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稻种原种常规繁育方法(三圃制)进行了6年(1999~2004)研究,并作了大量的改进,提出了稻种“穗系标准化繁育”原种的新方法,即“单穗选择,以穗为系,单本栽培,穗系比较,田间目测,整系去劣,混系繁殖”28字新方法。原种繁出来后进行快速繁殖,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多点鉴定,示范推广。研究结果显示,云恢188、云恢290、滇优香1号。3个品种采用“穗系标准化繁育”与常规的“三圃制”繁育相比较,纯度分别达99.47%、99.93%、98.12%。原种繁出来后在云南7~10个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3个品种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12%、0.97%、1.04%,其它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别。实践证明,采用“穗系标准化繁育”比“三圃制”繁育,大大简化了良种繁育程序,提高了良种繁育的纯度,提高了效率,延长了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年限。  相似文献   

2.
<正> 良种繁育任务,一是加速繁育种子,二是保持良种的种性。按国家标准局批准的作物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定,繁育作物原种一般采取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方法。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三年三圃制。自1987年我场被定为省级种子基地后,小麦的提纯复壮一般采用穗行圃和原种圃二年二圃制。这样生产原种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1988年我场收获穗行圃556亩,除选部分优行进入穗系圃外,大部分经选择后进入原种圃。这样1989年收获原种圃1万亩,穗系圃559亩,穗行圃579亩。在二年中原种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增加了效益。但  相似文献   

3.
在小麦原种繁育过程中,对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周麦22号原种繁育体系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基本建成周麦22原种繁育体系并加以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健全小麦原种生产基地的管理规范化,提高小麦原种产量及质量,总结了小麦基地原种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括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和田间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2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兰珍 《农村科技》2007,(12):15-15
任何一个良种,都不会永久地保持其优良的种性,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机械混杂、生物混杂和环境条件的影响,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混杂退化现象.为防止良种混杂混化,稳定与提高种性,使良种在生产中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应建立建全良种繁育体系与良种更换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自1973年以来,我站采用三圃制(穗行圃、行系圃、原种圃)生产正规的小麦原种,小麦产量逐年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小麦原种4级生产程序,包括穗行圃、原种圃、原原种繁殖田、原种生产等内容,以为小麦原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喀什地区,地委行署决定从2002年冬播开始正式启用以"两圃提纯",县、乡两级供种为主要内容的"1-2-5"小麦种子工程。即:1万亩小麦要有1亩穗行圃,20亩原种圃,500亩一代扩繁田。到2005年,全地区小麦大田的纯度达到98%以上,并且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小麦"三圃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目前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供应小麦大田生产。通过小麦"三圃田"建设,保持现有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加快小麦良种推广,从而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本人根据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三圃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种子繁育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小麦繁种的任务主要是保证小麦生产所需足够的种子,种性不退化,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为此,我国制定了三圃制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规程,以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小麦简化繁种是产权单位从育种专家手里获取种子繁育出原种,再用原种生产出大田用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简化繁种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种子繁育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小麦繁种的任务主要是保证小麦生产所需足够的种子,种性不退化,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为此,我国制定了三圃制小麦原种生产技术规程,以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小麦简化繁种是产权单位从育种专家手里获取种子繁育出原种,再用原种生产出大田用种。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繁育高质量的亲本自交系种子,在自交系繁育的全过程,必须建立规范的繁育程序。玉米自交系种子分为四级,即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和制种田用亲本,其繁制生产程序为:育种家种子(套繁)-原种(穗系鉴定)-良种(混繁)-生产制种田用亲本,以3~4个世代为一循环周期。一般从育种家种子开始进行田间单株套袋繁制生产原种;用原种穗系套袋自交或姊妹交,淘汰不具备典型性状的穗系后获得良种;用良种选择合适隔离区混繁来生产制种田用亲  相似文献   

12.
<正> 小麦种子单粒点播繁殖法,是我们根据目前小麦原种生产的实际状况,采用的一种快速高倍繁育小麦原种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选择通过区域试验的小麦新品种,取其少量种子,根据该品种种子的形状、大小、种皮颜色等有关特征进行粒选,然后按照一定的株距,行距进行单粒点播,并且在苗期、抽穗期、成熟期进行严格的整株去杂。成熟后混收作种。这种做法的优点是:①根据小麦分蘖成穗的特点,适时偏早单粒点播,创造优越的生长条件,促进个体充分发育,多分蘖,多成穗,多产种,提高繁殖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三圃一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原种)、原种圃和良种田。目前和田地区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即穗行圃、穗系圃、(生产原原种)—原种圃(生产原种),供应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业科学》2011,(11):1956+2157
<正>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2005年5月,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具体部署的新疆农科院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以原原种繁育田、种子加工及配套设施建设、良种繁育推广为核心任务,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加速良种应用和转化为目标,以生产小麦原原种、原种,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承担试验为主要功能。构建了集科研、良繁、种子加工、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等  相似文献   

15.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卢布  李广贤  王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96-14897
针对大穗型小麦分蘖成穗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结合大穗型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试验结果,总结出"高肥力、早播种、窄行距、适播量、控旺长"的组合增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湖北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穗发芽和子粒发芽试验评价了湖北省85个材料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显著,红粒小麦材料休眠性和抗穗发芽性较强,而白粒小麦抗穗发芽种质匮乏;根据穗发芽率和子粒发芽指数两个指标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以分为5类,13份材料具有较强的休眠性和抗穗发芽能力;湖北省大面积推广和新选育出的品种中,郑麦9023对穗发芽高度敏感,湖北省选育的品种大多有较好的抗性,其中鄂麦352表现优异。研究结果为湖北小麦生产品种布局和抗穗发芽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有机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表明,在江苏省赣榆区小麦生产中,合理施用有机肥料能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小麦幼穗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小麦幼穗分化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小麦幼穗分化进和进程与品种的遗传特性及温、光等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产量因素的构成及最终产量形成,小麦幼穗分化的研究对小麦育种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卵穗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为母本,以普通小麦为父本杂交,将获得的杂种再进行回交和自交,对其育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或品种做母本其可交配性表现不同,卵穗山羊草的结实率(14.10%和11.96%),比柱穗山羊草高(2.13%和8.47%).杂种胚产生愈伤组织率和幼胚直接成苗率不同.柱穗山羊草/小麦杂种胚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杂种胚.卵穗山羊草/小麦的直接成苗率高于柱穗山羊草/小麦.卵穗山羊草/小麦用小麦回交的结实率为3.71%;柱穗山羊草/小麦用小麦回交未结实.卵穗山羊草/小麦自交也能结实,自交的结实率为0.044%,柱穗山羊草/小麦杂种自交没有结实.卵穗山羊草/小麦杂种的育性较柱穗山羊草/小麦杂种强,卵穗山羊草基因通过杂交向小麦转移比柱穗山羊草更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