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再生稻不仅可以一季两收,提高种粮效益.而且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水、省药、省本的优点。我县再生稻栽培已有10多年历史,每年种植面积约2.6万亩。再生季亩产200-300公斤。2003年以来,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试验、示范,获得成功。2005年我们在夏茂镇中街村建立504亩Ⅱ优航1号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福建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742公斤,其中1.2亩高产田亩产达883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05.5公斤。全年稻谷平均亩产1147.5公斤。将我县再生稻产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将Ⅱ优航1号再生稻丰产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莆田县农技推广中心于1989年8月从台湾引进50克台农67号种子、在黄石镇江东村科技组试种三年五季,加速繁殖,1992年晚季发展达30亩,平均亩产508公斤;1993年在山区大洋乡作中稻种植,共推广1070亩,平均亩产5255公斤。据统计1996年...  相似文献   

3.
1.因地制宜,选用优种 我县1999年从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晋蓖2号和汾蓖7号两个优质品种,经2000~2002年在我县连续3年的试验示范,产量均比普通蓖麻每667平方米增产100公斤左右,最高667平方米产量达336公斤,郑庄镇八里村2000~2001年连续两年连片实施地膜覆盖15公顷,平均667平方米产量258公斤;  相似文献   

4.
<正> 临猗县历史上种植白菜型油菜,1962年引入甘蓝型胜利油菜和跃进油菜,均因不抗冻而失败。1976年,引入了低芥酸甘蓝型油菜秦油3号,种植成功,大面积推广后成效显著,为当地油菜生产提供了一个新品种。一、秦油3号的特点 1.生活力强,发育快,生长健壮,产量高。1987年在临猗县牛杜、太范两个村示范种植105.5亩,平均亩产218.5公斤,比当时推广的晋油1号亩产158公斤增产27.5%。最高亩产景同根等3户,达到250公斤以上。县  相似文献   

5.
油菜新品种“601”是浙农大选育而成的一个生长整齐.清秀、角饱、粒大,在耳春低温下结角率较高的早熟,高产甘蓝型新品种,适宜于三熟制等劳力较紧张地区水田种植。瑞安市从1986年引入试种,表现为(1)高产稳产。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100公斤以上。1988年荆谷乡七甲村连片种植108亩,平均亩产104.7公斤。高产田块亩产可达150公斤。如梅头镇良种场一丘1.13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54公斤。荆谷七甲村一丘攻关田1.2亩,平均亩产146.7公斤。  相似文献   

6.
绵新油68系四川省绵阳市新字生物科学研究所选育,2010年冬引进我乡试种,栽培方式为整畦穴播,种植面积4.5亩,平均亩产157.8公斤.比油研9号亩增11.4公斤.增幅7.8%。2011年冬,种植面积103亩,栽培方式仍为整畦穴播,平均亩产155,7公斤.比油研9号亩增10.6公斤,增幅7.3%,增产效果显著。现将双低油莱新品种绵新油68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86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莒县为出口花生商品基地,并随即进行出口花生品种及高产技术开发研究以来,筛选出鲁花3号和"78961"更换出口小花生当家品种白沙1016,种植面积10万亩,验收平均亩产250.7公斤,比前三年种植白沙1016平均亩增100公斤,其中高产示范田2941.9亩,平均亩产319.7公斤,最高达408公斤;筛选出鲁花9号和鲁花10号更换出口大花生当家品种花17,种植面积2万亩,验收平均亩产329.6公斤,比前三年种植花17平均亩增129公斤,  相似文献   

8.
水田池埂种豆效益可观辽宁省马三家劳动教养院第二教养所,种植水稻7600亩,为改良粘质低洼土壤,修建了标准条田,池埂占地11%。1991年种植铁丰25号池埂豆4365亩,秋后实收大豆6.8万公斤,平均亩产15.6公斤。还于1991~1992年进行了水田...  相似文献   

9.
晋蓖2号蓖麻杂交种,是我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雌性系汾8937为母本、91S5-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世界第一单雌蓖麻三系杂交种。该品种高产高油,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在150公斤以上,比我区目前种植的蓖  相似文献   

10.
火光农场南临北部湾,北倚十万大山,年平均气温22℃≥10℃的年积温8090℃,年降雨量3178.4毫米,年日照总时数1198.9小时,是种植柑橙的适宜区。1985年我场开始大面积发展柑橙生产,1986年在本场31队种植柑橙500亩。其中柳橙250亩,蕉柑250亩,1988年留30亩试产,平均亩产484公斤,1989年全部投产,总产317844.5公斤,平均亩产635.7公斤,其中柳橙平均亩产589.4公斤,  相似文献   

11.
优质晚稻两优多系一号近年在沙县夏茂、高桥、南霞、大洛、富口等5个乡(镇)种植1.277亩.平均亩产583.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平均亩产541.3公斤,增产41.9公斤。两优多系一号在沙县作晚稻表现高产稳产,增产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能充分发挥库大、源强的优势结果。  相似文献   

12.
棉花西瓜间作是提高棉田效益的种植形式之一,东光县近几年棉瓜间作面积均在2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西瓜3 000~3 500公斤,亩效益1000~1500元,棉花平均亩产籽棉200~250公斤,亩效益800~1 000元,棉瓜总收入达1 800~2 500元.扣除500元左右投入,亩纯收入1200~2000元.该种植模式适宜黑龙港棉区且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有水浇条件的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3.
高山四季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遂昌县应村乡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示范种植四季豆35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建立高产示范方60.3亩,收总产119.7吨,平均亩产1985公斤,每公斤产地销售价2.4元,亩产值4764元,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水稻增加9倍,其中陶建平户种植2.5亩,总产5.92公斤,亩产2368公斤,亩产值5683.2元,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单季稻增加10倍。现将示范方主要栽培技术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早稻生产上当家品种不高产,高产品种不优良,品种多、杂、乱,劣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从1987年开始,我们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引入泸红早1号品种进行试种,当年共种植6.84亩,平均亩产1082.3斤,其中凤江陈绍良2.14亩,平均亩产达1146斤。1988年扩大到2792亩,平均亩产858斤,比青秆黄增产194斤,增29.2%,其中连片种植的吴家库村示范片l04.16亩,平均亩产941.6斤;平等陈家宅村陈进标种植2.35亩,平均亩产高达1106斤。  相似文献   

15.
《河北农业》2007,(9):41-42
1.石家庄8号 石家庄市农科院培育,2001年河北省审定,2003年国家审定。适宜在冀中南麦区水地、半干旱地及肥力较好的旱地种植。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公斤,最高亩产598公斤;国家区试平均亩产498.7公斤,最高亩产605.59公斤。2004年在沧州吴桥高产示范,春浇2水亩产648.2公斤。2001—2006年在河北辛集市马兰农场,全生育期一水不浇,干旱年亩产380-430公斤,平水年亩产440—500公斤,丰雨年500公斤以上。该品种具有抗病、抗干热风、熟相好、籽粒饱满、光泽好等特点。具体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6.
1995-1998年,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所在山西省应县的瘠薄沙岗地和轻盐碱地上示范种植晋黍3号糜子优良品种860亩,平均亩产310公斤,最高的亩产达到407公斤,为山西省高寒区低产田、低产作物创高产探索了一条新途径.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7.
延平区水南街道办事处现有单季稻面积5000亩。80%处在海拔100-400米,年平均气温19.3℃.大部分适合种植超级稻再生。近年来,水南街道积极引导进行超级稻再生品种组合试验示范,如2007年岭炳洋村村民雷世金试种“Ⅱ优航1号”3.5亩,折算亩产头季稻595公斤,再生季351公斤,全年亩平均946公斤;  相似文献   

18.
百色茶场“八五”期间新种茶园1000亩,其中最早于1993年10月份种植福云六号176.1亩(扦插苗),二队种子直播凌云白毛茶183.6亩。176.1亩福云六号于1995年采摘特级(一穿一叶)鲜叶9958.05公斤,平均每亩采特级鲜叶56.5公斤,折干茶12.56公斤,按当年平均卖价亩产值为564.22元(12.56×44.9元),1996年每亩采摘特级鲜叶85.04公斤,拆干茶18.89公斤,按当年平均卖价计,每亩产值为848.53元,比1995年收入增长50%。其中一队35亩,1995年平均亩产干茶20.2公斤,产值906元,1996年亩产干茶28.59公斤,产值达1283.门元,比1995…  相似文献   

19.
一、效益情况庆安县庆安镇吉安村今年有8个农户采取毛葱套种大豆的方法,种植面积12亩,通过他们的精细管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2亩毛葱实际收获15000公斤,平均亩产达125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1.10元,亩产值1375元;大豆平均亩产148公斤,每公斤价格2.20元,大豆亩产值325.60元。毛葱、大豆总产值1700.6元。扣除生产直接成本:毛葱亩播90公斤折合成本135元;大豆亩播4.5公斤折合成本18元;亩  相似文献   

20.
宇德市蕉城区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81.4毫米,目照时数1700-1800小时。蕉城区的气象条件决定了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中稻区和单双混作区适宜种植再生稻。2011年,蕉城区种植再生稻2万多亩,喜获丰收;2012年,继续在赤溪、金涵等8个乡镇种植,头季稻平均亩产553公斤,再生季亩产340公斤。其高产栽培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