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CitespaceⅢ研究了1995年-2015年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所收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相关的1 797条科技文献,分析了年度发文量,绘制了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期刊、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全世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从1995年-2012年持续上升,2013年发文量开始呈下滑的趋势;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国家和机构主要分布在美洲和欧洲,大学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药物敏感性检测和致病机理探究,该领域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将侧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展示世界奶牛乳房炎疫苗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 Ⅲ研究了1995—2015年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所收录的奶牛乳房炎疫苗相关的4 205条科技文献,分析了年度发文量,绘制了主要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期刊、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结果发现,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从1995至2012年持续上升,2013年发文量开始呈下滑的趋势;研究奶牛乳房炎疫苗的国家和机构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大学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集中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和致病机理;受染奶牛机体自身的免疫应答及相关的调控因子;预防和治疗乳房炎的最佳时期;有效抗原的筛选。该领域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方向将侧重于NF-κB和生物被膜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试验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文献从年发文量、文献来源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文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中国奶牛、动物医学进展等期刊,研究热点涉及抑菌试验、致病菌、药敏试验、耐药性分析、分离鉴定等领域,研究方法包括综述、系统评价、试验研究、临床治疗及安全性评价等。研究表明,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牧科学、兽医科学及饲料与添加剂等领域,其中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评价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CitespaceⅡ对1928—2013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奶牛饲料与饲养研究的科技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网络共现分析,统计年度发文量,绘制作者、机构、共被引文献、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世界上该领域内高产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并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分析,透视该领域的整体状况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国际上奶牛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科技文献数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和分析不同时期国际奶牛遗传育种研究的整体状况,分析了不同时期该领域的发文量、高被引文献的内容及研究前沿的热点词汇,并展示了国际奶牛遗传育种领域的高产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了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Ⅲ研究了1995年-2015年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3 582条科技文献,分析了年度发文量,绘制了国家、机构、作者、被引期刊、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从1995年-2014年持续上升,2015年有延续的趋势;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国家和机构及刊登该领域文献的期刊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欧洲,大学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和抑制药物的研发两个方面,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将侧重于阻碍生物被膜形成和促进已形成生物被膜瓦解的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1993—2022年甘草研究的发展情况、选题热点和趋势走向,本研究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有关甘草研究的文献,绘制了甘草研究年发文量折线图,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国内外30年来研究甘草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研究的中文文献发文量波动较大,英文文献发文量呈平稳增长态势,整体研究热度在不断上升;领域贡献作者分析表明,王文全、Min Ye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机构合作分析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关键词分析表明,甘草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品种栽培选育、方剂配伍、临床用药规律及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综上所述,甘草配伍制剂在抗炎、改善心悸症状方面的作用,甘草活性成分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甘草抗胁迫环境品种的培育,将会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非洲猪瘟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从年发文量、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基金资助、高频关键词等方面分析国内非洲猪瘟研究现状,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揭示研究热点,以期为该领域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引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共1 026条科技文献,统计了这些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年度发文量等,绘制了该领域共被引文献与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重点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透视了国际上该领域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解读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此外,本文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国内在相关领域进行的研究,共检索到52篇文献,对国内在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氧化应激和繁殖性能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从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对耐热多态的挖掘和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在热应激基因表达过程中,表观修饰和miRNA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调控方式。在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领域,本文有助于我国研究人员宏观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知识结构,快速定位首要关注点和重点文献。  相似文献   

10.
奶牛是提供乳汁及各类乳制品的重要畜种,然而全世界25%~68%的奶牛受到不同程度乳房问题的困扰。针对奶牛群乳房健康改良,各国奶牛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首先利用Web of Science网络检索平台,以奶牛(dairy cattle)、乳房炎抗性(mastitis resistance)等为关键词,获得逾60年(1954~2015年)关于奶牛乳房炎抗性的科技文献5 843篇;基于这些文献,进一步利用CitespaceⅡ软件,系统分析了奶牛乳房炎抗性研究的主要领域、热点及前沿,为提高奶牛群乳房健康及乳房炎抗性提供综合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考察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肌肉刺激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比对法,对日本大耳白兔进行股四头肌注射给药,经折算,供试品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给药剂量为14.39mg/kg,等体积9mg/mL氯化钠注射液用作阴性对照,每天1次,连续3d。自给药起到给药后第19天,观察试验兔的一般状况,进行注射部位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评价其肌肉刺激性。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注射后1周内对股四头肌有较强的刺激性,在给药19d后肌肉损伤可以完全恢复。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符合我国《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注射剂对于肌肉刺激性的要求,可用于肌内注射。  相似文献   

12.
胆固醇的代谢,即胆固醇的合成和转化过程,尤其是胆固醇和胆汁酸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胆固醇降解的主要通路。胆固醇的代谢和调控紊乱,以及高胆固醇血症所引起的如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同时治疗这种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疾病的药物也相继发现。论文通过对胆固醇的代谢途径、调控机制、高胆固醇疾病及其治疗药物进行综述,对胆固醇的来源、去路以及该代谢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为与胆固醇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是奶牛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子宫内膜炎多由病原菌混合感染,若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致病菌,对该病的综合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诊断技术的相关报道甚少,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诊断技术,论文对目前应用于其诊断的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诊断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青海和甘肃地区奶牛养殖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基因型分布状况,本研究对来自该两个地区的210份奶样进行了S.aureus的分离与鉴定,利用凝固酶基因(Coa)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AluⅠ酶切方法对所有分离株进行了凝固酶多态性分型。并对不同凝固酶基因型的S.aureus进行了白细胞毒素F (LukF)、白细胞毒素S (LukS)、α溶血素(α-hemolysin)、β溶血素(β-hemolysin)等主要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35株S.aureus (青海13株,甘肃22株),所有分离株均能够扩增出Coa基因片段,并有5种PCR分型结果(本文简称PCR1~PCR5型),其中PCR 1、4和5型只有1种亚型,而PCR 2型有3种亚型,PCR 3型有2种亚型。PCR3型是青海(6/13)和甘肃地区(8/22)主要流行的基因型。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均携带致病因子LukS和α溶血素;致病因子LukF和β溶血素检出率也很高,分别是30株(85.7%)和31株(88.6%)。β溶血素基因在甘肃地区检出率为95.5%(21/22),青海地区检出率为76.9%(10/13),致病因子LukF在甘肃地区检出率为91.0%(20/22),青海地区检出率为76.9%(10/13),且在各基因型中均有分布,甘肃地区S.aureus致病因子LukF和β溶血素检出率高于青海地区。本研究首次对青海和甘肃地区致奶牛乳房炎S.aureus进行了鉴定分析,为这两个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作用。用传统水煎法制备菪可轮蒲水煎液,用HPLC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中龙胆苦苷浓度,并用龙胆苦苷浓度标定复方药物浓度,分别采用牛津杯法和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测定浓度为0.0232mg/mL的菪可轮蒲水煎液,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给药方式下,分别给予0.1、0.3、0.5mL药物时对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菪可轮蒲水煎液浓度为0.0464mg/mL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3.5mm,MIC值为0.0029mg/mL,经病理剖检、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表明死亡率为75%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且预防组各组和治疗组各组小鼠死亡率依次为58.3%、41.7%、83.3%、66.7%、58.3%和91.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菪可轮蒲水煎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且其预防作用较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茶树精油兽用消毒剂中1,8-桉叶素和松油烯-4-醇的含量,并建立茶树精油中1,8-桉叶素和松油烯-4-醇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为茶树精油新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先将茶树精油兽用消毒剂中的茶树精油提取出来,再用GC法测定提取的挥发油中1,8-桉叶素和松油烯-4-醇的含量。茶树精油兽用消毒剂不同批次中1,8-桉叶素和松油烯-4-醇含量保持稳定;1,8-桉叶素在0.013mg/mL~0.41 mg/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8),松油烯-4-醇在0.175 mg/mL~5.575mg/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3),1,8-桉叶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9%,RSD为1.89%(n=6),松油烯-4-醇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58%,RSD为1.45%(n=6)。该方法能够简便、准确、快速的测定茶树精油兽用消毒剂中1,8-桉叶素和松油烯-4-醇的含量,可为茶树精油兽用消毒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阐明产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中SW的生物合成通路,可以为生物发酵获得大量SW用于抗肿瘤应用和疯草的脱毒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采用不同作用剂量的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在28℃,120r·min-1与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孢子悬液分别作用5、10、15、20、25、30min,选取生长良好的菌株接种PDA培养基,连续培养发酵24d,应用α-甘露糖苷酶活性分析法检测菌丝及发酵液中SW含量,评价其传代及产SW稳定性。联合使用玻璃珠、液氮破壁法预处理菌丝,选用真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原始菌株和突变株D4基因组DNA,经纯化、酶切、构建菌株DNA文库,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评价文库构建质量,利用Ion torrent PGMTM测序平台进行突变株和原始株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经化学诱变成功获得1株突变株D4,利用MIRA软件对高通量测序序列拼接、组装,分别获得突变株D4和原始株相关基因组片段19、21条,经BLAST、GO分析,注释到Alternaria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生物合成SW的关键基因SwnK、SwnH2、SwnH1、SwnR和关键酶putative amino acid transporter、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formate/glycerate dehydrogenase catalytic、saccharopine reductase-like protein,并结合KEGG数据库,预测了Alternaria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产SW可能的生物合成通路。本研究为揭示Alternaria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生物合成SW机制作出了新的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波形蛋白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原核表达猪波形蛋白与病毒互感后检测其复制能力。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波形蛋白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PK-15细胞中扩增波形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进行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后,进行目的蛋白的纯化及复性,并利用病毒抑制试验,检测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成功地克隆了猪波形蛋白基因,并克隆至pET-28a(+)载体,经诱导后高效表达,经纯化复性获得的波形蛋白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侵染Marc-145细胞,然而并不抑制口蹄疫(FMDV)侵染PK-15细胞。随后借助细胞流式术检测PK-15细胞中波形蛋白的分布,显示其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内的基质中。猪源波形蛋白的克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猪源波形蛋白与口蹄疫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初步评价在乙酰氨基阿维菌素药动学前处理中3种固相萃取柱对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的净化、萃取效果。首先在空白胎牛血清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标准溶液,经色谱甲醇提取后,分别经Agilent公司、Waters公司和Agela Technologies公司的C18SPE柱进行萃取(分别简称A固相萃取柱、W固相萃取柱、AT固相萃取柱),再经N-甲基咪唑和三氟乙酸酐衍生化,最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与此同时,将等量的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标准溶液进行衍生化,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其结果作为对照。以绝对回收率作为评价3种SPE柱净化、萃取EPR效果的标准。结果显示,含有EPR的胎牛血清经A固相萃取柱萃取后,EPR峰形尖锐对称且无明显杂质峰,其绝对回收率为80.79%;经W固相萃取柱萃取后,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峰形尖锐对称且无明显杂质峰,其绝对回收率为83.61%;经AT固相萃取柱萃取后,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峰形尖锐对称且无明显杂质峰,其绝对回收率仅为64.20%。相对于A与AT固相萃取柱,Waters公司的C18SPE柱萃取EPR的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后期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与聚类分析技术对油菜秸秆营养价值进行评定与分类,并探究各类油菜秸秆在瘤胃中的降解规律。试验于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3省18县(区)采集油菜秸秆样品125份,对其进行营养成分测定,用CNCPS 6.5计算样品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以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质(CP)含量为分类指标对油菜秸秆进行聚类分析,将125份油菜秸秆分为3类(第1类:NDF含量平均值为55.75%、CP含量平均值为12.33%;第2类:NDF含量平均值为62.06%、CP含量平均值为5.60%;第3类:NDF含量平均值为72.72%、CP含量平均值为4.59%),并将这3类油菜秸秆进行原位降解试验。结果显示:1)油菜秸秆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范围为干物质(DM)91.20%~96. 39%、CP 2. 06%~15. 92%、粗灰分(Ash) 4. 12%~12. 46%、粗脂肪(EE) 0. 27%~9.84%、NDF 50. 51%~82. 12%、酸性洗涤纤维(ADF) 39. 76%~65. 38%、碳水化合物(CHO)69.16%~92.07%、中性洗涤不溶性蛋白质(NDIP) 0. 50%~2. 10%、酸性洗涤不溶性蛋白质(ADIP) 0.19%~1.70%。2) CNCPS中油菜秸秆碳水化合物各组分含量变化范围为不可利用纤维(CC) 16.16%~63.66%、可利用纤维(CB2) 11.23%~58.62%、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 12.03%~43.00%、糖类(CA) 12.03%~43.00%。3) CNCPS中油菜秸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变化范围为非蛋白氮(PA) 0.01%~6.04%、溶于缓冲液中的真蛋白质(PB1) 0.01%~4.31%、中性洗涤可溶性蛋白质(PB2) 0.07%~5.18%、酸性洗涤可溶性蛋白质(PB3) 0.01%~1.26%、不可利用氮(PC) 0.19%~1.70%。4)原位降解试验结果显示,3类油菜秸秆DM 24 h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分别为36.8%和31.8%、24.5%和21.9%、19.1%和20.6%。由上可知,油菜秸秆中含有较多的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需进一步通过饲料添加剂来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