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0 毫秒
1.
红小豆籽粒营养丰富,淀粉颗粒大,口感好,易融化,富沙性,独具风味,是饮食加工业的优质原料而且食用价值好,不但能直接食用,而且可加工成各种豆产品,深受人们喜爱.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强,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上都能种植。  相似文献   

2.
马生发 《甘肃农业》2005,(12):242-243
红小豆耔粒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23%左右,其中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在0.2%~2.0%之间,蛋白质是禾谷类的2~3倍,氨基酸是禾谷类的2 ~5倍、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淀粉颗粒大,口感好,易融化,富沙性,独具风味,是饮食加工业的优质原料而且食用价值好,不但能直接食用, 而且可加工成各种豆产品,深受人们喜爱。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强,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上都能种植,且具有固氮养地能力,尤其在生产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小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证实,小豆籽实含有较多的  相似文献   

3.
<正>红小豆又被叫做赤豆、小豆等,是豆科的一种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红小豆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含有淀粉、蛋白质等各种物质,有着极高的药用及食用价值。红小豆在市场上大受追捧,人们对红小豆的需求量增加直接导致了红小豆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栽培技术的改良,以此来达到使红小豆实现高产的目的。红小豆目前的市场潜力巨大,只要栽培得当就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红小豆的栽培技术措施不仅对农民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对满足广大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1.地块选择红小豆属于一年生豆科植物,种植前茬要避免豆科作物,最好选择禾本科作物,红小豆单作或与高秆作物套作均可。红小豆耐脊薄、不耐涝,在肥水较高的地块单作易发生茎叶徒长、结荚少;在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山地、平地均可种植。要求前茬作物未使用过普施特、阿特拉津和广灭灵等长效除草剂。2.播期与播种红小豆是喜温作物,最适发芽温度为14~18℃,播种地温应稳定在14℃以上,陕西省神木县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  相似文献   

5.
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种植红小豆要获得高产。一、栽培技术1选种在小豆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选择优质、高产品种是关键,应选用品质好,颗粒大小适中,色泽  相似文献   

6.
红小豆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深受消费者亲睐。其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在我国北方和西部均有种植,并且随着加工业的发展,红小豆的经济价值也在逐步提高,种植面积和栽培品种不断增加。目前,种植的品种分为农家品种和引进改良种,有大粒红小豆、小粒红小豆、白小豆、柴小豆等。  相似文献   

7.
1选地与整地a.选地红小豆忌连作,重茬或迎茬都不好,同时要求2年以上没有种过豆类作物的地块。主要轮作方式为:小豆—谷子—玉米,小豆—玉米—高粱,小豆—小麦—玉米。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b.整地红小豆喜肥、抗旱,一般不适合低洼地种植。土壤要求耕层深厚、疏松通气。一般应耕翻  相似文献   

8.
黄秋葵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美味新型蔬菜。其食用部分为蒴果,风味独特,富有特殊香气,营养丰富。含蛋白质2.5%,并富含维生素A、B、C、糖聚合体和铁、镁等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 黄秋葵具有喜温、喜光特性。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30℃左右,12℃以下发芽缓慢,生长结实的温度以25℃-30℃为最适宜。 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耐旱耐湿,但以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物质丰富的土壤为宜。  相似文献   

9.
红小豆是小豆中的优良品种,其种皮呈红色或红褐色。红小豆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食疗和食补作用,性平,味甘酸,归经入脾、心和小肠,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黄疸、泻痢、便血等症。现代医学也证实红小豆对黄色萄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叶、花和种子均可入药,但药、食用的主要是种子。此外,红小豆根部有根瘤菌自然固氮,种植可肥田。它的茎、叶可作青饲料,豆芽还可作蔬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小豆豆皮内丰富的膳食纤维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究一种最优的黄酮提取工艺条件,在此种条件下提取不同种类红小豆中的黄酮,测定其含量,并对不同种类红小豆中黄酮含量的差异进行比对,选出含量最高的品系。从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分析显示,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红小豆中的黄酮,最优的提取条件是:超声时间为50min,超声温度为33℃,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为1:50。不同品系红小豆中黄酮的含量有差异。河北承德红小豆黄酮含量最高;江西抚顺、河北玉田等红小豆黄酮含量次之,广西巴马红小豆黄酮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正>红小豆又名赤豆、赤小豆、红赤豆、小豆。红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红小豆含多种营养成分,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备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全国各地普遍栽培。籽粒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23%左右,其中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在0.2-2.0%之间,蛋白质是禾谷类的2到3倍,氨基酸是禾谷类的2到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地区具有悠久的小豆栽培历史。据调查,太仓、祟明多产大粒红小豆,无锡、镇江多产中粒淡色红小豆,南京、浦口多产小粒红小豆。1985年启东、海门两县种植小豆近30万亩,其他地区也都有零星种植。但现有的地方品种存在不少弱点,如生育期长、植株半蔓-蔓生、茎秆软、易倒伏、品种混杂严重、产量低、经济收益不高等。因此,引进优良种质及改良品种是发展小豆生产的当务之急。 我国北方小豆地方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研究为长江下游地区小豆引种和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红小豆原产我国,至今,在我国喜马拉雅山麓尚有小豆野生种和半野生种存在.印度、朝鲜、日本等国也有栽培,以我国出产最多.红小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种植红小豆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产区集中在北方,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微、江苏以及陕西等地.很多地区与玉米,高粱等作物进行问作或混作,由于其生育期短,也有作为补种作物,或利用零星土地种植,以增加粮食总产量,红小豆富含营养,是人们喜食的杂豆.多作为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具有比较好的药用保健作用,也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无农药、化肥过量,残留超标之忧.  相似文献   

14.
<正>芹菜是我国人民喜食的蔬菜品种,我国栽培的主要有"本芹",即中国芹菜,叶柄较细长,有白芹、青芹,西芹等品种很多。芹菜性喜冷凉、湿润的气候,属半耐寒性蔬菜,不耐高温。干燥,可耐短期零度以下低温。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4℃,最适温度15~20℃,15℃以下发芽延迟,30℃以上几乎不发芽,幼苗能耐-5~-7℃低温,属绿体春化型植物,3~4片叶的幼苗在2~10℃的温度条件下,经过10~30天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15.
一、品种选择日本红、宝清红二、选地与整地红小豆忌连作,前茬以小麦,玉米茬为好,最好秋整地,整地为小豆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和根瘤的繁殖创造适宜条件,同时可消灭多年生杂草,减少一年生杂草的萌发,要做到随耕随耙,平整地表,选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岗平地种植。三、播种播前对种子  相似文献   

16.
《河北农业》2011,(5):26-27
红小豆又名赤豆,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杂粮作物之一。随着商品经济和加工业的发展,红小豆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种植面积和栽培品种也不断增加。目前,栽培品种主要有大粒红小豆、小粒红小豆、白小豆、柴小豆等。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红小豆富含营养,是人们喜食的杂豆。多作为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具有比较好的药用保健作用,也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绿色食品,无农药、化肥过量,残留超标之忧,生育期短,很多地区与玉米,高粱等作物进行间作或混作,也有作为补种作物,或利用零星土地种植,以增加粮食总产量。1.栽培规程1.1选种在小豆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选择优质、高产品种是关键,应选用品质好,颗粒大小适中,色泽  相似文献   

18.
窖藏期要求温度不同 甘薯是喜热作物,种植是在温度高的夏季和早秋,窖藏期最适温度是10-15℃,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受冷害,严重时产生“硬心”腐烂。马铃薯是喜冷的作物,种植是在低温的早春和晚秋,窖藏期最适温度是1-5℃,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发芽变青而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9.
<正>生菜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蔬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生莱按食用部分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结球莴苣即西生菜或叫结球生菜,是叶用莴苣中的一种,从国外引进。在西方国家,称为色拉(salad)蔬菜,主要用于生食,可用来做凉拌菜,是很普通的蔬菜。(1)对环境条件要求1温度:结球生菜为喜冷凉、忌高温作物。种子在4℃以上可发芽,但发芽慢,在27℃以上发芽困难,因高温限制了胚乳与壁膜  相似文献   

20.
<正>芹菜别名芹为伞形科芹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富含维生素、矿物盐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且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促进食欲。其主要食用部分为肥大、脆嫩的叶柄,通常熟食,又可药用,具有降血压、镇静、健胃、利尿、润肺等功能。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温度芹菜原产地中海沿岸,为伞形科浅根系蔬菜,喜冷凉温和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18~25℃,最低温4~6℃;幼苗期宜15~20℃,可耐短时间-4~5℃低温和30℃左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