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耐水性,通过添加不同添加量(0、2%、4%、6%、8%、10%)硬脂酸制备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硬脂酸三元复合膜,探究硬脂酸对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复合膜的机械性能、阻水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最终明确不同硬脂酸添加量对耐水性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二元复合膜相比,添加6%和8%硬脂酸后,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显著下降,并且对其含水率及水溶性也有显著影响。当硬脂酸添加量为8%时,三元复合膜的水蒸气渗透性最低,水蒸气透过系数为(2.95±0.49) g·mm/(m2·h·kPa),接触角最大,为91.68°±9.0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可知,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通过共价交联形成网络结构,加入的硬脂酸则分布在网络结构的缝隙中,当硬脂酸添加量为8%时,膜的表面较为光滑平整,内部结构致密,能够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键与键之间结合较强,能有效提高复合膜的阻水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合理利用生物解离提油过程中产生的膳食纤维,利用超微粉碎技术改善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分别研究纤维粒度、纤维添加量及水分添加量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上述3因素对面团延展率影响的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3种因素对面团延展率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纤维添加量、水分添加量、纤维粒度。经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纤维添加量为30%、水分添加量为4.5%、纤维粒度为300目,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到膳食纤维面团延展率为10.61。面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面团质构特性发生变化是由于膳食纤维对面团中二硫键产生破坏,面团面筋断裂,淀粉颗粒暴露在面筋网络结构之外,当添加量为40%和50%时几乎看不到成片的面筋膜,面筋结构受到破坏进而影响面团质构特性。  相似文献   

3.
以花生分离蛋白(PPI)为成膜基质,添加具有抑菌作用的香芹酚制备抑菌膜,研究香芹酚对花生蛋白膜物理性能和抑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香芹酚体积分数为0~2.0%时,随着体积分数增加,蛋白膜的抗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和亮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透过率和不透明度逐渐增加;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明显增强;香芹酚与PPI结合并未产生新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4.
对冷榨胡萝卜籽油酸法脱胶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柠檬酸作为脱胶用酸。分析酸的添加量、水的添加量、脱胶温度及脱胶时间这4个试验因素对冷榨胡萝卜籽油酸法脱胶率的影响,以及两两试验因素间对其脱胶率的影响。经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影响酸法脱胶率的顺序为水的添加量>酸的添加量>脱胶温度>脱胶时间。当柠檬酸的添加量0.25%、水的添加量3%、脱胶温度59 ℃、脱胶时间29 min时,脱胶率最高,此时冷榨胡萝卜籽油的酸法脱胶率为70.20%,与模型预测值70.98%接近,表明此工艺较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豆水酶法残渣可作为膳食纤维的来源。以大豆水酶法残渣为原料,对其中的膳食纤维进行羧甲基化修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建立了碱化温度、氯乙酸添加量、醚化时间和醚化温度对羧甲基取代度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参数对羧甲基取代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醚化时间、氯乙酸添加量、碱化温度、醚化温度。通过对试验结果的二次回归分析得到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碱化温度25℃、氯乙酸添加量为膳食纤维质量的1.05倍、醚化温度70℃、醚化时间3.8 h,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水酶法膳食纤维羧甲基取代度为0.430 5,其持水率、持油率和膨胀率分别较修饰前提升了89.61%、20.63%和114.32%。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制备的大豆水酶法膳食纤维发生了羧甲基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玉米秸秆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出酶添加量、料液比、温度、时间作为自变量,通过实验并对玉米降解率的分析得出最佳组合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响应面实验,对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确定酶法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参数。影响纤维素降解效果的因素次序为:酶添加量料液比时间温度,最后确定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最佳的提取条件组合为:酶添加量3.08%、料液比1∶20.48、温度45.45℃、时间2.09h,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的降解率为27.755 3%。  相似文献   

7.
电场下乙醇对玉米醇溶蛋白膜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陈野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0):298-303
在浇铸法成膜过程中引入电场处理玉米醇溶蛋白溶液,在不同乙醇浓度溶剂下,得到了质地柔软、形状完整的玉米醇溶蛋白膜,克服了纯玉米醇溶蛋白膜易碎裂、耐水性差的缺点。通过对薄膜性质的测定,研究了乙醇浓度与电场协同作用对玉米醇溶蛋白膜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处理可改善玉米醇溶蛋白膜性质,在电场与乙醇浓度协同作用下,玉米醇溶蛋白分子有序排列形成均匀的网络状结构,提高了薄膜的均一性;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玉米醇溶蛋白膜表面疏水性增强;电场处理后薄膜热特性改变,变性温度增大。当乙醇体积分数为90%时,薄膜理化性质最佳,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73.41 MPa、9.54%;水蒸气透过率为2.54×10-8g·m/(m2·h·Pa);SEM观察显示薄膜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断面无孔隙;静态接触角测试为62.46°,变性温度为116.52℃,熔融热为56.61 J/g;Raman结果显示C=O双键断裂,β-折叠含量增加。通过调节溶剂浓度可得到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同时具有疏水特性的薄膜,为开发可食性食品包装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硼酸、丙三醇为原料,通过微波酯化法制备了硼酸双甘酯。以硼酸双甘酯和丙烯酰氯为原料合成了硼酸甘油丙烯酯,以此作为含硼功能单体,成功制备了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的硼缓释型高吸水性树脂。根据吸水倍率筛选含硼功能单体最佳添加量,并对产物的吸液倍率、吸液速率、保水性能以及基团结构和表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由红外光谱曲线可以看出,试验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键结构的硼酸甘油丙烯酯,并通过接枝聚合反应合成了含硼高吸水性树脂;当含硼功能单体添加量为丙烯酸质量的1%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含硼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为344. 06 g/g、吸盐倍率为44. 71 g/g; 35℃条件下,该含硼高吸水性树脂可保水72 h;重复使用6次后,该高吸水性树脂重复吸水率仍可达到60%以上,重复吸盐率仍可达到40%以上;该高吸水性树脂具有良好的硼缓释性,在去离子水中可持续缓释10 d,缓释硼总质量达182. 77μg,在育苗基质中可持续释放25 d,当添加量为育苗基质质量的0. 5%时,混合基质淋溶硼量比普通基质多0. 80μg/g。此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含硼高吸水性树脂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表观形貌特征有利于促进对液体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生物炭添加对鸡粪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5±1)℃条件下,采用序批式厌氧消化工艺进行了L9(33)正交试验,以生物炭添加量、生物炭粒径和接种量为因素探索生物炭添加对鸡粪厌氧消化产气特性影响,得出了鸡粪添加生物炭厌氧消化产气的最佳工艺组合。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鸡粪厌氧消化产沼气特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炭添加量(极显著)、生物炭粒径(不显著)、接种量(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总固体产气率为345.96 m L/g,挥发性固体产气率为420.62 m L/g,比对照组提高了45.24%。生物炭粒径对甲烷体积分数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纤维素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气性能及微生物形态的影响,在温度为35℃±1℃条件下,采用半连续方式进样,剩余污泥和纤维素根据有机质(VS)的添加量,即VS污泥∶VS纤维素=5∶1,2∶1,1∶1,进行联合厌氧消化。通过对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日产气量,稳定期的甲烷含量、产甲烷活性及微生物形态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的添加可提高厌氧消化混合物料的营养平衡,有利于厌氧消化的进行;三种不同纤维素添加量与污泥联合厌氧消化的日产气量分别约为对照组(未添加纤维素)日产气量的2.4倍,4.8倍和9.2倍;沼气中CH4所占比例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6倍,2倍和2倍;产甲烷活性分别为45 m L·g~(-1)VSS·d~(-1)(对照组),73 m L·g~(-1)VSS·d~(-1),94m L·g~(-1)VSS·d~(-1)和120 m L·g~(-1)VSS·d~(-1)。稳定期的厌氧消化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由球状菌、杆状菌和丝状菌组成,纤维素的添加可改善对照组中不同菌落混栖且分布不均的局面,促使同一菌落成团生长。其中,在VS污泥∶VS纤维素=1∶1的添加比例下,丝状菌菌落数量庞大,其它两种添加比例中在稳定期的微生物主要以球状菌和杆状菌为主,但球状菌在VS污泥∶VS纤维素=2∶1的添加比例下数量更多。  相似文献   

11.
以红小豆为主要原料,白砂糖、柠檬酸等为辅料,加工成红小豆饮料。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该饮品的最佳配方为:每100mL饮料中添加红小豆汁40mL、白砂糖6.0g、柠檬酸0.1g、蜂蜜2.0mL水57.5mL,此时红小豆饮料的口味最佳。  相似文献   

12.
沙棘叶SDF提取最佳料液比为1:20。NaOH预处理最佳条件为50目,沙棘叶粉以1:20的比例用蒸馏水调浆,用NaOH调至溶液浓度为0.5%,在50℃条件下预处理2h。纤维素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50uL/g,温度50℃,时间4h,pH7.0。沙棘叶中原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11.38%,采用此工艺提取比原料中提高近2.5倍。H2O2漂白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浓度3%、温度25℃、pH值8.0条件下处理3h。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预测烟气换热器表面酸凝结,了解其表面低温腐蚀特性,采用一种预测换热器表面酸蒸气凝结和水蒸气凝结耦合计算方法,通过结合H2SO4-H2O溶液的气液平衡数据和多元组分传输理论,建立了酸蒸气和水蒸气凝结的数值模型,并采用CFD软件对方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低温腐蚀特性进行数值分析,重点研究酸蒸气含量和水蒸气含量对酸沉积和腐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器翅片表面酸液质量分数的分布和翅片表面温度的分布趋势一致,酸沉积主要发生在翅片前缘及换热管前方靠近管壁的翅片表面;水蒸气含量升高会导致翅片表面酸液质量分数下降和酸沉积率上升,增加换热器低温腐蚀的风险,结果可为换热器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畜禽粪污好氧堆肥中产生的氨气与厌氧发酵后沼液中的氨氮进行回收,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减污降碳的目的,还能获得氮肥产品,增加粪污处理的经济性。针对现有氨气捕集过程中设备体积大和灵活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采用中空纤维膜来实现氨气捕集的目标。采用空气吹扫氨水溶液模拟了不同情形下的氨气浓度与空气流量,测试不同情形下氨气捕集的通量和回收率,分析影响氨气捕集的主要因素和传质特性。结果表明,氨气向膜内传质的阻力主要受气相传质阻力和膜的传质阻力影响,低空气流量下气相传质阻力占主导地位。提升空气流量至5 L/min时,气相传质阻力比0.5 L/min时下降53.6%,此时膜内传质阻力占主导。氨气捕集通量随进膜氨气浓度的增大而提升。在空气流量低于1 L/min下,氨氮回收率高于95%,0.5 L/min时的氨氮回收率高于99%。在氨气停留时间足够的条件下,氨氮回收率仅与酸液吸收容量相关。在温度差和浓度差的影响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向膜内的吸收剂中传递。吸收剂中含质量分数26%的硫酸铵比仅含1%的硫铵溶液水回收通量高13.3倍,氨氮分离因子由41.6降低至3.06。酸液质量分数对氨气的传质无显...  相似文献   

15.
分段蒸发与冷凝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分子蒸馏液膜表面流体流动和传质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分子蒸馏模型。通过二组分物系模拟仿真,研究了分段蒸发与冷凝对蒸馏量、目标组分质量分数和液膜表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子蒸馏分段冷凝可以减少实际蒸馏过程中由于脱气不完全造成的“喷溅”现象、冷凝面分子返蒸发效应和得到质量分数梯度较大的目标组分,并可以增大蒸馏量。分子蒸馏的分段梯度升温蒸发,导致蒸发液膜表面温度的阶跃式上升,可以在一次分子蒸馏过程中分离蒸汽压相差较大的多组分物料并得到所需质量分数要求的目标组分。  相似文献   

16.
增塑剂对淀粉基可食性餐具使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梨醇、甘油、乙二醇和聚乙二醇600等4种增塑剂作为可食性淀粉基餐具的添加剂。研究不同增塑剂对淀粉基餐具的吸水性、吸油性和最大承载等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量是24g时,4种增塑剂能改善淀粉餐具的吸水性和吸油性,提高餐具的负重能力。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山梨醇和甘油可以显著改善餐具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
油葵种植条件下镉生物可利用性对柠檬酸诱导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油葵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油葵生长20、30、40和50 d加入不同质量摩尔浓度(1、2、3、4、5和6 mmol/kg)的柠檬酸,研究柠檬酸对镉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的加入提高了镉的生物可利用性,在油葵生长20 d和30 d时加入1、2、3、4、6 mmol/kg的柠檬酸最有利于非活性的镉转化为易被生物利用的活性镉;在柠檬酸的诱导下,镉的富集系数均高于对照,在油葵生长40 d和50 d时加入1 mmol/kg的柠檬酸后镉的富集效果达到最优;在油葵生长50 d加入4~6 mmol/kg的柠檬酸能使镉的转运系数达到最大,最有利于镉由植物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可见,在油葵生长20 d和30 d时加入1、2、3、4、6 mmol/kg的柠檬酸、油葵生长40 d时加入1 mmol/kg的柠檬酸、油葵生长50 d时加入4~6 mmol/kg的柠檬酸最有利于油葵对镉的吸收和富集。  相似文献   

18.
李莉 《农业工程》2022,12(4):75-77
为保证我国食用菌质量安全,提出食用菌农药残留含量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度下,分析食用菌农药残留情况,获取农药残留含量限制指标。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他检测方法中选取气相色谱法,对食用菌样品中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农药残留含量可知,农药的来源对于减少食用菌产品农药残留含量非常必要,并且所提方法进行食用菌农药残留含量检测的精度较高,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可有效提升食用菌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重盐碱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重盐碱地进行滴灌种植打瓜试验,钻孔取土,测定土壤总盐含量进行分析,试验表明在重盐碱地上利用膜下滴灌进行种植,滴头下的盐分淡化区稍向棵间偏移,并主要集中在二膜中间,可以为作物提供较好的水盐环境;经过1年膜下滴灌种植打瓜后,40 cm深度土壤总盐含量下降57%,100 cm深度总盐下降3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