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皖东石质丘陵造林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厚度,整地0们规模,适栽树种,造林用苗,抚育方法等都对石质丘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产生影响。土层越厚幼林保存率越高;整地穴规80×80×70cm的造林平均保存率96%,比整地穴规40×40×30cm的造林保存率高20%,比铲草皮这挖小明穴边造林保存率高37%。  相似文献   

2.
在呈贡劣质山地对墨西哥柏、银荆树植树造林进行了不同整地方式、植塘规格、种植密度、抚育方式的试验。结果:撩壕整和水平台地的保存率及幼树生长量优于块状整地,且在阴坡深草地段尤为显著。3种植塘规格(60cm×60cm×60cm,50cm×50cm×50cm,40cm×40cm×40cm)对墨西哥柏的保存率和高、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对银荆差异极显著,大塘优于小塘。3种种植密度(1.5m×1.5m,1.5m×  相似文献   

3.
火炬松建筑材林栽培模式研究阶段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低丘中层红壤上栽植火炬松,施过磷酸钙0.5kg/株效果显著;但块状整地(1.2m见方)与全面整地、40cm×40cm×30cm穴与70cm×70cm×60cm穴以及每年5月幼林抚育1次与每年2次的其生长差异均不显著。根据上述试验结果以及对浙江与皖东丘陵现有火炬林分生长分析,初步认为火炬松建筑材林合理栽培模式为:造林密度1665株/hm2,1m见方块状整地,挖40cm×40cm×30cm植树穴,施基肥过磷酸钙0.5kg/株,造林当年抚育2次,第2~3年每年1次。上述栽培模式经经济分析表明:造林成本不到旧栽培模式(全垦大穴、大量施肥、每年抚育2次以上,造林密度1050株/hm2)的1/2,而收入增加2/3,旧的栽培模式造林无盈利可言,而新的栽培模式主伐时可盈利12750~23250元/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侧柏、油松、火炬松塑料袋容器育苗的容器规格分别为:3.8×12cm或5.1×12cm、6×13cm、8×12cm,营养土配方分别为:羊粪10%+上杂肥30%+黄心土59.8%+复合肥0.2%、黄心土38%+腐殖质土30%+土杂肥30%+复合肥2%、火烧土30%+黄心土57%+菌根土10%+过磷醚钙3%,容器苗栽植成活率高于裸根苗7~82%。1991-1994年培育容器苗8.6亿株,栽植平均成活率达95%,为加速我省荒山绿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呈贡劣质山地对墨西哥柏、银荆树植树造林进行了不同整地方式、植塘规格、种植密度、抚育方式的试验。结果:撩壕整地和水平台地的保存率及幼树生长量优于块状整地,且在阴坡深草地段尤为显著。3种植塘规格(60cm×60cm×60cm,50cm×50cm×50cm,40cm×40cm×40cm)对墨西哥柏的保存率和高、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对银荆差异极显著,大塘优于小塘。3种种植密度(1.5m×1.5m,1.5m×2m,2m×2m),对幼林期的高、径生长及冠幅大小无显著影响,在30°以上的陡坡,台地抚育优于菱形、扇形、块状抚育,与对照比较,4种抚育方式与之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武平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4年从云南省富民县引入直干蓝桉种子,进行容器育苗,采用杉木60cm×40cm×40cm标准挖穴,密度2m×2m规格造林,共栽植2-3hm2。种植后第一年进行挖穴培土,全铲抚育,第二、三年各进行一次全铲抚育措施。1998年底调查,直干蓝桉平均胸径6-19cm,最大胸径11-6cm,平均树高6-67m,最高达10-8m,平均每公顷立木蓄积17-82m3。该树生长较快,与5年生的马尾松生长相比,平均树高大于马尾松的3-2m,平均胸径大于马尾松的3-09cm,与5年生…  相似文献   

7.
对楸树1~3年生幼林进行了单株根系测定。1、2、3年生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分别达95cm、210cm、415cm;垂直分布分别达80cm、180cm、200cm。单株根系集中分布范围:1年生林木深度40cm以上,水平60cm见方,占根系总干重的93.6%;2年生林木深度100cm以上,水平100cm见方,占94.8%;3年生林木深度140cm以上,水平220cm见方,占94.3%。根系含水量62.1%~80%,愈接近根端部位,其组织愈幼嫩,含水量愈高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文摘     
水瓶扦插杨条造林新技术水瓶扦插杨条造林,不仅造林成活率高,省工、省时、省水,而且造林费用低,是干旱缺水的沙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干旱山区、丘陵区造林的一项创新技术。1986年吉林省洮南市林业局在四海林场采用此法栽植杨树(品种为小×黑杂交杨)萌条30株,当年成活率100%。初植密度1-0m×1-5m,现保留密度2m×3m。1998年调查,平均胸径18cm,树高16m;而1981年的植苗造林成活率仅78%(初植密度1m×3m,现保留密度3m×3m),平均胸径12cm,平均树高12m。前者与后者比较,仅造…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不同挖穴规格的幼林生长达到概率保证为95%的统计学上显著与极显著差异水平,以40cm×30cm×25cm的穴规格为最好。种源差异及主副处理的交互作用由于试验林尚小,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根据湿地松、火炬松密度试验早期测定结果,湿地松、火炬松造林初植密度为107~167株/667m2,湿地松可偏小,火炬松可偏大。根据整地试验研究,本着降低营林成本的原则,湿地松采用中穴(50cm×50cm×50cm),火炬构采用大穴(70cm×70cm×60cm)和中穴(50cm×50cm×50cm)整地  相似文献   

11.
1990-1994年,在福建平潭、长乐、莆田等地采用福建省林科所和华东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开展了速生、抗病木麻黄良种无性系育苗、造林技术推广工作。5年共培育水培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2,成活率在905以上,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高重复一提高2倍。造林一年后,幼林保存率比当地实生苗高34.5%,幼树高生长比当地实生苗高0.71m,地戏增粗0.72cm。5年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楸树造林密度及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楸树造林密度7年试验总结。在7种造林密度中,树高最高(平均5.13m)的密度为21m×1m、3m宽窄行,最低(平均4.40m)的密度为2m×2m,相差16.6%;最大胸径(平均7.4cm)和最大单株立木材积(平均0.00866m ̄3)的密度为3m×4m,最小胸径(平均5.7cm)和最小单株立木材积(平均0.00471m ̄3)的密度为2m×2m,胸径相差29.8%,材积相差84.9%;密度居中的2m×1m、6m宽窄行及3m×3m,对光照的利用较佳,冠下平均光照强度0.80—0.95万勒克司,冠下、株间、行间光照平均透过率分别为12.4—14.4%、16.0—21.2%、50.8—59.1%;2m×1m、6m宽窄行的光台强度较2m×2m增加20.1%;密度愈小,郁闭愈晚,径阶偏向大径阶分布,密度愈大,郁闭愈早,径阶偏向小径阶分布,并需较早的间伐。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背河洼地盐碱地造林新技术,结果表明,盐碱地造林应采用大苗(2年生苗或2年生根平茬苗),开沟挖穴整地(沟宽100cm,深50cm,沟底挖穴50cm×50cm×50cm)、地膜覆盖、施磷石膏(中度和重盐碱地每株施05kg—1kg)磷育等系列抗盐造林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结果表明:采用55年生以下母树嫩枝扦插生根率达80~98%;扦插苗春季移栽成活率达97%;2年生扦插移栽苗平均高57.8cm,平均地径0.8cm,90%以上的苗木可用于造林。  相似文献   

15.
1990~1994年,在福建平潭、长乐、莆田等地采用福建省林科所和华东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开展了速生、抗病木麻黄良种无性系育苗、造林技术推广工作。5年共培育水培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2,成活率在90%以上。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高生长量提高2倍。造林一年后,幼林保存率比当地实生苗高34.5%,幼树高生长比当地实生苗高0.71m,地径增粗0.72cm。5年的试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解决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木麻黄青枯病危害严重,造林成活低等问题,探讨出二代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山杏造林常采用直播方法,但此法出苗率低,苗木成活率也很低,苗木生长慢,结果晚。植苗造林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结果早,能更快的取得经济效益。为更好地提高造林质量,对山杏进行了截干造林,效果不错。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截干 在苗圃地选择1a生苗木,用果树剪或锋利的镰刀进行截干,干高 10~15 cm为宜。苗木出土后要进行选苗。选择地径0.7cm以上,根系发达,且根系长15cm以上,无病虫害的合格苗,然后捆成 100株一捆进行沾泥浆假植。栽植时用 500 × 10-6的 ABT生根粉浸泡0.5h,以提高造…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扦插造林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优良家系建立采穗圃,采取去梢促萌措施,能使采穗母树平均产穗条208条/株;地膜覆盖可使扦插苗生根率提高到89.76%,比无地膜覆盖提高13.47%;采用切根扦插苗造林,其成活率可达95.33%;扦插苗造林比实生苗造林的幼林树高增加29.62%,地径增加28.57%;通过无性系选优的幼林,1.5年生平均树高达1.33m。  相似文献   

18.
板粟断胚根断茎尖育苗,是将种子催芽后断胚根播种;一年生实生苗和二年生嫁接苗分别长高到30—40cm和70—80cm随即断茎尖,控制主根生长和高生长,促发须根和苗茎加粗生长。结果表明:断胚根苗木比不断胚根苗木根系平均增加209.09%;一年生断茎尖实生苗比不断茎尖实生苗地际径平均增粗29.94%;二年生出圃苗地际径平均增粗14.51%;断胚根断茎尖苗木比对照(不断胚根不断茎尖)苗木根系平均增加211.48%,一年生实生苗地际径平均增粗30.35%,二年生出圃苗地际径平均增粗19.37%。断茎尖出圃苗分枝率98%,每株平均分枝2.55枝,而不断茎尖的出圃苗有分枝的仅7.3%。造林试验结果证明:断胚根苗木比不断胚根苗木造林成活率提高12—15%。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重点造林工程对黑松大苗的需求 ,从1998年开始 ,共移植 1.5~ 3.5m高的黑松大苗 870 0株 ,造林成活率达到 95 %以上。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 ,现将黑松大苗移植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 土坨规格苗圃地留圃大苗由于密度较大 ,下部光秃重 ,侧枝少 ,根系相对也不发达。这类苗木移植时的土坨规格为 :苗高 15 0~ 2 0 0cm ,土坨直径×土坨高度为(35~ 4 5cm)× (30~ 4 0 )cm ;苗高 2 0 0~ 2 5 0cm ,土坨直径×土坨高度为 (40~ 5 0 )× (35~ 4 5 )cm ;苗高 2 5 0~35 0cm ,土坨直径×土坨高度为 (45~ 6 0 )× (40~ 5 0 )c…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在于解决大行山区侧柏营养袋育苗的容器规格和营养土配方选择问题。试验结果表明:中等规格(5.7×14cm)的容器,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在造林中应广泛使用。小规格容器(3.8-5.1×12cm),适宜造林地较远、运输不方便的地区。在羊粪较充足的地区,营养土以羊粪30%+土杂肥30%+复合肥0.2%+黄心土39.8%最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