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苯肽胺酸对辣椒内源激素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苯肽胺酸对作物内源激素和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对其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芸苔素内酯为对照药剂,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等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苯肽胺酸处理 (133.3、200.0、266.7 mg/L) 对辣椒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于辣椒蕾期、花期和果期喷施苯肽胺酸后,其叶片中生长素 (IAA) 和玉米素 (ZT) 含量分别提高了4.15%~28.54%和23.41%~163.10%,脱落酸 (ABA) 含量降低了5.47%~28.97%,而对赤霉素 (GA3) 含量无明显影响;苯肽胺酸处理的辣椒叶片中IAA/ZT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IAA/ABA、ZT/ABA、GA3/ABA的比值在各测定期均升高;对照药剂芸苔素内酯处理对辣椒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例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但与苯肽胺酸处理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苯肽胺酸处理能明显改善辣椒果实品质,与空白对照相比,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干重 (每100 g鲜果) 最高可分别增加14.75%、49.67%和26.09%,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分别提高69.75%~99.62%、29.17%~94.32%、15.86%~55.35%和1.82%~31.69%;苯肽胺酸处理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总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了20.66%~37.19%;芸苔素内酯处理也能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产量,尤其是增产效果明显,较空白对照增加了38.02%,但改善果实品质的整体效果弱于苯肽胺酸。研究表明,苯肽胺酸能够影响辣椒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并可提高辣椒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但与芸苔素内酯对辣椒的作用机理和效果不同,其田间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质量浓度133.3~200.0 mg/L。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丙酰芸苔素内酯对花生、辣椒、棉花的产量品质、生化指标的效应,开展田间药效试验及室内生化检测。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水剂使花生增产15.8%~24.7%,花生株分枝数增加值为9.3%~17.4%,提高了花生蛋白质、脂肪含量。辣椒增产率6%~20.1%,辣椒单株座果数显著增加,辣椒Vc、可溶性固形物、辣椒红素峰值显著改善。棉花增产率4.4%~17.2%,单株棉铃数增长率最高,为1.7%~10.4%,整齐度、伸长率、断裂比强度略有提高,麦克隆值4.2左右。丙酰芸苔素内酯可提高花生、辣椒、棉花生理功能的表达强度,增加产量,改善植物脂肪、蛋白质、Vc等品质。  相似文献   

3.
天然芸苔素内酯减轻胺苯磺隆对水稻药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培法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浓度胺苯磺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天然芸苔素内酯对胺苯磺隆的解毒效应,以及不同浓度胺苯磺隆处理下天然芸苔素内酯浸种对水稻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天然芸苔素内酯浓度在0.01-0.05mg/L范围内时,可显著缓解1.0μg/kg的胺苯磺隆对水稻的药害,用0.02mg/L的天然芸苔素内酯种可不同程度地缓解0.1-20μg/kg的胺苯磺隆对水稻的药害。  相似文献   

4.
芸苔素内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芸苔素内酯属激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广泛应用于多种阔叶作物,如棉花、烟草及各种果蔬,均可有效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增强作物抗逆性。为了解芸苔素内酯在禾谷类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我们于2007年4—6月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民主村进行了0.01%芸苔素内酯在小麦上的田间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增产4.93%~7.69%。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不同缓解处理对甲咪唑烟酸引起的紫花苜蓿药害的缓解效果,于紫花苜蓿刈割后10 d喷施甲咪唑烟酸,分别在药后5 d和10 d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赤霉酸、复硝酚钠、吡唑醚菌酯、萘乙酸、氨基酸原液、奈安共9种缓解剂进行药害缓解,调查紫花苜蓿株高、鲜重并测定其产量、品质。结果表明,240 g/L甲咪唑烟酸水剂129.6 g/hm~2对紫花苜蓿药害明显,严重抑制其生长,株高下降25.45%,鲜重减少38.26%,最终减产13.28%;药后5 d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氨基酸原液及药后10 d奈安处理的株高抑制率分别为-2.11%、-3.16%、-1.06%和-0.80%,株高均显著高于药害植株,缓解效果好。复硝酚钠、吡唑醚菌酯处理的株高、鲜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抑制率均>10%,缓解效果差。药后5 d芸苔素内酯处理较甲咪唑烟酸对照、空白对照产量增加22.96%、6.64%,增产率最高,赤·吲乙·芸苔、氨基酸原液其次,且对品质均无不良影响。综合分析,在甲咪唑烟酸药后5 d喷施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0.022 5 g/hm~2、0.136%赤·吲乙·芸苔可...  相似文献   

6.
“芸乐收”对花生防病增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花生团棵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分别喷施"芸乐收"(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不仅能有效预防花生叶斑病,防效49.41%,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延缓叶片衰老,比"阿米西达"增产38.69 kg/667m^2,增幅10.43%;比空白对照增产69.37 kg/667m^2,增幅20.39%。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药剂对大豆中后期生产健康作用和产量影响,本研究选用广谱、内吸性杀菌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0g/L戊唑醇悬浮剂,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1.8%复硝酚钠水剂和0.01%芸苔素内酯缓释剂作为试验用药,比较其对大豆生长中后期的保叶、延衰作用和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0g/L戊唑醇悬浮剂,在大豆结荚初期和鼓粒中期喷施,大豆成熟时茎、豆荚呈鲜金黄色,大豆延衰6~9d成熟,产量提高5.38%~12.21%,可明显促进大豆健康作用(保叶、延衰),提高大豆品质与产量;而1.8%复硝酚钠水剂和0.01%芸苔素内酯缓释剂促进大豆健康和提高大豆产量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新农药介绍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6):44-45
中文通用名称:丙酰芸苔素内酯英文通用名称:brassinolide农药登记名称和商品名称:0.0016%丙酰芸苔素内酯水剂(金福来)理化性质:丙酰芸苔素内酯原药(≥80%)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状固体,熔点155-158℃,溶于甲醇、乙醚、氯仿、乙酸乙酯,难溶于水,正常贮存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弱酸、中性介质中稳定,在强碱介质中分解。毒性:该原药和水剂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4640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2150mg/kg,对皮肤、眼睛无刺激性,无致敏作用。原药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9.
天然芸苔素(通用名:油菜素内酯)是最新一类植物内源激素。植物生理学家认为,它能充分激发植物自身潜能、发挥生长优势,促进植物均衡茁壮生长,增强抗逆(旱、涝、寒、盐碱、病害等)能力,大幅度提高产量。但是,由于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提取工艺十分复杂,提取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天然芸苔素内酯对水稻幼苗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对水稻幼苗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力的影响,研究天然芸苔素内酯减轻胺苯磺隆对水稻药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其作用机理与水稻幼苗GSH含量、GST活性变化没有太大相关性,可能与其能间接激活水稻幼苗ALS活力有较大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苯肽胺酸的测定及淋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反相条件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土壤中苯肽胺酸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土壤薄层层析试验研究了苯肽胺酸在3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和红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0.1、1和10 mg/kg时,苯肽胺酸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3%~99.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1.4%;其在3种土壤中的检出限(LOD)均低于1.0μg/kg。苯肽胺酸在吉林黑土中的比移值(Rf)为0.83,其移动性为可移动;在江苏水稻土中的Rf值为0.61,在湖南红土中的Rf值为0.62,移动性均为中等。  相似文献   

12.
蛋白PopW是从青枯劳尔氏菌ZJ3721中鉴定得到的一种新的Harpin蛋白,为降低成本,我们对诱导剂IPTG的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诱导PopW蛋白表达的最适IPTG浓度为0.01 mmol/L。对蛋白PopW在诱导烟草抗TMV防卫反应中最适宜浓度和持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蛋白PopW处理的烟草在接种TMV后,其叶片上的枯斑数显著少于对照,且PopW浓度为2.5 mg/L时持效性可达8 d。同时,用蛋白PopW预处理的烟草接种TMV后,其叶片中PR-1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浓度为2.5 mg/L的蛋白PopW可以分别诱导番茄对叶霉病、水稻对稻曲病的抗病性,防效达80.19%和86.84%。蛋白 PopW对辣椒还有一定的促生作用,田间经2.5 mg/L的PopW蛋白处理后可增产16.89%。  相似文献   

13.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嘧草醚在水稻及其环境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HPLC-MS) 技术,建立了嘧草醚在水稻及其环境中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V (乙腈) : V (甲酸) = 199 : 1的混合溶液提取,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 (C18) 或C18 + 丙基乙二胺 (PSA) 吸附剂净化。以V (乙腈) : V (0.1%甲酸水溶液) = 70 : 30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经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 (ESI+) 模式扫描,HPLC-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 mg/L范围内嘧草醚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在乙腈、稻田水、土壤、稻株、糙米和稻壳中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嘧草醚在稻田水中的检出限 (LOD) 为0.0015 mg/L,定量限 (LOQ) 为0.005 mg/L,在土壤、糙米、稻壳和稻株中的LOD分别为0.003、0.015、0.015 和0.003 mg/kg,LOQ分别为0.01、0.05、0.05 和0.01 mg/kg。在0.005、0.01和0.1 mg/L (或mg/kg) 添加水平下,嘧草醚在稻田水、土壤和糙米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109%、92%~106%和89%~107%,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3.0%~5.0%、1.1%~2.9%和3.1%~3.7%;在稻壳和稻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102%和93%~107%,RSD分别为1.1%~3.8%和3.5%~9.9%。该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柠檬酸盐缓冲体系的QuEChERS方法为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为检测仪器,建立了葡萄中78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添加回收法评估了葡萄中4种基质匹配校准方法的定量结果,评估了4种校准方法的线性回归系数、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在添加回收试验中,当添加水平为0.01 mg/kg时,在0.005~~0....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防控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辣椒炭疽病,自辣椒上分离得到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拮抗和辣椒离体生防试验筛选对胶孢炭疽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于室内测定其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及接种后辣椒内抗病活性物质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结果显示,从辣椒上共分离纯化获得46株细菌,其中菌株SQ-6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1.11%,显著高于其他45株。结合菌株SQ-6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SQ-6菌株的50%无细胞滤液可引起胶孢炭疽菌菌丝畸形、断裂等,对其抑制率为57.87%。SQ-6菌株的10%、50%发酵液和10%、50%无细胞滤液均能显著降低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50%无细胞滤液的防效最好。SQ-6菌株能够提高辣椒内Vc、酚类和黄酮类物质含量,诱导辣椒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丙氨酸解氨酶(p...  相似文献   

17.
新疆加工型辣椒一种新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在新疆沙湾县加工型辣椒Capsicum annuumL.上发现一种细菌性叶斑病。为明确其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菌株进行16S rDNA和持家基因rpoD及gry B的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8个细菌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致病细菌与已报道的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菌株的16S rDNA、rpoD基因、gry B基因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9.1%~99.9%、99.4%~99.5%和97.6%~100.0%。结合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寄主范围等特征,将病原菌鉴定为黄褐假单胞菌。该病原菌通过人工接种还能侵染番茄、茄子、马铃薯、黄瓜、西瓜、甜瓜、四季豆、豆角、豇豆、白菜、萝卜、胡萝卜及芹菜等多种植物。  相似文献   

18.
辣椒花象甲Anthonomus eugenii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原产于中美洲,可为害至少35种商业辣椒品种,对辣椒为害严重,可使其减产33%~90%。该害虫于1993年入侵加拿大,并于2014年进入欧洲。频繁的全球贸易及国际运输将加速该害虫的传播和扩散,并有入侵我国的风险。该文对辣椒花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为害特征、分布范围及传播进行总结,分析其对我国的入侵风险及对我国辣椒产业造成的潜在损失,并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 White) Chitwood on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and Solanum nigrum L. (black nightshade) was investigated in a glasshouse experiment. Seven competition treatments were set up: two intraspecific for the crop and the weed and five interspecific treatments in which the emergence of S. nigrum plants was progressively delayed with respect to that of the pepper. Nematodes reproduced in every inoculated plant and their multiplication rates were high in both pepper and S. nigrum. The parasite reduced all growth and yield parameters of the crop, but did less harm to the we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S. nigrum on pepper peaked in the treatment in which the weed and pepper plants emerged together. S. nigrum was a stronger competitor than pepper under both nematode-infested and nematode-free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nematodes on pepper yield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mpetition, but both appeared to be addi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