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壶瓶枣缩果病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8年山西壶瓶枣缩果病害发生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真菌ITSrDNA和细菌16S 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分别对分离自山西晋中的罹病壶瓶枣果实表面寄生真菌和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Megablast同源性分析,确定壶瓶枣果实的主要寄生菌是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芽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ssimum)4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4种细菌。回接试验证明链格孢菌、青霉菌、芽枝孢菌是壶瓶枣果实主要的致病真菌,而所分离的细菌没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症状与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症状类型及其对应的病原菌,本研究对河北省6个市的果园进行了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并对引起不同症状类型的病果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河北省的套袋苹果黑点病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萼洼黑点型、果面黑点型、果面晕斑型和梗洼褐斑型。除了果面晕斑型为单一病原侵染之外,其他类型的病斑均分离获得3种或3种以上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的菌株主要为5个不同属的真菌,分别是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产菌核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尾孢菌(Cercospora sp.)和镰刀菌(Fusarium sp.)。致病性检测表明,粉红聚端孢和细极链格孢的致病力较强,为引起该病害的主要致病菌。而产菌核枝顶孢在河北省造成的症状比之前的报道更加多样化。本研究明确了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及其对应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非无菌操作下分离尖孢镰刀菌的培养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起100多种植物的萎蔫型病害。  相似文献   

4.
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廊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基地大豆孢囊线虫病田内大豆枯萎病病原镰刀菌的种类,对362份罹病枯萎大豆植株进行病原真菌分离,得到335株真菌;使用镰刀菌通用引物鉴定出镰刀菌(Fusarium spp.) 279株,占分离菌株83.3%;镰刀菌特异性引物、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特征进一步鉴定镰刀菌种类,鉴定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89株,占分离菌株56.4%;茄病镰刀菌(F. solani)67株占20.0%、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16株占4.8%、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3株、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um)2株、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和厚孢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各1株;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数量最多的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中约92.8%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这些结果表明该试验基地大豆枯萎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大豆孢囊线虫与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大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柑橘果实壳梭孢腐烂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果实腐烂病引起伦晚脐橙果皮褐化、坚硬、缩水,严重影响果实商品价值。2017年对湖北宜昌采集的伦晚脐橙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明确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该病菌也可侵染柑橘叶片、枝干和果实,引起腐烂。这是关于小新壳梭孢N. parvum侵染柑橘果实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壶瓶枣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山西红枣发生了1种严重的果实病害,症状表现为果顶或果肩部位形成红褐色的病斑。本研究以壶瓶枣为材料,对病菌进行分离。通过室内和田间致病性测定以及人工接种后再分离病菌,证明编号为CN535的真菌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该病菌在PDA上7d菌落直径达69.2~73.5mm,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均发达,具明显的浅灰与墨绿色的同心轮纹;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具纵横隔膜和短喙,大小为(22.5~40.0)μm×(8.0~13.5)μm,为典型的Alternaria属真菌特征。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A. alternataA. tenuissimaA. longipesA. maliA. citri的同源性均为100%。用2对链格孢菌的专用引物AAF2/AAR3和Aalt-F/Aalt-R分别扩增出相对应的341和450bp的片段。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分析结果,确定壶瓶枣褐斑病的病原菌为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 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香蕉黑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的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香蕉黑腐病菌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与其它香蕉病原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ITS1和ITS2间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引物Bth-S(5'-TCTCCCACCCTTTGTGAAC-3')和Bth-A(5'-AAAAGT-TCAGAAGGTTCGTC-3'),利用此引物对包括可可球二孢菌在内的21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只有4个可可球二孢菌菌株扩增到422bp特异带,其它17个菌株无扩增产物。灵敏度测试结果表明此特异引物能对1pg的可可球二孢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自然感染黑腐病的香蕉果实组织和接种可可球二孢菌或多种香蕉病原真菌混合接种的果实组织进行检测,Bth-S和Bth-A引物对不仅能够在自然感染黑腐病果实组织中特异检测到可可球二孢菌,而且能在未显症和发病的接菌香蕉果实组织中特异检测得到可可球二孢菌。这为香蕉可可球二孢菌潜伏侵染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山西省临县、太谷县发现枣贮藏期红粉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絮状霉点,后期形成较厚粉状霉层。从病样中分离获得2株代表性菌株,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特征分析,确定引起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pH=4~10,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 min。适宜芽管生长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最适pH=6。本研究结果可为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严重危害果蔬生产,但非致病性镰孢菌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为筛选防治根腐病的非致病生防镰孢菌,从京津冀设施大棚采集茄科、葫芦科果蔬78份根际土样中分离2 402株真菌,筛选出对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173株。利用镰孢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28株候选镰孢菌;通过镰孢菌发酵液泡根进行安全性测试,筛选出对寄主黄瓜幼苗安全无害的镰孢菌菌株4株(1418、1441、1436和1473)。进一步通过镰孢菌测序通用引物TEF1αF/TEF1αR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1418菌株和1441菌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1436菌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孢菌(F. solani)。盆栽测试发现,除1441菌株外,1418菌株、1436菌株和1473菌株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1418菌株的防效为70%,与杀菌剂咪酰胺的防效相当,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镰孢菌不仅为镰孢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新型生防产品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枣缩果病病原子实体的诱导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病原菌的子实体诱导,以及越冬后自然病果上子实体的发现,病原菌C.sp.经再鉴定为C.olivaceumBon,另一病原菌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订名为群生小穴壳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至此明确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为C.olivaceum、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Dothiorelagregaria和一种细菌(待鉴定)  相似文献   

12.
13.
枣干腰缩果病症状类型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明确枣干腰缩果病在田间呈现3种症状类型,即干腰型、干肩型和干蒂型。对上述3种症状的病果分离结果表明其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差别,都以真菌为主,其中细交链孢菌比例最大。从开花期至采收前,每隔10d采样分离表明,病菌从花期至收果前均可造成侵染。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南疆枣树根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枣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 ill.)植物,在我国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枣树的喜光、喜温、耐寒、耐旱等栽培特点,非常适合在新疆这种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区生长。近年来,随着新疆红枣产业的迅速发展,枣树病害问题也逐渐突显。2010和2011年,新疆南疆多地枣园出现枣树根腐病,该病害主要造成枣树实生苗和多年生枣树根部腐烂,叶片黄化,植株树势衰弱,最终导致植株  相似文献   

15.
桃小食心虫寄主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桃小食心虫不同的寄主生物型适应于各自寄主的物候期、果实形态和质地等,而在生活习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室内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枣和酸枣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出土始期和高峰期分别比苹果桃小食心虫晚8天和20多天,田间成虫发生期也约晚20天。恒温条件下前两者的前蛹期+蛹期都比后者短。3种寄主生物型的成虫产卵位置、幼虫蛀果、脱果位置及在果内生活时间各不相同。酸枣桃小食心虫体形较小,但3种寄主生物的雄蛾外生殖器尚无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在中国昆明发现一种枣子果实的腐烂病。通过致病性测试,证明从发病组织分离出的病菌能引起枣子果实腐烂。经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甘薯长喙壳菌。这是在中国首次报道由甘薯长喙壳菌引起的枣子果实腐烂病。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果园中主要食心虫种群监测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性信息素和黑光灯系统调查了枣园、桃园中食心虫的种类构成及其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3种土壤防控措施对桃小食心虫的效果。结果显示:枣园中食心虫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桃蛀螟,其中桃小食心虫1年发生2代,发生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下旬,其成虫累积诱捕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Sigmoid方程;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4代,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蛀螟1年发生2代,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9月下旬。桃园中以梨小食心虫为主,1年发生4~5代,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底,年均性信息素累积诱捕量为8829头/诱捕器,而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数量均极少。3种土壤防控措施中,灌水覆膜对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最好,幼虫出土抑制率为67%,其次为盖草覆膜和盖土拍实。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干旱绿洲区不同时空尺度单棵枣树蒸散量向枣园尺度蒸散量的转换关系,通过涡度系统、茎流计和微型蒸渗仪对枣园蒸散量、枣树蒸腾量和土壤蒸发量进行了监测.通过对茎流系统与涡度系统测量的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枣园蒸散量进行分析,分析从点(枣树)尺度蒸散量向面(枣园)尺度蒸散量的转换关系得出:(1)全生育期蒸腾量为403.2 m...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育期幼龄枣树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裹式茎流计对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新疆林科院佳木试验站内的幼龄枣树茎流速率进行连续测定,并同步监测样地内太阳辐射、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风速4个环境因子,研究不同生育期枣树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夜间均存在茎流活动,茎流速率变化曲线除果实膨大期为双峰外,其余生育期内均为单峰;2日累积量变化过程曲线均为"S"形,日均耗水量和总耗水量的趋势均为先增大后减小,且差异性明显,萌芽展叶期最低,果实膨大期最大,日均耗水量分别为2.78 L和8.31 L,总耗水量分别为83.39 L和249.30L;3茎流速率曲线与太阳辐射和温度曲线波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空气湿度曲线波形变化趋势相反,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影响枣树茎流速率的主要因子有所差异,但太阳辐射偏相关系数最高,按生育期顺次分别为0.767、0.762、0.873、0.838、0.603和0.825,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不同生育期枣树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经过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检验,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