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208-209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我国城镇化从上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加速阶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优势和特征,指出了传统城镇化模式的不足,同时针对传统城镇化惯性导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10-212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的城镇化长期相对滞后。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政策对城镇化滞后的影响以及滞后城镇化的负面效应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经济学研究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并提出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内生型城镇化基准模型的框架下来展开研究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临界点,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城镇化一词来源于国外,因此,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对新型城镇化更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日本、英国两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时期,通过户籍创新来达到缩小城乡城乡之间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城镇化发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走城镇化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在总结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和分析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17-219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梳理了我国经济发达、经济欠发达及旅游资源和名俗文化富集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各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新”着手,全面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从政府调控与市场主导并重的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镇化和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并总结分析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遵循市场的理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政策导向上看,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从解读新型城镇化概念入手,指出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人为本,重视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民所获补偿偏低、地区间补偿力度差异较大、农民权益日益受到关注.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通过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内涵及主体、坚持农民自愿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和开辟投诉渠道等途径保障新型城镇化制度初衷实现.  相似文献   

8.
对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推进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首先,从不同学科的视角阐述了城镇化的概念;其次,在描述了国外城镇化主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郑砚砚  何志文  刘勤  檀律科  谢居力  张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06-13007,13068
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趋势,对目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并对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进行了研究。但我国农村城镇化目标体系的构建、道路的选择应在尊重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及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党的十八大提出.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依靠市场推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走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关注农民市民化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归纳了中国近两三年来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分别从概念解读、评价指标、限制因素、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归纳评述。认为既有理论成果紧跟时代脉搏和政策信号,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农民市民化问题,在相信这些研究成果会产生实际效用的前提下,建议后续研究在农民利益保护、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如何防范新型城镇化沦为圈地运动及房产化等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彭文强  蒲欣冬  陈怀录  张强  白洪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83-17684,17687
针对当前城市化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转变思维方式,从农民的视角出发,以寻求城市化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主动城市化的概念,重点对主动城市化的时空演进、意义进行了探讨,最后又提出了推进主动城市化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该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城市化的相关理论,拓展城市化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城市化战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传江  宋月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52-4353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正确处理新农村、小城镇规划编制所面对的问题,避免失误,从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婷  杨山  梁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乡村也受到来自城市化的各种冲击,乡村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笔者以江苏省乡村城市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在总结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乡村城市化的3种不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生态城市是广州市实现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笔者从新型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出发,通过对广州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体系的现状调研,获取广州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然后,从生态城市、低碳经济、生态循环的理论方法入手,构建基于广州城市特色的“花城、绿城、水城”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社会经济的重要标尺,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构建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发展比较稳定,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然而关于城市化的定义,理论界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各个学科都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对城市化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基本上只注重对城市化的外部特征和现象的表述。该文从解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结合现实问题的分析对城市化定义的界定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问题被愈发地重视起来,在综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内涵进行梳理分类,探究了影响其发展的经济理论以及相互作用机理,从实证研究中了解到当前国内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以及时空差异,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实现路径进行总结,发现当前对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研究集中于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耦合协调模型,由于分析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国内外研究有一定差异,当前国内研究还存在一定缺陷,如无法突破数据限制,忽略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反馈作用,很难深入问题根源。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我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金融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本文先厘清金融发展对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再基于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78—2013年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推动了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但金融发展效率的作用却相反。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误差修正项参数显著且均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最后基于模型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