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B09):F0003-F0003
基于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独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以重庆C49S-87为基础,通过14年的研究与实践,转育了突破性的第二代温光敏核不育系K78S等,以此建立了成熟、稳定、实用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9,自引:6,他引:113  
两用核雄性不育系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基础,我国现已育成17个达到规定标准的两用核不育系。根据育性对光温条件的不同反应,它们分为光敏型和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在生产上均有实用价值,但要因地制宜选用。两系法品种杂交水稻已经研究成功,一批优良组合开始在生产上试种和示范。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的选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科技》2014,(2):21-21
中国杂交水稻首位博士杨聚宝参加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创新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袁隆平领衔,经过20多年攻关,建立了光敏型和温敏型不育系的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取得7个方面创新与突破,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的主要限制因素,具有杂交配组自由,选育优良组合机率高.  相似文献   

4.
对两系法杂交水稻在育种中地位、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发展阶段,籼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目标以及选育方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我国两系法杂交稻研究的简要历史,分析了两用不育系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总结论述了我们选育成功的Hs—1和Hs—2籼型光敏核不育系所采用的生物工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包括“短光敏性”为主的育种目标、光温敏互补的亲本配组方式、花培快速稳定和光温敏特性同步筛选等的配套技术体系及其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该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柱头外露受细胞核基因控制;DH群体低柱头外露率与高柱头外露率的分离比符合3∶1,推测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我校“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重大进展──采用生物技术育成2个籼稻光敏不育系通过国家科委成果鉴定两系法杂交水稻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又一次育种变革,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1991年以来,我校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维明副研究员、陈启锋教授、祁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杂交小麦研究进展,进一步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与杂交小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杂交小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结果】通过对杂交小麦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形成的三系法、化杀法、两系法和核不育法杂交小麦生产体系,选育和审定了一系列的杂交小麦品种,特别是两系法杂交小麦,得到了推广应用。【结论】虽然杂交小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基因发掘和机制解析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生产应用上,也与水稻和玉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杂交小麦研究对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水稻再生繁殖、原种生产及保纯技术,以期为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及原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粳籼架桥”方法育成粳型两用核不育系3088 S,于1990年通过阶段性技术鉴定。经1990,1991年连续2年育性稳定性观察和测交配组优势鉴定,结果表明;3088 S属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系;开花习性为籼、粳中间型;与籼型广亲和系912935和876110配组表现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可望在生产上应用。文中对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和两系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策略采片“粳不籼恢”繁殖制种技术体系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试论籼型光敏不育系选育的技术路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回顾了我国两系法杂交稻研究的简要历史,分析了两用不育系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点结论述了我们选育成功的Hs-1,Hs-2籼型光敏核不育系所采用的生物工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包括“短光敏性”为主的育种目标、光温敏互补的亲本配组方式、花培快速稳定和光温敏特性性同步筛选等的配套技术体系及其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西北农业大学何蓓如带领的课题组经多年研究.近期创制成适应我国北方光、温条件的小麦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系和异常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使杂文小麦生产“三系法”简比为“两系法”一。运用“三系法”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由于不育系和保持系外观相似,繁种共易混和并且由于两个系株高几乎相同,授粉不理想,因而繁种产量低、成本高。该课题组创制的异常温度敏感小麦不育系“A16”,在关中秋播完全雄性不育。而应当地存扬或其他温度较高区域播种则育性可达60%~70%,实现不育系自繁。该课题组创制的光周胡敏感材料“A31”,在幼…  相似文献   

13.
三系细胞质在两系法杂种优势的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两系法育种进行了细胞质方面的探讨。为克服目前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不稳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利用对低温较敏感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细胞质或者受细胞质控制的耐寒性雄性不育系作供体,借助恢复系为桥梁亲本,杂交 F_1与光敏核不育系杂交,分离选择。三个组合实验结果,F_2分离出不育株多,育性转换株少,不同组合间出现育性转换株频率差异大。这些选择的单株,育性转换明显,对低温不敏感,且光照较敏感,不育性好。可获得光周期效应大,温变性小,不育性似三系雄性不育系稳定的光敏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4.
<正> 广德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吴险峰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改变传统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技术策略,通过籼粳复交的新路子,育成“新光S”。该项研究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93年8月17日安徽省科委对新光S组织专家在广德县农科所进行了现场鉴定。新光S田间群体1150株,不育株率100%;抽样进行显微镜花粉镜检100株,花粉总粒  相似文献   

15.
 湖北光周期敏感雄性核不育(HPSGMS)水稻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完全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可育。初步的研究认为该性状受一对隐性主效核基因控制。本文的目的是探求利用该性状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论讨了基于光敏核不育性的一个新的杂交制种程序(两系法)及其优越性。提出了一个新的育种体系(联合选育体系),应用一个利用光敏核不育性的轮回选择程序进行群体改良并同步选育光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品种)。认为光敏核不育性对杂交稻生产和水稻育种都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形势,任务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育种上讲,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从利用杂种优势水平来看,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与三系法比较,两系法具有配组自由、种子生产成本低、无不育细胞质负效应、易转育新不育系等优点。迄今为止,我国已育成20多个通过省级鉴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7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实施了光温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050S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期用外源IAA,GA3和ABA处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不育植株的不育度,提高可育植株的可育度;用乙烯利(CEPA)和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处理调控乙烯水平可以显著地改变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育性。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050S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期用外源IAA,GA3和ABA处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不育植株的不育度,提高可育植株的可育度;用乙烯利(CEPA)和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处理调控乙烯水平可以显著地改变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育性.  相似文献   

19.
5460不育系对温度和光照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温、光敏感核不育系于“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是杂交水稻近期发展的趋势。一些育种家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且已取得很大进展。1973年,石明松在粳稻“农垦58”中发现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福建农学院1986年也从籼型早稻“5460”群体中发现一些雄性不育株。对这些不育株,1986-1987、1987-1988年冬春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人工气候室进行初步鉴定、选育,但因条件限制,只结合在杂交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的人工气候室中试验,采用温度固定,长短两种光照处理,“5460”和“M58S”作为对照,试验结果曾认为是光周期敏感核不育籼稻。1988年,我们在福州金山自然条件下对此核不育系作不同长短的遮光处理,结果7-8月高温期间各处理均表现不育,为此进一步提出在较高温度、长日照下表现不育,而在常温、短日照下表现可育。  相似文献   

20.
由湖南省科委下达的重点研究项目,我院何觉民讲师主持的“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技术研究”,于4月14~16日在长沙通过鉴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庄巧生等20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在听取了研究人员的汇报,考察了田间试验材料并进行了质疑和讨论后一致认为:小麦光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优良不育系的选育系国内外首创,为我国运用两系法配制杂交小麦,利用杂种优势,开拓了新途径,对发展我国小麦育种理论和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