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种植、制茶、饮茶以及古茶树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既有本民族鲜明的独特性又相互交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多样、宝贵的茶文化资源,提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利用建议,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建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古茶树保护区等措施,既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外界的影响力,又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民族茶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实现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茶业资源 开展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萍 《茶业通报》2005,27(4):188-190
资源的重新整合需要观念的创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业旅游资源,茶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在蓬勃发展。各种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资源相结合,即茶业界和旅游业强强联手,和谐发展,不仅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一个新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4.
临沧是一座茶城,有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和精彩纷呈的民族茶礼、茶俗、茶艺、茶道等茶文化。茶叶面积和产量位列全省第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在凤庆,树龄高达3200年。1937年,滇红茶在凤庆茶厂试制成功,远销海内外,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同时被誉为天下普洱第一仓。滇,是云南的简称。滇红,是云南生产的红茶。为什么说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呢?带着  相似文献   

5.
陆羽曾至南京栖霞山采茶,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具体包括茶刻石青、茶亭、茶泉、茶树、茶诗等。这些茶文化遗产丰富栖霞山的文化色彩,为当代开发茶文化遗产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是茶树原生地之一,黔东南州群众种制茶喝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多彩。初步形成了以黎平、雷山、丹寨三县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主产县。黎平茶、雷山茶、丹寨硒锌茶、台江苦丁茶等茶产品得到了省内外茶叶消费者的认可,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本文将从如何进一步发展好黔东南州生态富民茶叶产业角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野生茶树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等8个地区;(2)野生茶树与栽培茶树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3)云南野生茶树在形态分类上有22个种和2个变种,野生茶树呈现丰富形态多样性;(4)生境破坏是导致野生茶树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茶树种质的调查、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为促进茶树新品种选育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贵定县茶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旅文化创意产业包括茶旅一体化和茶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在贵州发展如火如荼,近几年来,贵定县也有发展。提出了推动贵定茶旅一体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强调政府积极引导茶旅一体化产业良性发展;整合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茶文化、茶历史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打造茶旅园区;树立开拓视野,跨界融合,共谋发展的思路;注重茶旅经营管理和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保护个人和企业知识产权,并建立奖励机制;寻求茶与自然与艺术的双向融合,产生闲适自然的旅游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建华 《茶业通报》2012,(3):121-123
陕西省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茶树良种选育初见成效。"陕茶1号"是陕西省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建议大力推广,同时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建立良种选育推广体系,进一步做好茶树良种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挖掘弘扬利用中央实验茶场——象山茶文化的核心内涵:人文精神和科技创新的双翼,托起湄潭乃贵州未来茶产业的腾飞,掀起茶文化和茶旅游产业的繁荣,让象山文化品牌之大旗,在茶树原树地的上空高高飘扬。  相似文献   

11.
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风景秀美,黑茶文化渊远流长,具有开发黑茶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融合旅游与黑茶文化进行开发对提升安化茶产业战略地位、旅游文化品味、拉动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疏理,并提出开发以观赏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以体验为主的动态旅游产品和以传承性为主的艺术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协强扶弱打造莆田市特色茶业经济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茶业发展而言,莆田市在地理资源、文化、旅游、营销网络、消费群体、产业经验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可以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和专业化培训发展莆田绿色名优茶,借助历史名茶和旅游平台打造莆田茶业特色品牌文化,挖掘广阔的市场潜力拓展莆田茶叶国内外市场,实施产业化经营提升莆田茶业综合效益,从而打造莆田市特色茶业经济体,为莆田市“三农”探索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白云区摆茅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充分利用贵阳市白云区摆茅村优美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村内果蔬种植现状,精心设计,科学规划,积极挖掘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营造乡村气息浓郁的田园风光为目标。将摆茅村规划为6个功能区,分别是自然生态观光区、果树采摘观光区、蔬菜产业观光示范区、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生态珍禽养殖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及民俗农耕文化馆。结合每个园区的主题,构建景观,开发各种旅游形式,最终将摆茅村建设成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农事体验参与、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为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发展休闲农业是中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了更好的发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以天水麦积区为例,对其休闲农业的特色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立足麦积区区域经济与地方厚重历史文化的实情,结合当前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以整合该区农业、旅游、文化等资源禀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指出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要从当地的实情和特点出发,发展措施要以积极配合和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准,发展思路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宁化县是全国的产茶重点县,茶产业是宁化县的特色产业,目前存在着品牌影响力不强、企业竞争力弱、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三产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宁化茶产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宁化县的区位、政策、生态与文旅资源优势,分析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劣势,建议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大力推广宁化特色茶品种、打造5条“森林康养+红色+客家”茶文旅融合路线、提升宁化茶品牌水平等措施,促进宁化茶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旅游解说系统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农家乐特色村游客和旅游地交流的重要平台。以梅家坞茶文化村为例,研究其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的设置状况,游客使用情况及使用满意度,针对解说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构建对策。在农家乐特色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中,要从丰富解说系统的内容,提高解说设施的档次,增加解说系统的形式,完善解说系统的规划,统一解说系统的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folk dwellings landscap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s studied.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buildings and dwellings landscape 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he tourism is analyzed.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for the folk dwellings landscape is investigated.As a conclusion,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preser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folk dwellings tourism in West China and the whole country as well.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panel data of 17 economies in the G20 from 1995 to 2014,this paper,in terms of the total samples,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explored the impact of national income on outbound tourism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ncome and outbound tourism.The results showed that:(1)for the total samples,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national incom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outbound tourism;(2)for the total sampl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institutional change had a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national income and outbound tourism,indicating that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ization,the facilitating role of national income on outbound tourism strengthened;(3)for developed countries,institutional change had a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national income and outbound tourism,indicating that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ization,the facilitating role of national income on outbound tourism weake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