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土壤微塑料污染问题格外受到关注。本研究从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角度,综述了微塑料定义、土壤微塑料检测方法、土壤微塑料的赋存分布与主要来源、微塑料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根据现有研究基础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壤微塑料基础问题研究,以及开展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技术和宏观决策体系研究的具体研究路径展望,为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微塑料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在水环境中大量存在。为了解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增强人们治理微塑料污染的意识,本文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迁移特征及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来源广泛,源头贡献分析发现,环境中80%的微塑料来源于人类陆地活动,20%来源于海洋活动。按性质分类,微塑料可分为初生微塑料、次生微塑料两大类,碎片、纤维是水环境中最常见的微塑料形态,淡水中主要的微塑料类型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海洋中的微塑料类型则主要是PE、PP和聚苯乙烯(PS)。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含量、分布主要受到区域人口密度、地理位置、水文条件和气象环境等因素影响,微塑料在水系统表面和沉积物中均有分布,淡水系统是微塑料进入海洋的主要运输路径。微塑料通过直接、间接方式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导致其群体、个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理健康受损。水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会给环境及动物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微塑料污染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制定厘清源头、查明分布、科学监测的综合治理模式。本文可为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防治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塑料自发明以来,以其加工特性好、质轻、比强度大、化学稳定性好、性能设计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农业等各个领域。随着国内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在农业上应用得越来越多。本文对塑料在农田灌溉排水中渠道的防渗、防冻胀、排水三方面的应用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给以展望,以期为塑料在农田灌溉排水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特糯2072、特优2035、Ⅱ优838和冈优188 4种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籼稻为材料,采用碱法提取淀粉,通过黏度速测仪(RVA)、激光粒度分析仪及离子交换色谱法研究稻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粒径分布与支链淀粉链长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稻米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为4.98~5.30μm,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4种稻米淀粉糊化特性差异显著,特优2035具有最高的峰值黏度,而特糯2072的峰值黏度最低。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影响稻米淀粉的RVA谱特性,成糊温度与DP6-1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DP12-23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崩解值与DP6-1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DP12-23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消减值与DP≥24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5.
继海洋及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后,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视角关注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仍相对匮乏。微塑料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农田土壤并持续累积,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能够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本文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进行了分析,追踪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土壤微塑料来源,总结了国内外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及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塑料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及机制,同时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方面阐述了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最后,提出了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且对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对海洋及陆地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然而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对土壤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因微塑料可在生物体内积累,并在食物链间传递、积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对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现状、来源、迁移降解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在农田微塑料污染研究中统一分析标准、系统分析农田微塑料的生态效应及健康风险;加强源头控制与风险管控措施相结合,为未来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和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沿海生态系统中独特且重要的环境组成部分。然而,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红树林系统中,已经成为红树林面临的一项严重挑战。分析了微塑料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结了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微塑料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影响因素、微塑料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归宿,最后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确立微塑料监测方法和检测标准、评估红树林中微塑料生态风险、建立微塑料污染治理和管理措施、微塑料模型预测、探索修复与去除策略和研究微塑料与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互作用6个研究,可为未来红树林微塑料领域研究重点和污染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用塑料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塑料废品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试验表明:地膜覆盖技术每使用一年,约有46.2%的地膜残留土中,每亩留有残膜竟高达3.9公斤,连续5年覆盖地膜的地小麦减产达26%。因此,能否找到可降解材料来制造地膜,已成为解决农用塑料污染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塑料是由不断重复的碳氢分子长链组成的。称为聚合物的这些长链结合的很紧,塑料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的不可毁特性。 为了弱化这些合成链却又不使其强度降低,科学家集中考虑三种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和光照降解塑料。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分布特征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直接进入到环境中的初生微塑料和大块塑料破裂、分解形成的次生微塑料,其可在大气、水体(淡水和海洋)和陆地环境之间进行迁移。需建立统一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分离和鉴定方法,并结合准确高效的溯源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索其环境行为与归趋。微塑料(含自身的添加剂)被生物摄取后会造成物理损伤、引发生物体的行为、生理学和分子学反应,并可能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通过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联用,重点研究微塑料的生物累积和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应,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以期为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态规划(DP)是一种技巧,把需要规划的事情分成几个阶段处理,然后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案。动态规划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使用。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应用动态规划(DP)模型,以便确定一个农作物最佳种植方案。通过总结动态规划(DP)的应用特点,可以达到事物最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田间免疫试验。试验采用不同品种鸭群首次免疫(30日龄)后不同日龄和加强免疫(168日龄)后不同时间(天)的鸭抵抗1万倍最小致死置鸭瘟病毒(DPV)强毒攻击的能力以及鸭首次免疫后不同日龄鸭血清中抗DHV中和抗体液度和加强免疫后不同时间(天)所产的蛋孵出的1日龄雏鸭抵抗1万倍LD60鸭肝炎病毒(DHV)强毒攻击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0日龄的雏鸭进行首次免疫,其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期达5.5-6个月,对鸭瘟的免疫期达9个月;产蛋前(23-24周龄)进行加强免疫,则对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期均达到9个月。经过1990-1995年大面积对天府肉鸭(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樱桃谷鸭(祖代和父母代)四川麻鸭、建昌鸭和奥日星鸭(祖代和父母代)共1千余万羽份的免疫注射,免疫效果良好,深受使用单位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机械活化预处理对纤维素在碱液中溶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课题组自制的机械活化装置对松木漂白浆进行机械活化预处理,考察机械活化作用对其溶解度和聚合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机械活化时间从0 min增加到120 min,松木漂白浆在碱液中的溶解度从20%增至78%,聚合度从237降至129.说明机械活化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松木漂白浆溶解度,降低其聚合度.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观察不同活化时间纤维素形貌结构和结晶结构的变化,证明机械活化对纤维素溶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肥利用率低不仅造成过量施肥,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还会浪费资源,加重农民经济负担,同时造成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从旱田和水田2个角度综述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式、方法,力求为扭转"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养分损失严重和生产效率下降"的现行局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9):2063-2071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SCLB) disease caused by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is one of the major threats to corn production worldwide. The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low toxic chemical fungicide and biocontrol agents could improve biocontrol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against plant diseases, which ultimately reduce use of chemical fungicide. Trichoderma spp., well-known biocontrol fungi have been used to control some foliar diseases. However, few works have been reported on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ungicide and Trichoderma against foliar disease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ol effect on the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Trichoderma harzianum SH2303 and difenoconazole-propiconazole(DP) against SCLB.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DP and SH2303 reduced the leaf spot area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efficacy of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DP+SH2303 against SCLB could last for 15–20 d in pot trial under the greenhouse condition. Under the natural field condition, maize treated with DP+DP and DP+SH2303 showed 60% control,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H2303+DP(45%) and SH2303+SH2303(35%). All these treatments induced the synthesis of defense-related enzymes(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 catalase(CAT),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the defence-related gene expression of SA pathway(PR1). Taken together the in-vitro leaf test and field trial, the control of SCLB by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DP+SH2303 was similar to that of DP+DP. Among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the sequential application of DP+SH2303 showed better control than the sequential application of SH2303+DP.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ynergistic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ungicide(DP) and biocontrol agent(T. harzianum SH2303) could be used to reduce the chemical fungicide and to reduce the SCLB diseases in maize, which provided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realize an eco-friendly controlling of the foliar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在规模化养鸭中应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防制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适用的免疫程序。试验采用了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液度以及免疫鸭抵抗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和免疫鸭的下一代雏鸭抵抗鸭肝炎病毒强毒攻击的能力来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防制,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首次免疫的适宜时间为28-30日龄,二免时间为产蛋前即23-24周龄.这样在60周龄内可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实验室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单一聚合度纤维寡糖的方法,并得到聚合度分别为2—5纯度较高的单一组分纤维寡糖。【方法】采用制备型常压硅胶柱层析(ø22 mm×900 mm),选择干法填柱、干法上样对混酸降解法制备得到的纤维寡糖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分离过程进行监测,用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对分离后的各单一组分进行定性检测,并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对各单一组分进行分子质量的确认。【结果】采用制备型常压硅胶柱层析法对于聚合度在2—5的纤维寡糖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ESI-TOF-MS法检测本试验得到的4种单一聚合度纤维寡糖分子质量(钠离子峰)分别为365、527、689和851,分别对应纤维二糖、纤维三糖、纤维四糖和纤维五糖的分子质量。本试验一次上样300 mg纤维寡糖混合物,可分别获得28 mg纤维二糖、43 mg纤维三糖、59 mg纤维四糖和52 mg纤维五糖。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能非常灵敏地定性检测纤维寡糖。【结论】制备型常压硅胶柱层析能较好地分离纤维寡糖,得到聚合度分别在2—5的单一组分纤维寡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水稻抗性淀粉性状的遗传研究,为高抗性淀粉水稻资源创新与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抗性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系为材料,比较分析高低抗性淀粉粳稻品系类型间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稻米RVA谱特性值、膳食纤维和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特性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高低抗性淀粉水稻品系间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差异显著,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系的支链淀粉中短链部分即聚合度为5~12所占的相对百分比率显著低于低抗性淀粉类型品系,而长链尤其是聚合度为13以上的长链比率明显高于低抗性淀粉类型品系。膳食纤维和直链淀粉含量,高抗性淀粉品系显著高于低抗性淀粉品系,最高黏度值、最终黏度值、热浆黏度值和崩解值等,高抗性淀粉品系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低抗性淀粉类型品系。抗性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短链聚合度(DP≤12)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支链淀粉的中长链聚合度(12<DP≤36)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膳食纤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中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RVA谱特性值与稻米抗性淀粉含量关系密切,在育种实践中可作为育种选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河道水流特性主要包括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分布、动水压强等,水流特性与河床的边界条件密切相关,而河床边界又是联系河道水流与生态系统的载体与纽带。本文从河道水流特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河道水流特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了水生生物生长状况的变化所导致的水流环境的变化。论述了河道中的局部建筑物(闸坝工程)在除害兴利、造福人类的同时,给河道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河道的渠化和改道造成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减少乃至消失。从河道水流特性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给出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及措施。本文对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麦籽粒是一类重要的谷物原料,在啤酒酿造、禽畜喂饲、药食保健等领域的用途十分广泛.研究表明,籽粒中的淀粉颗粒大小及淀粉组成结构决定其用途.通过研究不同品种大麦不同粒径淀粉颗粒的组成结构及物化性质,为大麦淀粉加工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引2号(Xiyin-2)、京辛1号(Jingxin-1)、苏啤6号(Sup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