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泽 《海洋渔业》1988,10(6):279-279
<正> 国务院最近批准,将从1989~年开始在我国东海(28°30′~30°30′N、124°。30′E 以西到机动渔船底拖网渔区线以东海域)设立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海域内,每年5月1日~6月30日禁止拖网渔船以及其他以捕捞产卵带鱼为主要作业的渔船进入生产。  相似文献   

2.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短鳄齿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5年东海区(26°30′~35°00′N、121°00′~127°00′E)渔业资源监测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东海区短鳄齿鱼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深、水温、盐度与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主要分布区域为:28°00′~30°00′N、123°00′~126°30′E;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9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短鳄齿鱼适宜水深、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70~110 m、17~23℃、34.3~35.2。结合东海海流分布特点,初步推断短鳄齿鱼为暖水性海洋小型鱼类,其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受台湾暖流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最近发出通知,于1989年开始,在我国东海区设立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是:北纬28度30分至30度30分、东经124度30分以西到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海域。在保护区内,每年5月1日至6  相似文献   

5.
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通报,4月15日上午10时许,中国海监飞机先后在30°38.3′N,124°09.2′E至30°35′N,124°24.8′E和30°20′N,124°40′E至30°17.4′N,124°45.7′E海域发现条带头褐红色赤潮。两赤潮的发现表明东海区目前已进入赤潮多发季节。为此,我省沿海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赤潮的应急监视、监测,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赤潮,并加强对沿海水养殖、捕捞作业等方面人员的赤潮知识宣  相似文献   

6.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渔业资源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建立的以保护大麻哈和其它冷水鱼为主的二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任务是开展对该保护区鱼类资源、浮游生物及水域环境等方面的调查,为保护措施的制订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逊别拉河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状况。 逊别拉河发源于小兴安岭主脉西南岔大岭段,地处北纬48°07′~49°42′,东经126°48′~128°59′之间,全长279km,流经黑河、孙吴、逊克等市县,在逊克县车陆乡西双河村汇入黑龙江,该河中上游河宽30~60m  相似文献   

7.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5年5月,在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采用水平和垂直拖网两种方式进行了鱼卵调查,从南至北共设8个断面,范围为121°17′~121°55′E、32°00′~32°28′N。结果显示,第3~6断面(121°25′~121°36′E、32°08′~32°20′N)为鱼卵的密集区,密度最高的站位分别为2004年的7断面1站位(121°25′E、32°24′N)和2005年的5断面3站位(121°27′E、32°16′N)。主要的种类组成有多鳞鱚、鳀、斑鰶、远东拟沙丁鱼等。2004、2005年第一优势种均为多鳞鱚,2004年的第二、三位优势种分别为鳀和远东拟沙丁鱼,而2005年的第二位优势种则为斑鰶。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丁峰元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本文根据1999~2004年的夏季和秋季东海区大型水母和渔业资源的状况,分析了大型水母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大型水母夏季主要分布于30°30′~33°00′N间,秋季主要分布于32°00′N以北海域,并呈现由夏季到秋季逐渐往北转移的趋势;2003年是大型水母数量最高的年份,该年水母主要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种类数最少,CPUE最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也最低;2003年夏季水母高发区内渔获种类的优势度也较其它年份发生了显著变化,优势种变为黄;2003年水母高发区内带鱼、小黄鱼和银鲳的当龄鱼较少,银鲳的肥满度增加,小黄鱼的肥满度降低,而带鱼的肥满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对水母高发区内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并对水母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倪勇  韩保平 《海洋渔业》1982,(5):230-230
<正> 1982年4月18日,山东鲁寿303—304号对船在长江口区38米水深处(东经123°10′、北纬31°20′,拖网捕获1尾中华鲟,全长2.2米(体长1.75米),重约200斤,鳃耙数22枚。1982年6月7日,宝山县横沙公社新永大队在九段沙东面浅滩处(东经12°50°,北纬31°20′),插网捕获2尾中华鲟,大的全长2.93米(体长2.43米),重387斤,  相似文献   

10.
<正> 一、1979年7月29日某轮在渔场上拖网,船长于船时12~h11~m15~8,下班时交给近中天纬度34°N,推测经度123°50′E,拖向320°,罗经差5°W,拖速3.3节.大付接班后船时15~h47~m15~8.起网时,用六分仪观测太阳高度为35°20′,眼高5米,指标差+1.5′,求起网时船位.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中上层鱼类产卵场主要包括蓝圆(鱼参)、鲐鱼和竹(?)鱼产卵场。其中,蓝圆(鱼参)产卵场的位置包括:(1)粤东外海区:约为东经115°-116°30′,北纬20°30′-22°35′,水深约为70-180米,产卵期3-7月。(2)粤西外海区:约为东经110°30′-112°40′,北纬18°15′-20°05′,水深约为70-180米,产卵期4-6月。(3)珠江口近海区:约为东经112°50′-114°30′,北纬21°-22°,水深为60米以内,产卵期12-3月。(4)北部湾产卵场:东经107°15′-109°40′、北纬20°-21°3O′,为水深40米以内海域,产卵期3-7月。(5)粤东近海区:约为  相似文献   

12.
毛里塔尼亚海域渔场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5~8月"中水9505"号调查船在毛里塔尼亚海域(16°00′~20°50′N、16°10′~17°50′W)三个航次的水文调查数据,通过对风场、温度、水文要素(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水团、海流的分析,就海区的海洋结构做了初步研究,并对海洋环境与渔场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受加那利海流以及赤道暖流的交汇影响,5月到8月,海域的表温逐渐升高,但总体是南部海域的水温高于北部海域;整个海域的盐度基本在27左右;随深度增加,除盐度略有增加外,其他水文要素均明显减小;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导致流态以及营养分布不均;中心渔场分别在18°30′~19°10′N、16°10′~16°40′W和19°50′~20°30′N、17°00′~17°30′W两个海域。  相似文献   

13.
东海发光鲷生物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7,29(3):221-225
根据2005年12月~2006年11月东海(27°00′~34°00′N、122°00′~127°00′E)底拖网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发光鲷的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春、秋季发光鲷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外海,生物量较高;夏季分布较广,以东海北部外海为主,生物量较低;冬季分布较为集中,以东海南部外海为主。夏季发光鲷的生物量与温度、盐度以及水深的关系的曲线拟合显示,夏、秋季发光鲷主要分布于24℃左右的水温,最适盐度在33左右,最适水深在75 m左右。  相似文献   

14.
黄海鱿鱼渔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steenstrup,原名太平洋斯氏柔鱼,以下简称鱿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近几年第三季度,烟渔公司把它作为主要捕捞对象,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在鱿鱼的索饵场中,尤以黄海渔场(38°~39°N,123°E 以东和35°30′~37°30′N,124°E 以东)和东海北部渔场(30°~32°30′N,125°E 以西,简称南渔场)最为重要,故研究鱿鱼在黄海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12°00′N以南的海域,其大陆架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面积为12.6万km^2,水深在50~150m,地形平坦,坡度一般为1′30″,底质大多为粉沙泥或泥沙,问有粗沙、珊瑚沙或碎贝壳,是该海域唯一适宜底拖网作业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东海毛颚动物的生态研究Ⅰ.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云龙  袁骐 《海洋渔业》2004,26(1):29-34
本文根据 1997年至 2 0 0 0年在东海 (2 7°~ 32°30′N、12 8°E以西 )的大型浮游动物垂直拖网调查结果 ,对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进行分析比较 ,浅述其数量分布变化与水系、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海区种类组成以春、夏季最为丰富 ,数量则以秋季最高 ;高数量密集区处于各水系的交汇处 ,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系消长动态变化过程 ,对水系和渔场形成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兴凯湖渔业环境监测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凯湖是中俄界湖,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32°00′~132°50′和北纬44°30′~45°30′之间。总面积约为4380km~2,其中我国境内约1200km~2。在80年代,曾对兴凯湖渔业资源进行过调查。本次调查是在1999年之后,本文报道了兴凯湖渔业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蟹笼渔具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东海区普遍使用的蟹笼(笼径60 cm,笼高25 cm,外罩网衣网目尺寸2a=32 mm)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资源损害较严重的现状,选择设计了在其框架结构上开设横向幼蟹释放口的选择性蟹笼,于2009年11月在32°30′~33°00′ N、124°00′~124°30′ E海域进行了海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口高度与可从其逃逸的三疣梭子蟹的最大甲高趋于一致,如以125 g作为三疣梭子蟹的最小可捕体重标准,用甲高与体重的关系式可求得选择性释放口的高度为33 mm;释放口的选择曲线可用分段函数表示且无50%选择甲高,这不同于拖网、捕虾衍拖网与帆式张网网囊及捕鳗笼的网目选择曲线,后者可以用“逻辑斯谛选择曲线”模拟,且存在50%选择体长;采用各甲高组的平均选择率表示尾数选择率,经过卡方(χ2)检验,其生产性试验值小于20%,同时释放效果明显;释放口对逃逸幼蟹的存活率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供管理部门在制定三疣梭子蟹的最小可捕标准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帆张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婉霞  薄治礼 《海洋渔业》2001,23(4):169-174
根据1997~2000年浙江帆张网监测船在29°30’~34°N、123°30’~127°E海域进行共计96航次、620d、4797网有效网次、1411237.5kg渔获物组成的监测资料和10083尾包括带鱼、小黄鱼、鲳鱼等生物学测定资料,剖析近年浙江帆张网渔业资源现状,结果显示:近年帆张网作业捕捞强度逐年增大而单位产量则逐年下降,主要捕捞对象的带鱼渔获群体组成整体偏小,渔获物中经济幼鱼比重大,渔获物结构质量2000年虽仅次于最好年份的1997年,好于最差年份的1999年,与1998年基本相近,但其带鱼渔获个体体重均比1997年和1998年减轻。上述迹象表明,帆张网渔业已处在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