可靠性时的置信区間为3.4±1.173%,卵块的平均粒数为31.7粒。若职单株平均一虫所造成的产量損失率为5%計,可用丁式来估計产量損失: 产量損失%=[(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31.7)×(0.034±0.012)]×0.05 在經济核算士,作者初步認为职損失率1.5%作为防治标准比較合适。以此推算,欲达到这一損失率,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应为28块(用平均成活率計算)至21块(用成活率上界計算)。一般可定为24块。根据心叶期百株累計卵块数与累計着卵株百分率或百株高峯卵块数之間存在的相关,百株累計24块卵,相当于累計着卵株率28%,或百株高峯卵块6块。在实践上就可以用它們作为心叶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9.
1990年6月底至7月初在北京郊区顺义县和延庆县调查发现,当小麦黄熟及收割后,麦田中的粘虫幼虫(当地的第一代)大量转移至玉米田。此时正值夏玉米喇叭口期,喇叭口中有粘虫幼虫1~4头不等,有虫株占32~40%。为此,9月5日在生防所试验小区内。做了在玉米喇叭口中释放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期幼虫防治粘虫(幼)的探索性试验。9月5日下午,在玉米的小区内,选择株高45厘米左右的玉米15株,在每株喇叭口中各投入粘虫3龄幼虫(实验  相似文献   

10.
襄南地区大量发展春玉米生产,种植面积千余公顷,玉米长势青绿,成为成片相连的绿色基地,为第二代粘虫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6月上中旬春玉米抽雄授粉期,正处第2代粘虫盛蛾期和盛卵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暴发性的食害花丝、影响授粉,植株中部玉米叶片食成疙瘩残破、甚至部分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的供应。危害株率100%,百株幼虫200~600头,多的达1000头以上,单株虫量最高达15~20头。晚上幼虫出动食害果穗花丝,嫩蕊、籽粒、叶片,白天多数幼虫躲藏在果穗花丝、嫩蕊、苞叶、叶鞘等里面,甚至白天部…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相似文献   

14.
榆树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9年,经157万亩大面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冶玉米螟的结果表明,当玉米田间螟卵发生初期和盛前期,以每亩1.1~1.5万头,分两次放蜂,卵粒寄生率为58.1~79.4%。放蜂区比未放蜂的对照区可降低被害株率41~64.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退66.6~85.9%,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每亩可挽回损失34.7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现已列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防冶玉米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dat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the incidence anddamage ofthe maize stemborer (Busseolafusca Fuller) in sorghum(Sorghumbicolor L.)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Halhale Research Centre in Eritrea during 1997 - 99. The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a splitplot design with sowing date as the main plot and fertilizer as subplots. There were six sowing dates at an interval of 15 days starting fromearly April tomid-June. There were fertilized and unfertilized subplots. Data on larval count, per cent infestation, per cent deadheart, heading and maturity dates, plant height and yield were recorded for each plot. Fertilizer had no effect on the incidence and damage of the stem borer (B. fusca).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fertilizer and sowing dates on the larval population and damage by stem borers. Sowing dat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em borer incidence and damage levels. Early sowing dates (April 1 and 15)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number of larvae, infestation, deadheart and gave higher yield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owing dates while late sowing dates (mid-May- mid-Jun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infestation and damage. The highest infestation and damage were recorded from mid-May sowings. High stem borer infestations in delayed sowing was due to the coincidence of the susceptible stage of the crop (3 - 6 weeks after germination) with high populations ofstemborer larvae fromthe first generationin late June and July. Mid- and late sown crops were also later attacked by the second generation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in September- Octob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rly planting (April)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stem borer damage on sorghum in the highlands of Eritrea.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田间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主要分布于植株中部,即玉米小喇叭口期倒3叶与倒4叶、吐丝期倒5叶与倒6叶上卵块最多,在小喇叭口期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吐丝期主要分布于叶背面,距叶尖平均距离分别为23.4 cm和35.2 cm。为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卵的调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科学防治,2018年和2019年调查了田间自然条件下玉米螟在不同品种上发生为害情况,对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玉米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重于2019年;雌穗受害程度明显高于茎秆.虫口密度在0~4头/株范围内与单稳重呈负...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估计及单株允许残留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秋玉米的产量损失,于1990年始在浙江东阳玉米研究所采用田间自然种群为害与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采取药剂控制使害虫造成一定梯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获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两个曲线方程: 春玉米:Y_1=1-[0.67 (1-0.67)×0.7558~(P 0.7)] 秋玉米:Y_2=1-[0.70 (1-0.70)×0.7767~(P 1)] P为单株玉米上平均虫量,0.7和1为最后单株玉米上允许的残留虫量(包含蛀孔),损失率分别为5.9%、6.7%。  相似文献   

19.
1977~1979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浚县玉米小斑病严重流行地区进行试验。三年来均按相同的田间设计进行。采用中等感病品种洛阳白马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间隔不同时期喷施敌菌灵保护叶面,人为地造成不同程度发病,至流行终止期,各处理间有显著不同的病情差別。产量差异亦极显著。将三年试验结果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推导出二组经验回归方程:(?)=27.82-0.1368X_1-0.1435X_2……(1)及(?)=23.48-0.1368X_1-0.1435X_2……(2)此处(?)为理论产量,X_1、X_2分别为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病情指数,而减产率(L%)则为:L(%)=(1-(?)/a)×100,此处a为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据分析,当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至9月中旬)雨量较大,为300~365毫米,灌浆至乳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日较少、为3~6时,玉米产量较高,此种情况下,应选用常数值较大的(1)式;当玉米生育期雨量较小、为160毫米左右,灌浆至乳熟期雨日较多、为15日左右时,玉米产量较低,此种情况下,宜选用常数值较小的(2)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