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出壳后的蜗牛常藏在泥土中不食不动,几天后才爬出来活动。这个时期是蜗牛饲养管理最关键的一个时期,也是蜗牛一生中最难管理和死亡率最高的一个时期。此时的蜗牛壳非常软薄,最容易受损伤;且食量小,消化力弱,各种生理系统的功能还不十分完备,生长十分缓慢。饲养蜗牛效益的高低主要看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2.
崔冰冰  刘广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97-298,301
[目的]研究蚤蝇翅的形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及文献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蚤蝇翅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形态变化特点。[结果]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够改变蚤蝇翅的外部形态。同性别异型翅的产生通常与蚤蝇所处的环境有关,在不同的环境中饲养蚤蝇可以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翅。蚤蝇翅的性二型现象的产生是蚤蝇为更好的适应环境的结果。[结论]同性别翅的变化与取食、生存环境有关;雌雄异型翅不但是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同时还是一种独特的进化方式。  相似文献   

3.
四、幼螺的管理出壳后的蜗牛常藏在泥土中不食不动,几天后才爬出来活动。这个时期是蜗牛饲养管理最 关键的一个时期,也是蜗牛一生中最难管理和死亡率最高的一个时期。此时的蜗牛壳非常软 薄,最容易受损伤;且食量小,消化力弱,各种生理系统的功能还不十分完备,生长十分缓 慢。饲养蜗牛效益的高低主要看这一时期。幼螺出壳后,一般还要藏在土中一至两天,不吃不动,这时仍由卵壳上的粘液提供营养。 一二天后,当卵壳上的粘液不足以维持生命时,它便出来寻食。此时应该把它从孵化箱内转 移到饲养箱内。为了转移时蜗牛不受损伤,应在出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涿州市农田蜗牛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2011年发生面积在6000亩左右,主要危害小麦、玉米、大豆、萝卜、大白菜等作物。蜗牛用带尖锐小齿的舌头舐食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危害大豆时将豆苗从茎基部切断,造成缺苗断垄。爬行时壳口将玉米叶划伤成条刷状,并留下白色粘液和青色绳状粪便,严重影响玉米生长;玉米抽雄期后咬食雌穗花丝及穗上部籽粒,造成穗上部秃粒。  相似文献   

5.
共对蚤蝇科14属13种进行了详细的翅脉描述。对蚤蝇翅脉类别进行初步划分,对各属种蚤蝇翅脉的类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潜蝇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潜蝇主要分布于大豆主产区,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其中以黑龙江、吉林最为突出。大豆根潜蝇主要在大豆苗期进行为害,食性单一,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在大豆苗根部皮层和木质部钻蛀为害,并排出粪便,造成根皮层腐烂,形成条状伤痕。受害根变粗、变褐、皮层开裂或畸形增生,幼虫的粪便和取食刺激韧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  相似文献   

7.
对2种腐食性蚤蝇,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和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demann)的成虫口器进行解剖观察,确认2种蚤蝇口器属于典型舔吸式口器,在口缘齿形状、伪气管数量等均有明显不同,反映其取食功能差别。口器构造存在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关于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染色体核型的报道均为2n=6,同型性染色体.此次试验以精巢和卵巢组织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首次对广东栅蚤蝇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栅蚤蝇精、卵母细胞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8,异型性染色体,为XY型性别决定;双线期性染色体清晰可见;终变期染色体形成尾尾相对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事人工养殖蜗牛 10年 ,熟知蜗牛的生态习性、生长规律和人工繁殖技术。现就白玉蜗牛养殖中可能引起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1 引种太少有的发种单位种价太高 ,养殖户只能引种几十只或 10 0多只。而白玉蜗牛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混养在一起的蜗牛数量少就不能充分交配受精 ,  相似文献   

10.
<正>杂菌污染1.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主要是霉菌污染,包括绿色木霉、青霉、曲霉和链孢霉。它们主要是在棉子壳为原料栽培时发生。这一类霉菌一般在二潮菇时出现,在培养料表面或料内生长,影响草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草菇生长较弱,培养科后期PH值下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曲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稻稻曲病 1、症状识别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相似文献   

12.
李锦龙  贾秀芬 《甘肃农业》2005,(10):188-188
经调查,危害本地食用菌的双翅目主要害虫为瘿蚊、蚤蝇、黑粪蚊。其幼虫在幼嫩子实体或菌丝中蛀食穿行,造成减产。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以杀灭成虫为主。  相似文献   

13.
张淑荣 《新农业》2011,(8):53-53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样有利于虫害和杂菌生长。“头年好,次年差,三年可能连本搭”是一些菇农栽培食用菌的切身体会。危害食用菌的虫害主要有眼菌蚊、瘿蚊类、蚤蝇类、果蝇类、跳虫等;杂菌包括链孢素、木霉、青霉、曲霉、根霉、毛霉、镰孢霉等。  相似文献   

14.
爱力蝇 灭特点(1)爱力蝇灭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可抑制双翅目幼虫的蜕皮,使其不能发育成蛹。(2)可以控制多重抗性蝇株,且不受交叉耐药性影响。(3)安全。爱力蝇灭可用于畜禽的任何生长阶段,无需停药期。饲喂爱力蝇灭后动物粪便可照常用于饲喂鱼、虾或直接作为肥料施用于农作物,对动植物的生产性能、食品安全及环境均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一、生活习性蜗牛对光的刺激特别敏感,所以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特别是露天养殖时,一般白天不出来活动,多在晚上尤其是天亮之前活动较多,蜗牛一般都钻入较松软的土壤中,在那里休息、繁殖与吸取所需要的水分与营养。蜗牛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 15℃-35℃。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生长停滞,进入休眠状况。当外部气温下降到35℃以下时,又复苏,开始采食。无论在露天或室内饲养,土壤均应保持湿润,但又不能淹水。蜗牛对各种饲料都能吃,但又有一种选择性,饲养时应注意观察。蜗牛自行交配与繁殖,无需人工照料。幼蜗出壳后即能自找食物,并无需母体照料。蜗牛对  相似文献   

16.
蘑菇主要病害有疣疱霉病(又称褐腐病或湿泡病)、轮枝霉病(俗称褐斑病或干泡病)、软腐病(俗称湿腐病)、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其中,软腐病与细菌性斑点病可通过栽培措施予以避免。虫害主要有蕈蚊、蚤蝇、瘿蝇、果蝇等双翅目幼虫及螨类和线虫、福建省常年蘑菇的面积约有2000万平方米,产量可达  相似文献   

17.
蜗牛俗称狗螺螺,是一种带贝壳的软体动物,分灰巴蜗牛和同型蜗牛,孙村镇以灰巴蜗牛分布较多.蜗牛对棉花危害主要是用带尖锐小齿的舌头舐食作物.棉花幼小时,能将棉茎磨断,造成缺苗.其叶期危害能把大批叶片吃光,现蕾期能把棉叶嫩头咬破.蜗牛在棉田爬过地方,因粪便和分泌粘液引起霉菌发生,影响棉苗生长.每亩有蜗牛1.5~6万头,棉花损失可达5%~15%.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世界及中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方法对中国蚤蝇亚科昆虫的分布格局、区系及多样性进行了探讨。中国已知17属,58种,其中特有种27种,占中国已知种数的46.55%。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以东洋区成分占有优势。中国蚤蝇亚科存在10种比较明显的分布类型,以全北界和东洋界共有分布型和世界广布型占优势;其次为中国特有分布型和东洋界特有分布型;跨多个动物区分布的属数量呈下降趋势。蚤蝇亚科昆虫分布特点为自南向北物种丰度递减;从东到西,特有类群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一种快速提取蚤蝇DNA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蛆症异蚤蝇为试材,提出一种盐酸胍结合NaCl的DNA快速提取新方法.并用随机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提取蚤绳幼虫、蛹、成虫及乙醇浸泡成虫的DNA.RAPD结果显示,该法提取的DNA能够满足蚤蝇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驯鹿鹿皮蝇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708只、445只和498只驯鹿进行了皮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的鹿皮蝇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在6月初出现,7月~8月为侵袭高峰期,9月末10月初消失.在鄂温克民族乡的驯鹿3a内鹿皮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2.42%,平均感染强度为16个/只,最高的达98个/只.驯鹿鹿皮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食道、胸腹背皮下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