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基于协同论思想,借鉴容量耦合模型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分为3个阶段:低水平耦合、中等水平耦合、高水平耦合。通过杭州市实证分析,至2012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20 7,0.459 9,处于中等耦合和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整体协同效应和贡献值处于中等程度。2007—2012年,杭州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总体呈增长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符合交互耦合的动态性表现;二者发展速率整体效应与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但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转型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逐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备十分重要的价值。农村的发展,对国家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具备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必要性,顺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光旅游农业形式,最后探索建设新农村的相关措施,以期为我国在观光旅游农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的身上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基础。在举国上下都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之时,我们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作出系统的分析和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进行梳理,认清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5.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孕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作者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此探讨了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与科技手段的逐步发展与提升,鱼类形态特征的研究与鱼类游动减阻机制对于仿生机器鱼设计与复杂游动行为至关重要。本文以茎柔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茎柔鱼样本进行视觉图像采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生物样本形态特征,根据生物特征长度建立生物形态外轮廓方程与三维简化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四面体非结构网格的方法,计算分析仿生鱿鱼在高速游动过程中的流场特性。分析表明:基于轮廓方程的仿生鱿鱼简化模型在高速游动时具有较低的游行阻力,速度达13.89m/s且俯仰角度在±30°内,其阻力系数在0.0004~0.0011之间,揭示了生物游动时其形态在减阻机制中的重要性;鱿鱼在高速游动时该种姿态为其完成俯仰、转向等奠定了流体形态基础。因此基于生物形态的外轮廓特征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为仿生鱿鱼进一步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孕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作者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此探讨了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本质以及目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就是协调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鉴于新农村复杂的系统特征,为便于实践操作,作者尝试性地构建了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东北地区春季免耕播种作业存在玉米根茬破除效率低、切割作业扭矩大和功耗高等技术难题,该文以蝗虫口器结构(多段阶梯锯齿状)和运动方式(双上颚异向等速咬合)为仿生原型,设计一种可实现高效破茬作业的耦合仿生破茬装置。该文通过仿生构建、机构设计、理论分析、参数优化、Arduino系统和智能控制等方法设计了行星齿轮变速机构和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其中仿生破茬刀片可还原蝗虫口器多段阶梯锯齿状结构,行星齿轮变速机构和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组成仿生驱动系统,可模拟出双上颚异向等速咬合运动方式,从而实现了运动方式与形态结构的耦合仿生。对比试验分析表明,仿蝗虫口器破茬装置可降低切割作业扭矩26.6%-31.6%,降低作业功耗21.9%-26.1%。该文工作验证了耦合仿生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破茬效率,为免耕播种机的破茬装置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规律,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理应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特殊所在,实现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在分析经济与环境两系统耦合协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始年1999年为起点,从时间序列上对西部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水平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加强,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其区域内部差距逐年缩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昌吉州为例,定量化地分析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计算耦合度.[结果]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较高.[结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是相伴而生的,农村发展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生活质量、绿洲建设两个指标是影响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存在一定局限性。将云计算结合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中,能够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能够为新农村信息化新的应用模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介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云计算技术发展的现状,在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云计算技术,采用“松散耦合模式”对现有农村信息化系统进行面向服务的封装或者改造,搭建新农村信息化云基础架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创新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仙  刘明彦 《农学学报》2014,4(4):109-11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供给,同时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逐渐凸显。笔者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问题和存在问题的阐述,分析了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的若干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能够建立起合法完善的宅基地流转体系,从而真正维护农民的权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从斑块、廊道和基质3个层面的绿地景观格局要素的构建出发,提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的基本模式,以其为城乡绿地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李宁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64-19766,19824
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一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根源在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二是农业持续弱质和近年"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成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客观依据和历史使命;三是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自身改革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剖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一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具备"第一推动力"的地位与优势;二是国家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持续增强农发行职能作用,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条件;三是农发行14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及其"十一五"远景规划的推出,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基于必要性与可行性,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发挥其支持新农村建设"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一是加强对流通领域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二是加强对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三是加强对生产领域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生态建设等的信贷支持;四是加强对农村特定群体和区域发展的信贷支持;五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应急体系与保险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六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中介建设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图法》2~4版仿生学立类作了简要说明,着重分析了《中图法》4版仿生学类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仿生学与生物工程的关系、生物控制论和生物信息与仿生学的关系以及仿生学下级类目划分标准等问题,并提出了仿生学新类设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农村对科技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日益暴露出经济投入的分散化、政策支持的单一性、社会整合的低效益和农民科技创新理念的滞后性等缺陷。AGIL模式从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4个方面进行社会行动,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整体功能效应最大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框架构建,应通过经济支撑奠基系统适应,政治向导实现达鹄,社会支持达成整合,农民认可维持潜在模式,形成一个多元的稳固性系统。以帕森斯AGIL理论模式作为分析框架,探索了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