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Bipolaris)一个新种,一个新组合,5个新记录以及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一个新记录。讨论了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平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的关系,并就我国已报道的长蠕孢属真菌按Alcorn等~([1,3,4,5,24])人的意见,逐个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2.
长蠕孢属真菌种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蠕孢属建立后的140多年间,由于对属的概念缺乏准确的理解,在其名下发表了实际上属于不同分类单元(属)的大量种名,随着人们对这类真菌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属大量的种被分别划归到其他属中。例如,链格孢属(Alternaria),棒孢属(Gorynespora),外孢霉属(Exosporium),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凹脐蠕孢属(Drechslera),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等,  相似文献   

3.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长孢平脐蠕孢〔B.urochloae(Putterill)Shoem〕及狗牙根平脐蠕孢〔B.cynodonlis(Marig)Shocm〕依次各占54.1%、33.2%、4.4%、3.5%、1.3%、1.3%及0.9%,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rostratum(Drechsl.)Shoem〕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Boedijin〕和画眉弯孢〔C.eragrotidis(P.Henn.)J.A.Meyer〕各占0.4%.双色平脐蠕孢和长孢平脐蠕孢在国内首次从小麦上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4.
对从苏丹草叶斑病病斑上分离获得的高粱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的生长发育特点,并为防治该菌引起的病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粱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在15~40℃温度下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萌发pH值为6;菌丝在15~40℃,pH值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8;在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氮源中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脲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在各碳源、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获得可用于防治李氏禾的病原菌菌株,采用孢子形态观察和ITS1-5.8S-ITS2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云南西双版纳稻田感病李氏禾植株上的两株病原真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离体叶片生测法评价其除草活性,采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要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两株病原真菌分别被鉴定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和稻平脐蠕孢有性型[Bipolaris oryzae (teleomorph:Cochliobolus miyabeanus)].稻平脐蠕孢发酵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88.9;稻平脐蠕孢有性型发酵液配制的菌悬液对李氏禾的致病性最高为100.两个菌株对水稻、玉米、黄瓜及番茄等主要农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6.
7.
报道了离蠕孢属1个新种,陕西离蠕孢(Bipolaris shaansiensis sp.nov.)。和7个国内新记录种,澳大利亚离蠕孢(B.australiensis)、坚壁离蠕孢(B.crustacea)、鼠尾草离蠕孢(B.salviniae)、夏威夷离蠕孢(B.hawaiiensis)、佩利金离蠕孢(B.peregianensis)、小麦生离蠕孢(B.triticicola)和玉米离蠕孢(B.zeae)。对新种进行了拉丁文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8.
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平脐蠕孢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蔗糖和硝酸钾、L-天冬酰胺最好,但以脲为氮源的培养基生长较差。菌丝最佳生长温度是25~30 ℃之间,在25 ℃时最利于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6 ℃;该菌在pH 3~11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7,产孢量最大的pH是 3,9,10;糖浓度在2%~8%菌丝能生长,在糖浓度为2%时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高;光照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明显影响,在全光照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不会产孢,黑暗12h光照12h既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产孢,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对5种杀菌剂的研究表明:退菌特和百菌清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也能有效的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是小麦黑胚病的重要致病真菌。建立小麦对B.sorokiniana黑胚病的抗性评价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就不同接菌时期与保湿天数对B.sorokiniana引发的黑胚病严重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菌时间越早、保湿时间越长B.sorokiniana引发的小麦黑胚病越严重。适宜接菌鉴定条件为:花后5~10d接菌,套袋保湿5~7d。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中国大戟科和马钱科的过程中,发现了二个种在中国分布新记录,五个新异名。现给予报道。  相似文献   

12.
几种木本花卉的花粉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东北地区常见木本花卉植物葱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 Franch、蓝靛果Metalonicera ed ulis(Turca.ex Freyn)M.Wang et A.G.Gu、紫丁香Syringaoblata Lindl.、白花下香S.oblata Lindl.var. alba Hort ex Rehd.、斑叶稠李Padus maackii(Rupr.)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大豆根寄生线虫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 ̄1988年,分别对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的17个地区采集的大豆根寄生线虫标样82份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共鉴定出大豆根寄生线虫17种,其中新种1个,国内新记录种7个。本文还对大豆根病的复杂病因进行了讨论,为彻底解决大豆根病,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道14种园林花卉植物上12种真菌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5种,国内新寄主植物2种,省内新寄主植物6种,全部种有描述,新记录种附病原图,全部病害按病名、学名、寄主、发病期、分布为害、症状与病原叙述,以供科研、教学、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长期KDD均呈增加趋势,其他时期有增有减,生殖生长期与全生育期KDD倾向率呈现东北与西南正值,其他地区负值的特征;3)华北平原在过去的50年冬小麦各生育期降雨量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特征,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并进期山东东部地区及生殖生长期河南南部地区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过去50年,河北省西部(保定和石家庄等)一带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山东东北及河南西南一带未来小麦种植极端高温风险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呈现降低趋势,山东东部(潍坊市和莱阳市等)在冬小麦并进期,河南南部(南阳市和固始市等)在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从新疆阜康独尾草〔Eremuri inderiensis(M.B).Rgl〕上采到独尾草柄锈菌(Puccinia eremuriKom.)。首次发现了它的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认为该菌为我国新记录种,研究标本保藏于新疆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AAC-003065,004001,003066)。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柑桔上分离到的25个柑桔胶孢炭疽菌分离系,进行培养及生长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5个分离系在培养及生长特性上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能说明柑桔上的胶孢炭疽菌存在着生理分化,同时也与该菌致病性差异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落叶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的研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从东北地区采集的150株落叶松(Larix spp.)立木生物量数据,对立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通用性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要优于线性模型,仅用胸径作为预估因子的一元模型的预估精度可达95%以上,可用于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计。建立根茎比模型对地下生物量进行估计是可行的,预估精度接近90%。建立的落叶松地上生物量模型和地下生物量模型可用于东北地区落叶松生物量估计。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与区域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谷子营养丰富、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谷子种植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以期为优化谷子布局和促进谷子生产发展提供建议与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1985—2015年谷子各省、县域生产统计数据,采用产量贡献率、重心迁移、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谷子生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30年间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由3.318×10 6hm 2减少至7.88×10 5hm 2后回升至8.39×10 5hm 2,单产由1 801.2 kg·hm -2提高至2 342.9 kg·hm -2,总产量变化中面积贡献率为80.3%,单产贡献率为18.4%,且单产贡献率逐渐增加。全国谷子生产重心年际间变化较小,优势产区稳定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和北部中低高原区东南部,具体集中在内蒙东部、东北三省与内蒙接壤的县域、河北大部、河南西北部、山东中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宁夏中部。30年间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地区与西北部分县域单产增加但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使该区域表现为单产优势与面积劣势,2000年后北部中低高原区的吉林通榆、内蒙敖汉旗与山西部分县域的播种面积回升。播种面积较大而单产劣势的县域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和山西中北部部分县域。结论 30年来全国谷子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黄淮海地区被夏玉米替代的夏谷较难恢复,东北地区中西部、北方农牧交错区及太行山沿线区谷子生产具有恢复潜力。谷子育种、栽培技术与生产加工机械的进步,对谷子生产提质增效与实现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