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陕北黄土高原灌木林的类型及其动态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区在森林恢复演替中起主要作用的灌丛是狼牙刺群落、沙棘群落、黄蔷薇群落、虎榛子群。它们起源于多年生蒿类群落(茭蒿群落和铁杆蒿群落)和多年生禾草群落(黄背草群落、大油芒群落和白羊草群落)。被侧柏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油松林演替,大多被山杨林演替,并作为乔木林先锋类型灌木层优势种。杭子梢、二色胡枝子、胡颓子、柔毛绣线菊、水栒子、连翘等仅形成小的群落片段,可大面积作为乔木林演替顶极或中后期群落灌木层优势种出现。  相似文献   

2.
喀纳斯泰加林群落与环境和火干扰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划分森林群落类型,定量分析森林群落形成与其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149个森林群落样地及其火干扰发生时间和火烈度的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方法对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进行群落类型划分,并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通过对其森林群落进行排序,分析森林群落形成与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的关系,定量分离环境因子、火干扰因子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森林群落形成的影响。【结果】 1)TWINSPAN将149个森林群落调查样地划分为16种森林群落类型;2)RD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形成与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环境因子中的海拔、坡位、坡度、坡向、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对森林群落的形成起较大的作用,其中海拔、坡位、坡度和坡向与RDA第1排序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P <0.01),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与RDA第1排序轴存在显著相关性( P <0.05);火干扰因子中的火烈度对森林群落形成也起较大的作用,火烈度与RDA第2排序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P <0.01);3)因子分离显示,在影响喀纳斯泰加林群落形成的因素中,环境因子解释的部分占21.96%,火干扰因子解释的部分占1.80%,二者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占49.82%,未能解释的部分占26.42%。【结论】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有16种森林群落类型,其森林群落形成受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的共同控制,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尤为突出。火干扰是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上海大金山岛森林群落调查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上海大金山岛植被类型的群落学调查和特征分析,发现大金山岛的主要森林群落有2种:野梧桐、青冈-石竹-鸭跖草、鳞毛蕨群落;红楠(青冈、野柿、野梧桐)-石竹-鳞毛蕨群落;它们的林下植物种类基本相似,均还处于演替较早阶段,植物多样性低,正在向地带性森林群落——以壳斗科植物为主的群落(青冈林)缓慢演替。建议对海岛地区在封山育林的基础上,采用已经引种驯化成功的优良树种,特别是壳斗科树种,通过采用林窗更新等技术进行林分改造,有目的地选留优良乡土树种,加以定向培育,可加速森林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使之及早达到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与多样性指数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群落、火干扰后自然演替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和人工造林途径恢复的森林沼泽群落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沿过渡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探讨退化森林沼泽群落的有效恢复途径。结果表明:①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其天然群落均有所增加(4~24和7~25),但两者的恢复机制却有所不同,前者草本种类和灌木种类均较其相应天然群落有所增加,而后者仅有草本种类增加,灌木种类却显著减少;②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沿沼泽至森林方向过渡带环境梯度依次呈递减、恒定和波动分布格局(2.1907、1.9319、0.8134,2.1216、1.9642、2.0493,1.9693、1.2830、1.4782),且演替群落与天然群落较接近(-3.2%、1.7%、151.9%),而人工群落与天然群落差异性较大(-10.1%、-33.6%、81.7%),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方面较人工途径有优势;③天然、演替和人工群落的组成种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平均变动速率依次为16.2、21.3和18.8,演替群落和人工群落分别较天然群落提高了32.7%和16.0%,因此,演替途径在维持群落多样性方面也较人工途径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数亿年以来,随着地球表面早生植物的演替,自生态环境极差的地衣群落阶段开始,经过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方才到达生态环境好或较好的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这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它们没有受到自然的或人为的外来因素破坏和干扰,世世代代自然繁衍至今。这样的植物演替叫原生演替,所形成的森林为原生林,即原始林。所以说,植物演替到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是属高级阶段,是来之不易的。目前,我省  相似文献   

6.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境内森林密布,蕴藏着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目前已有记载的维管束植物188科626属1436种。因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各种植物的生物学习性趋向演移,使其自然形成了各种森林群落。但这不是永恒的,如果受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也会发生各种演替。199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发现,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有许多地段的森林植被发生了明显的演替。演替的类型主要是树种更替,其它类型演替也有发生。从演替的趋向看,有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演替,也有降低森林生态效益的演替。  相似文献   

7.
对开化县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不同自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演替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森林植被自然演替的主要发展方向;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代表了森林植被不同演替类型与动态。结合森林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异质性、群落树种组成与结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势,根据森林植被景观的优美性、多样性等需求,对开化县主要通道两侧的森林植被确定了7类15种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森林景观优化"主景树种+地带性树种+伴生景观树种"的树种选择模式与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运用数量生态学方法,揭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林森林群落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研究区86块样地分成34个群落类型,可归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丛4个植被类型,能够较好揭示该区群落的间断性和交互性;(2)戴云山保护区内海拔小于1 500 m左右主要是形成以罗浮栲林(Form.Daphniphyllum calycinum)、青冈林(Form. Acer davidii)、甜槠+木荷(Form. Castanopsis eyrei+Schima superba)、黄山松+木荷(Form. Pinus taiwanensis+Schima superba)、黄山松+甜槠(Form.Pinus taiwanensis+Castanopsis eyrei)、马尾松林(Form. 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林(Form. Pinus taiwanensis)等11个群系的镶嵌格局,整个群落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多为共有种群落。同一海拔形成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演替具有多阶段性;(3)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环境因子海拔梯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p H是影响该区森林群落分布,形成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森林演替是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方向性,从初期的群落经过中间一系列演替阶段,最终达到顶级。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p) (p)    (p)X1X2X3……Xn-1XnX1 是初始阶段,X2—Xn-1是演替的中间阶段,Xn为顶级阶段,p为状态转移矩阵。演替是一个系统,它由多个子系统 (阶段 )组成。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种群的替代是有方向的,种群内个体的替代又是随机的。因此,森林演替是一个多元的随机过程。对于这样的系统,它的动态过程可以用Markov模型进行预测。植物群落演替有线性和非线性过程之分。如果演替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方差比率法(VR),通过构建2×2列联表计算χ~2统计量,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对吕梁山南部高天山地区辽东栎群落乔木层15个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乔木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种间联结关系较松散,趋于独立分布,群落结构不稳定,尚处于演替发展阶段。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宜采用近自然经营方法,通过适当抚育间伐促进群落的正向发育与群落自行演替相结合,避免过多人为干扰对群落的影响,使群落更快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2.
以群落样方为一维综合资源位,在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内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群落进行生态位研究,并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生态位的变化分析各种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地位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1)群落Ⅰ和群落Ⅱ处在同一演替序列上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Ⅱ为群落Ⅰ后期的演替阶段。2)白桦属于生态位衰退型树种;蒙椴、蒙古栎属于生态位扩展型树种;白桦、黑桦、红桦、元宝枫属于生态位稳定型树种;大果榆属于生态位敏感型树种。3)群落Ⅱ阶段比群落Ⅰ阶段的生态位重叠值高,种间竞争更激烈。4)群落Ⅱ中桦树种群随着演替继续进行会衰退,群落将形成椴树和栎类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森林演替是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方向性,从初期的群落经过中间一系列演替阶段,最终达到顶级.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4.
林火干扰与森林群落动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干扰类型,在森林群落演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林火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物种对火干扰的适应、火干扰与森林更新、火干扰与物种和景观多样性、火干扰森林群落动态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森林群落稳定性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郑元润 《林业科学》2000,36(5):28-32
在群落演替预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比较分析,提出群落稳定性的测度方法,并对M.Godron法进行改进。以大青沟森林植物群落为例,探讨了上述两种方法在群落稳定性研究中的有效性。2种方法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说明它们都适于森林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研究,可互相验证。但M.Godron法结果仅能提供群落稳定与否的信息,而演替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说明群落的演替方向及趋势。因此,它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动态过程,是研究森林植物群落稳定性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演替中林木对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喀斯特区小生境及其地表着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区小生境分布面积及不同小生境植物的分布现状。不同生境面积比例关系是石面>土面>石沟>石缝>石槽>石洞。在森林群落的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林木株数密度的变化是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丛灌木阶段逐渐上升,灌乔过渡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和灌木林阶段基本一致,演替到乔林阶段林木株数密度最大,到顶级群落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又出现下降。在森林群落恢复的早期,林木主要占据石缝和土面的小生境,随着演替的进行,对于石面这种严酷的小生境植物也能充分利用。植被在自然恢复演替的早期,喀斯特区小生境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演替的进行,生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在森林群落演替的后期,林中小气候的变化成为植物演替的主要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7.
森林演替是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方向性,从初期的群落经过中间一系列演替阶段,最终达到顶级。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8.
以柴河林业局森林与湿地过渡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的调查方法,揭示森林与湿地过渡带群落的结构梯度的相关规律,分析群落特征形成机制和演替规律,为本地区湿地保护与经营管理交错带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汪清林业局的森林经营实践,回顾了采育林发展的过程,分析了采育林的生态环境、群落结构、类型演替、树种组成与成效。  相似文献   

20.
封山育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湖南会同阔叶林和溆浦马尾松林样地调查 ,综合分析了封山育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结果表明 :封山育林能较快地恢复森林植被 ,较好地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促进了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