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灾害趋势判断是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文中根据1959-2011年甘肃省的气象资料,对该区近53年的雨涝灾害时间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三元可公度验证,1959年以来甘肃省的雨涝灾害呈现良好的可公度性特征,即研究区雨涝灾害具有明显的时间对称性。2)通过时间对称性分析,2014和2015年甘肃省发生雨涝灾害的信号最强,很有可能发生雨涝灾害;并利用蝴蝶结构图及可公度结构系对预测年份进行了验证。3)太阳黑子及ENSO事件对雨涝灾害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旱灾对称性特征及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1955-2010年干旱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统计出其发生特大干旱年份起始年的数列。首先,两次运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对河南省旱灾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第一次预测出2011年会发生特大干旱,结果在2011年确实有干旱存在;第二次把2011年加入原数列,预测出下一次可能发生旱灾的时间。其次,运用蝴蝶结构图法对旱灾的时间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特大干旱符合可公度特征并存在时间对称性规律,时间间隔以2a、12a、19a最为显著,且2013,2016年左右河南省可能发生特大干旱,概率分别为58.3%、54.4%。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日光温室方位角对蔬菜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于2018年在山东莘县开展了不同方位角温室内黄瓜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方位角南偏东8°的日光温室内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菌核病及疫病等病害的发生程度较方位角正南和南偏西5°的日光温室明显减轻。分析温湿度数据发现,方位角南偏东8°的温室同时满足气温≥15℃、空气相对湿度≥80%的时间较正南方向和南偏西5°的温室分别缩短了32 min、43 min,有利于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4.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特征及雪灾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北疆阿勒泰地区的气象数据,对研究区大冬季的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3℃/10a的速率呈增温趋势,与此同时降雪量也以126.4mm/10a的速度呈上升趋势。2)通过可公度法判断出2012a及2013a发生下一次中-重度雪灾的信号较强。并采用蝴蝶结构图法及可公度结构系法对雪灾发生年份进行了验证。3)太阳黑子及ENSO事件对雪灾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6,自引:24,他引:42  
利用 1 8 6 0 - 1 995年全球格点 (2 .5°经度ⅹ 2 .5°纬度 )Palmer干旱指数 (PDSI)资料 ,以及通过修正的PDSI程序计算的 1 95 1 - 2 0 0 2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PDSI ,分析了全球七大干旱区区域平均年PDSI近百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干旱变率对全球变暖的可能响应 ,结果表明 :除澳大利亚、北非干旱区外 ,南美洲、南非、北美洲、中亚和中国西北等全球主要干旱区近百年来呈明显变干趋势 ,且全球气候变暖时段干旱年发生概率明显偏高。在中国 ,近5 2a来半干旱区呈变干趋势 ,而干旱区干旱化有所缓和甚至相反。这一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条件下 ,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缺乏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榆林地区近43a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榆林地区8个气象站1970—2012年日平均气温、≥10℃初日和≥14℃终日气象资料,计算80%保证率下≥10℃初日、≥14℃终日、全生育天数及≥10℃积温,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和基于Surfer的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榆林地区近43 a春玉米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3 a榆林≥10℃初日以~(-1).9 d·10a~(-1)倾向率呈显著提前趋势,1992年发生突变性提前,≥14℃终日有推后趋势,1981年发生突变性推迟。春玉米生育期天数和≥10℃积温分别以2.1 d·10a~(-1)和83.12℃·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于1986年和1995年发生突变性增加。突变前后各要素变化量区域差异明显,≥10℃初日提前幅度和≥14℃终日推后幅度均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分布特征;生育期天数及≥10℃积温增幅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80%保证率下≥10℃初日呈逐渐提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01—2012年80%保证率下≥10℃初日较20世纪70年代提前3~9 d,玉米适宜播种期为4月23日至26日。80%保证率下的≥14℃终日20世纪80年代出现最晚,较其它年代推后3~14 d。近43a间80%保证率下春玉米全生育期天数榆林西北部增加6~16 d,东南部增加3~4 d。近12 a来80%保证率下春玉米生育期≥10℃积温较70年代普遍增加200℃~483℃,使玉米熟制和布局发生变化,种植界限西移,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7.
甘肃、内蒙古西部与青海近代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内蒙古西部与青海省45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1960-2000年稳定通过O℃(T≥0℃)和稳定通过10℃(71≥10℃)的积温,并对其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积温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积温呈波浪式上升;积温的大小与持续期的长短关系密切,两者变化趋势相吻合;且由于各区地理位置的不同,积温和持续期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而Ⅲ区(青海南部)的积温与持续期变化趋势则明显不同于I区(内蒙古、甘肃)、Ⅱ区(青海).最后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I.Ⅱ,Ⅲ区内T≥0℃及71≥10℃的积温变化进行了突变分析,得出此3个区突变时间大致发生在1996年附近,其后气温上升趋势加快.  相似文献   

8.
1979-2012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1979-2012年全球月平均地表气温格点资料(2.5°×2.5°),截取25°~40°N,75°~105°E作为青藏高原研究区域.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旋转自然正交函数分解(REOF)方法,对其年平均、冬季平均及夏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分为柴达木盆地、西部、中东部及南部4个型.冬季分为东北部、西北部及南部3个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夏季受热力作用天气系统影响;冬季受到动力作用天气系统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气温1979-2012年变化趋势表明,青藏高原夏季中东部型和南部型有微弱下降趋势,其他型呈上升趋势并有所减缓.分析同纬度带年平均地表气温距平变率分布状况得出,青藏高原地区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较为迅速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阿勒泰地区春玉米播种期和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并基于Kriging插值法,分析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春玉米播种期及种植布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50年≥10℃积温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现象,其倾向率分别为0.3、1.3、1.6 d·10a-1和57.1℃·10a-1,且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县市春玉米播种期提前3~8 d,生长季延长6~11 d。突变前青河东部不能种植春玉米,晚熟品种不能种植或种植风险较大。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春玉米不同熟性品种可种植区逐渐东扩,各县市春玉米在品种熟性上均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由不能种植到种植早熟、早熟向中(晚)熟、中晚熟向晚熟品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农业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中≥10℃积温距平、水分亏缺指数(K_(CWDI))等指标,分别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进行判识,规定同一站点同一年份内冷害、干旱均有发生为两种灾害混合发生,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数理统计方法构建积温距平、K_(CWDI)与玉米单产的关系,同时应用相对产量方法探讨两种灾害混发逆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6年间,研究区玉米出苗~七叶期≥10℃积温距平呈增加趋势(P0.01),空间上具有北低南高的纬向特征,K_(CWDI)随时间呈波动式变化,空间上表现为西多东少的经向规律,两种灾害指标的变化对气候变暖趋势及研究区资源分布配置具有明显响应;研究期间,各站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干旱混合发生年数为0~10 a,研究区累计发生59 a。时间上,两种灾害混合发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中期以前为高发期,之后发生频率下降。空间分布上,两种灾害混合发生表现为由西至东减少趋势,频发区处于松嫩平原西部;玉米出苗~七叶期≥10℃积温距平、K_(CWDI)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或P0.01),前者为正效应影响,后者为负效应影响,表征≥10℃积温距平升高、K_(CWDI)减小,玉米产量呈升高趋势,反之呈下降趋势;玉米出苗~七叶期冷害与干旱混发逆境对玉米产量影响总体以负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1.
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云南省昭通市是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北迁的重要通道之一,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昭通市的入侵动态,本文基于2019年-2020年昭通市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统计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探讨草地贪夜蛾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草地贪夜蛾在昭通市11县(区)均有发生,整体为害程度偏轻,虫口密度西部大于东部;2)发生密度中心由西南向东北移动,2020年迁移进程快于2019年,东部的迁移进程快于西部;3)草地贪夜蛾在昭通发生的热点从西南向东北迁移,发生时间西部早于东部,发生热点数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本研究明确了昭通市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密度中心、热点区域、海拔区间等时空动态特征,以期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敦煌国家基准气候站1971~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温度距平时间序列及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对敦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10℃积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46、0.38℃/10a和0.60℃/10a。≥1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时利用敦煌市统计局提供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资料,对其时间演变序列进行分析,得出自1998年以来,由于受社会需求增加和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粮、棉、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敦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布局顺序为粮、棉、蔬菜;进入21世纪以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布局顺序改变为棉、蔬菜、粮。由此可见:社会需求增加和气候变暖对极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水市1961-2010年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温度资料,借助于气候变化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该地近50年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0℃的积温及≥0℃的日数、≥5℃的积温及≥5℃的日数、≥10℃的积温及≥10℃日数均有明显增加趋势;<0℃的积温及<0℃的日数呈减少趋势。气温升高、正积温及其天数增加和负积温及其天数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建议根据气候变化,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农业气候热量资源。  相似文献   

14.
据普查资料记载 ,检疫性害虫———斑潜蝇自1996年前后在我区境内发现以来 ,到 2 0 0 1年受害作物种类已达数十种。此外 ,该虫还能寄生多种野生植物或农田杂草 ,并赖以成为其生活史中重要的转主寄主。因此 ,调查和搞清该虫的寄主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对于研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危害规律、防治方法等 ,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调查区域时间及方法1.1 调查区域调查区域为地处贵州中西部的安顺市西秀区 ,文化比较发达 ,交通便利。地处东经 10 5°4 4′2 7″~10 6°2 1′30″ ,北纬 2 5°5 6′32″~ 2 6°2 6′5 7″之间。土地面积 17…  相似文献   

15.
景泰县近50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景泰县近50年年气温、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景泰年平均气温在1970年代中期发生了由降温到增温的转型,增温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2℃/10a。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率高于最高气温,年平均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夜间增温高于白天增温。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增温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非对称性,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气温增温率达0.63℃/10a,为四季最高,秋季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3℃/10a,春季为0.20℃/10a,夏季增温最小。降水量无明显的增减,但年际变化波动性较大。气温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增温的突变,降水没有突变现象发生。近50年来,景泰县气温的变化以8~10a、2~4a的周期振荡较强,年降水量变化的周期振荡以25a、9a、6a为主,在显著周期9a尺度上,两者为反位相变化结构,在5a时间尺度上自1990年代初期之后,降水与气温大致呈同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吴蓓蕾 《植物医生》2009,22(5):14-15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在东经108°4′~108°44′、北纬25°36′~26°27′之间,年平均温度18.1℃.无霜期280d.年降水量1200inm,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栽培.也是农作物痫虫害的多发、高发生区域,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两大迁飞性害虫的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11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年平均气温、无霜期、≥10℃积温的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t-检验和IDW插值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分别以0.4℃·10a-1、3.2 d·10a-1及87.2℃·d·10a-1的倾向率上升,并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突变,突变年后比突变年前年平均气温增加了1.1℃,无霜期增加了8 d,≥10℃积温增加了239.4℃·d-1,而且随着年代的增加,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空间上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均呈现西北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的高值区已由原来的乌苏市、克拉玛依市向西扩展到精河以西广大地区,低值区范围缩小至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周围一带。中东部地区的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等县市的热量资源的增加速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昌吉地区热量资源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运用综合评判法筛选出7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作为玉米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候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进行了分析,结合玉米种植地理分布信息,建立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种植适宜区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5 a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7月平均气温和≥10℃积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0.29、98.13℃·10 a~(-1)的速率显著增暖,并分别于1994年、2000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存在强烈波动变化,以-2.57 mm·10 a~(-1)的速率缓慢下降,1988年发生突变。(2)从空间分布来看,7月平均气温和≥10℃积温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降水量空间变化不规律,研究区中部降水少,四周降水较多。(3)气候变化导致研究区玉米可种植区域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海拔上移了500 m,玉米种植的界限发生了较明显的空间位移,北移、西扩显著,从陇中、陇东、陇南地区扩展至甘南地区,适宜于种植的耕地总面积达2.27×10~6 hm~2,比2000年前增加了5.85×10~4 hm~2,在总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2.4%,其中最适宜区增加最为显著,达15.9%。玉米种植适宜程度区划的区域分配有差异,2000年后甘肃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种植最适宜区耕地面积较之前增加3.84×10~5 hm~2,次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耕地面积分别缩小2.54×10~5 hm~2、7.1×10~4 hm~2和5.9×10~4 hm~2。  相似文献   

19.
草地螟2008年越冬虫源分布特点和2009年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2008年我国东北、华北草地螟越冬虫茧分布范围广、虫茧密度大和虫茧冬前存活率高等特点,断定今年草地螟越冬虫量为1996年第3暴发周期以来最高的年份,已具备2009年1代草地螟大发生的虫源基数;结合气候情况判断.2009年草地螟1代幼虫华北和黑龙江大部有大发生趋势.由此提出及时做好草地螟动态系统监测和预报及1代草地螟防控准备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者应用多重回归法和噬菌体技术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始病前两旬降水量≥ 0.1毫米日数和越冬期(12月至2月)三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可以预测田间始病期,(2)在水稻生育期内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量,并根据病害流行前两旬连续三次测定噬菌体累计量、降水量和降水量≥ 10毫米日数等可预测水稻后期病害的流行趋势。同时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降水量≥ 10毫米日数和噬菌体量)及建立了多重回归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